APP下载

福祉人才培养与服务民生

2015-03-12姜丽萍刘慧旻

文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福祉民生培养

姜丽萍 刘慧旻

内容摘要: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保障人民福利工作,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对物质及精神的需求增强,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福祉人才,用福祉专业知识和技能高质量服务百姓。实现中国梦实质是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培养福祉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福祉 人才 培养 民生

“福祉”一词含义广泛,这里采用福利及福利保障之义。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复四千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福祉。造福于民、扶助民众、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政府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增进人民福利及福利保障,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谋划与促进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人民生活小康的根本价值取向。渴望安定富足的生活,追求快乐幸福的人生,也是基本的人权。国民作为主权者,不仅需要了解、维护自身福祉,而且应该互相理解,互相扶助,与政府一道共同改善社会福祉状况;国家应当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改善国民的福利保障,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追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全体国民实现了对“福祉”的认知并努力实践,国家政府配合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及配套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规范操作运行程序,全体国民获得必要并逐步改善的福祉保障,国家进入福祉社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建设福祉社会的实践中,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建立我国的福祉教育体系,培养各种层次的福祉专门人才对促进我国福祉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祉人才培养在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早,体系建设,制度完善、操作运行等方面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美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高等福祉教育体系,学历层次分为学士、硕士、博士,其中学士、硕士课程注重应用,以实践为主;博士课程主要培养研究及行政管理方面人才。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满足了社会福祉人才的需求,这方面美国也继承了注重实践的传统,社会福祉的理论也产生于实践,并以其基础扎实、积淀深厚对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在日本,福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各级各类相关人才。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资格认证制度,有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等等,只有获得相应的资格才能够从事社会福祉工作,在强调了专业性的同时,也为福祉人才的培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社会福祉的内涵也愈加丰富,福祉工作所涉及的层面也更加广泛,而科学技术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能,因此对于社会福祉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将是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老吾老以其人之老,幼吾幼以其人之幼”;也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通俗的表现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民众福祉,使民众安居乐业,精神愉悦,生活幸福。

现在,我国的福祉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严格说还处于探索阶段,基本没有形成福祉教育的体系,从事福祉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福祉知识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福祉工作的需求。培养专业福祉人才,真正实现人民福祉,使我国的福祉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品质日渐向上,精神追求丰富多彩,各项保障逐渐完善,在迈向小康的进程中,人们对生活提出了更高需求,全面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生存是本能驱使,生活则是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享受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追求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并尽可能地追求物质和精神全面的高品质。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最大的满足,它既包含客观享受,又包含主观感受。这种满足的程度实际上就集中体现在人民福祉的增进。国际经验表明,人民福祉是人民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从关注民生到转向以人民福祉为发展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英国,一些经济学家发现,尽管经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繁荣,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徘徊不前。发展和人民福祉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必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发展的首位,作为发展决策的终极目标。福祉是国家及其民众的共同追求,当福祉逐渐被认同的时候,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推进,福祉是社会综合面的大事情,福祉程度与社会和谐发展同步,为此,福祉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福祉建设同步,为今后福祉社会储备人才,未雨绸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政府必须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全社会和全体民众的福祉,因此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福祉专门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掌握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福祉事业的发展,具有专门知识和能力的福祉人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社会福祉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人们对于福祉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纳入福祉范畴的事物也是逐渐丰富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我国是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文化多元、社会构成复杂,价值观冲突较为强烈的国家,如何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和保障民众的福祉,建设小康社会是个难题。把握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契机,逐步建立相应的福祉机构,进行相应立法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时加快福祉人才培养,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各层次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建设福祉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显著延长,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0余岁;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全面进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421”家族增多,“丁克”家庭也逐渐增加,外来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等一系列因素,使中国民众的社会认同、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传统的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甚至是颠覆性的冲击,“少子化”“老龄化”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我国的残疾人数量庞大,仅聋人就有2100万,保障残疾人的生活需要、发展需求,平等对待和保障残疾人群体的利益,使身体和精神方面有障碍的人过上幸福生活,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同样需要数量众多的专门福祉人才。虽然遭受了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但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深深影响着社会各阶层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判断与行动往往处在两难甚至三难选择状态。如何在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中,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下,在信息化的社会现实中,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借鉴与拿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福祉教育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足以给我国的福祉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情,现行法律法令制度,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利于传统而不囿于传统,顺应现实又不受制于现实,取长补短,确立适合我国实际的福祉人才培养体系,是构筑福祉国家,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日本福祉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培养层次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课程设计科学,专业内容详实,技术技能实用,就业指向明确。正规学校教育之外,还设有面向社会人的福祉资格考试。有志者可以学习相关的福祉知识,通过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从事福祉工作的资格。政府在立法保障全体国民的福祉权利之外,为了保障弱势群体或者需要扶助、救济的国民的福祉权利,还专门制定了福祉相关法律,如儿童福祉法、老人福祉法、残疾人福祉法、精神疾病者福祉法等。

中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内陆与沿海之间“大尺度”的差异以及相同地区区位不平衡的小范围差异都非常明显,比如江苏省的苏南与苏北。城乡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应当体现在社会文化、福祉保障等众多方面,农村城市化进程应当是农村人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享受和城市人同质的生活,而不应当仅仅注重农村人口进城的数量。随着电视、现代通讯、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普及和资讯的同步发展,地域上的距离已经不能阻隔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信息一体化时代已经到来,只有全面地实现社会福利无差别化,才能够达到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福祉人才的需求状况,本着科学的态度,对福祉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究,是造福民生的问题。在有条件和基本符合条件的各类学校,设立福祉教育相关专业,研究确定专业课程,如社会福祉基础理论、社会福祉援助技术、社会保障学、老人福祉论、残疾人福祉论、心理学、护理概论等,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福祉人才。依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福祉专业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培养福祉事业发展所需人才。

福祉教育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体系,更谈不上规模。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的教育发展,尤其是社会福祉教育的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价值体现。确立并发展福祉教育,培养福祉专门人才对于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实现福祉社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对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培养福祉事业发展急需的福祉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迎来了大众化时代,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众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专业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福祉教育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日本专门的福祉大学已经开办了几十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专门人才,对于日本的社会福利和福利保障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还没有专门的福祉专业,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是不相适应的,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福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既要懂得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又要具有专门知识和能力,做好具体的福祉工作的人才。相信通过福祉专业的设置和福祉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福祉事业会有一个新的突破,民众福祉水平将不断提高,福祉国家的进程将迅速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会不断提升,实现和谐的民生化的社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梁军.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走势与原因分析[J],日本学刊,2005年(3)。

[2][美]S.塞尔夫等.日本的教育与长期发展[J],[美]亚洲经济学杂志,2003(4)。

[3]江瑞平.日本经济持续回升[J].光明日报,第12版,2006年3月27日。

[4]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 http://www.mext.go.jp,2009年12月16日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p.10)

(作者介绍:姜丽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日本高等教育研究;刘慧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日本新泻大学大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比较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福祉民生培养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