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内外区域分布特征①

2015-03-12中州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刘丽娜

中国商论 2015年9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办公进口

中州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刘丽娜

1 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布特征

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情况很好地反映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布。有关产品主要出口国(生产国)和主要进口国(需求国)有很大不同。整体上看,各国仍然是按照要素优势进行分工的局面:发展中国家提供着大部分廉价的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发达国家掌握着核心技术和高价值环节,因此产业内贸易大量发生,且集中于有限数量的国家之间(如下文即将提到的“办公和通信设备”);从产品贸易总金额上来看,发展中国家占比重较大,但发达国家的单位要素取得了更高的收入。

若从贸易额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中贸易量最大(意味着生产国和需求国不一致)的是“办公和通信设备”,在制造品贸易中排名第二,出口额占世界制造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约14.57%。“办公和通信设备”典型地表现出产业内贸易。如表1所示,15个主要出口国/地区占据出口总额的95%以上,其中,中、欧、美、新、台、韩、日七国/地区占了80%以上;15个主要进口国/地区占据进口总额的90%左右(其中美国进口的一半来源于中国;欧盟进口的一半来源于内部,还有1/5多来源于中国),其中,中、欧、美、新、日五国/地区占了70% 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是该类产品最大的净出口国,而美国和欧盟是最大净进口国/地区(因此是最大消费国);差异还在于其进出口产品结构上。

表1 2012年“办公和通信设备”世界贸易情况分析表

1.1 美国

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制造业领导者,如图1所示,1994年以来,由于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美国制造业产出增长速度是G7国家中最快的,据估算,如果将美国制造业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体,那么它在2008年已是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几乎相当于整个加拿大的经济规模。

图1 G7 国家1997~2007年制造业真实增加值

有研究显示,美国制造业在1997~2007年十年间的增加值增长主要由“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包括计算机、半导体和通信设备制造)部门贡献,该部门虽然一直仅占制造业增加值的1/10,但在1997~2007年十年间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中贡献了2/3,其总产出的年均增长率为7.35%,远高于其他制造业部门的年平均增长率0.46%。此部门如此高的增长率主要源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解释了6.8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以及进口投入品的贡献(解释了0.3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而其进口主要来源于中国(据WTO的统计,美国自中国进口“办公与通信设备”的比重每年不断递增,近两年为50%左右)。

作为近年来“办公和通信设备”产品最大的净进口国,就其进出口结构看,出口的主要是半导体和通信设备。进口产品则有一个变化过程,2006年及之前进口的主要是计算机附件和周边设备、配件以及通信设备,之后也大量进口计算机,通信设备的进口则在2007年之后大幅提高,至今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进口水平(主要来自中国),这也是近两年美国在通信设备方面实施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的重要原因。

目前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质疑就是其对于就业的贡献太低。但这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共同特点,主要是因为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远远快于其他产业部门,这对于关注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来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2 欧盟

欧盟作为发达经济联合体,在制造业领域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德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实体经济,至今仍然是发达国家中工业和制造业比例最高的国家,在耐用资本品的生产——如机械产品、大型医疗设备、电机和电气产品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在全球市场上保持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有评论认为,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并及时升级制造业结构,正是德国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对欧洲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所在。多年来中欧贸易的三分之一即发生在中德之间。

欧盟在“办公和通信设备”产品上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净进口经济体,但欧盟内部贸易仍占了该类产品总贸易额的约60%(如表1所示,其中成员国间出口占比约70%,进口占比约51.7%),这也是其在此类产品贸易上的世界占比始终保持着较大比重且波动不大的重要原因。就其贸易对象来看,其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欧洲,而对外进口又有约一半来自于中国。就其进出口结构来看,如表2所示,欧盟对非成员国的有限贸易额中,通信设备的进出口占比最大,增长最快,其他两类产品的进出口相对稳定,只有集成电路和电子元/组件的进口近两年有较大比重的波动。

表2 欧盟“办公和通信设备”产品贸易结构 单位:十亿美元

1.3 日本和韩国

日本和韩国是当前在世界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两个亚洲国家,与德国一起成为在研发密集型制造部门(研发支出>销售额的3%)创造的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上超过美国的国家,如图2所示。

图2 各国由研发密集型制造部门(研发支出ffgt;销售额的3%)创造的制造业增加值份额

日本和韩国同样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又有所不同:日本的世界地位呈现日趋下降的趋势,而韩国正相反。

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日本在“办公和通信设备”类产品上的出口占据了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额的20%以上,2000年的时候该比例也有11%,但之后迅速下降,2012年只有不到5%;与此同时,其进口占比却不断提高,直到与出口占比相当。表3充分体现了日本该类产品贸易进出口的逆转趋势。这很大程度上与其有关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有关,其制造业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点,以增加值计,其“电子部件和电子电路”、“信息和通信设备”两个子行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而“电气机械器具”子行业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18%大幅萎缩至2010年的不足6%。有媒体认为日本向信息社会的发展太慢,技术更新无法跟上世界步伐,或许是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停滞的最重要原因。支持此论断的一个重要行业现象是,以日本品牌为主的相机市场近几年萎缩殆尽,被智能手机取代,佳能、索尼等相机品牌基本只剩下需求规模有限的专业相机的市场销售。而有趣的是,与此同时,其“交通运输设备”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提高显著,由2000年的10.7%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5.1%,显示其制造业对该部门的依赖度已相当高。

而韩国则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才在“办公和通信设备”类产品的出口占比上显著提高,2000年以来的世界占比大约在5%~6%,这与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新世纪以来,韩国传统经济受到挑战,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信息产业受到业界重视,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已占韩国GDP的11%、出口总额的33%。尽管有关产业的贸易总额和世界占比并不高,但有部分细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据重要地位。2010年韩国半导体行业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世界市场占有率超过13%,位列美国、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在存储器世界市场上占有率排名第一。形成了现代、三星和LG三家世界著名企业;此外,其存储芯片和液晶面板、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均在世界上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就“办公和通信设备”产品贸易来说,1990年增长了4倍,2000年增长了1.6倍。如表4所示,19世纪90年代是韩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有关产品均表现出了贸易额的大幅增加,在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盛行的情况下,韩国通信设备和集成电路与电子元/组件的出口仍保持了稳定,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的。三类产品的出口总额2005年已占其货物出口总额的近30%,2012年也占到16%强。

1.4 中国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里仅从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角度来分析我国有关产业发展情况。我国该产业的显著特点,一是集中于部分子产业,且呈现出典型的出口导向性;二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三是外资及合资企业比重高。

仅以2012年为例,如表5所示,就出口来说,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产品、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子产品部门的产品,而进口主要集中于电子器件,占该产业进口总额的44.8%,占世界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37%。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出口仅占约20%,一般贸易进口占比约21%。企业性质上,内资企业出口约占22%。这区别于发达国家该产业贸易绝大部分是一般贸易的状况。

表3 日本“办公和通信设备”产品贸易结构 单位:十亿美元

表4 韩国“办公和通信设备”产品贸易结构 单位:十亿美元

出口导向意味着市场风险大,中国在有关产品上屡遭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即是力证。加工贸易为主、内资企业贸易份额小,说明我国该产业投资上也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这都是我国在该产业的国际分工上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结果,仍属于低端制造的发展阶段。

1.5 基本评价

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形成了明显的国际分工,而且这种分工体现出了地域集中性,即集中于美、欧盟、日、中、韩、台,其中欧盟接近于自给自足。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较深的其他几方来看,论研发和技术力量、产品竞争力,美、日、韩在不同的部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自主性,而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优势主要在不同价值的产品代工制造和研发要求不高的产品的自主制造上。

2 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内分布

2000年至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政策鼓励下引发10年发展黄金时期,“办公和通信设备”产品的世界出口占比由2000年的4.5%升至2010年的约28%,2012年达到32%。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内部同样呈现出高度的地理集中性,不过近几年随着产业的部分转移,才逐渐呈现分散态势。“产业增加值”变化和“销售收入”的变化两个角度很好地体现了该产业国内地域分布的变化,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则部分体现未来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

考虑数据的连续可得性,此处将从2008年以来“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的角度按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划分来考察该产业的当前地域分布(见表6)。虽然工信部近两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从几个区域“销售产值实现额占比”的角度判断产业转移在推进中,但我们看到与2002年(见图3)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地理集聚的态势并没有太大改变,广东、江苏的产业力量仍在不断增强,东部的其他省份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但增长比重仍然高于中西部的大部分省份。

广东的领头羊地位始终得以保持,但由表6我们看到,江苏近几年的产业投资增量是广东的近3倍。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2012年销售产值已达到广东的97%多,是第三名上海市的3.7倍。广东和江苏两省的销售产值占全国总量的近55%,事实上2009年江苏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已达广东的80%,而图3显示2002年时才40%。因此,广东、江苏两省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几乎不可撼动。对于软件业,则以北京实力最强,其次是广东和江苏。

图3 2002年产品销售收入前十名省市(亿元)

表5 2012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表6 2008年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主要省份电子信息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转移的部分产业力量中,江西、河南、四川表现出了强劲的承接势头,但其产业力量基础是不一样的,其中尤以四川的产业和技术研发基础最为雄厚,2008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9位,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第6位,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四川在中西部地区一直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这也是历史上我国有关产业布局的结果。四川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主要集中于成都, 其研发力量亦在全国有一定地位。此外,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四川电子信息制造业比重并不大,比如其2012年该产业增加值1260亿元中,制造业增加值只有550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占了很大比重。其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又以芯片和计算机制造为主,主要是吸引了很多跨国公司布局成都。近几年四川又成为国内光伏产业方面唯一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省份。

3 结语

值得注意的两个现象:一是各省产业分布的地理集中性,如四川集中于成都,广东集中于深圳和东莞,江苏集中于苏州(其次是南京和无锡,2008年三地共占江苏省产业份额近85%)。二是即使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省份,从世界范围看,仍摆脱不了与我国所处地位类似的共同特点:典型的出口导向,且以加工贸易为主;产业均以外资力量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生产经营环节,在国际分工中地位较低,一旦产品消费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对产业会造成很大损失。但尽管如此,在部分子产业上各产业大省也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自主品牌,这是其不断增强自身优势地位、进行产业升级的基础。

叁考文献

[1]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December2009).

[2] 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全记录[R].四川日报,2012-07-10.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办公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7524亿元
Sharecuse共享办公空间
X-workingspace办公空间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U-CUBE共享办公空间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纳米产品在涂料、信息产业、材料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