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更名有讲究
2015-03-12
章开沅
2015年高校更名名单中,也有师范学院申报更名师范大学,校方是怎么考虑的呢?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校更改校名成风。很多原本叫做“学院”的高校,都更名成为“大学”。我长期执教的“华师”,从1950年代起一直叫做“华中师范学院”,于1985年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不过,华师改名比较晚,而且是迫于形势。
我对于改名的问题,本不太积极。在我看来,数十年来,“华中师范学院”这块牌子已经打出去了,改成“华中师范大学”,别人反倒不知道了。并且,叫“学院”未必表示水平低,像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传承几百年,闻名遐迩。因此,虽然更名的工作在前任就已经启动,但我接手校长之后,并未急于推进。
没想到,我的这种认识显得太迂腐了。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把华师列得很靠后,哈尔滨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都排到了我们前面,湖北大学也排到了我们前面。这种排名本极无聊,但却有实在的影响,不利于我们的招生。教育部领导也一再敦促,我们只有照此办理,而且教育部很快就正式批文把校名改为“华中师范大学”。
在我接任校长之前,学校领导已经派人进京,设法请邓小平题写新的校名,但一直未能落实。1985年,我去北京参加党代表会议时,碰到了好运气,很快就完成全校师生的嘱托。会议期间,有次举办京剧晚会。因为很难听到名角演唱,我很早便去了剧场。其实参加的人并非很多,我选了一个较好的座位坐下。偶尔一回头,不由得一惊,我的后面坐着自己的老首长、中原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原中原局的宣传部长赵毅敏。中原大学于1948年创办,由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赵毅敏是“二野”的,邓小平的老部属。我就自报家门,喊他“赵部长”。“我原来也在二野,中原大学。”他一听,就明白了。我趁机告诉他,我们请邓小平同志为华师题校名,但过了很长时间,到现在还没有写……赵毅敏听了,正色道:“小平应该写啊,中原大学是他创办的嘛。这个简单,我给他打电话就行了。”
不久之后,华师就收到了邓小平题写的“华中师范大学”校名。有人认为我有什么神通,能够获得邓小平的题词。其实我只是运气太好,看京戏碰到赵毅敏,而赵毅敏又愿意帮忙。
学校隆重举行了更改校名的仪式。我也就成为华中师范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到了今天,偶尔还能听到有人叫我“章院长”,都是在“学院”时期毕业的校友,或共事的工作人员,听着也挺亲切的。
(作者为华中师大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