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的新闻图片创作
2015-03-12赵江龙赵江燕河北大学图书馆071002
赵江龙 赵江燕(河北大学图书馆 071002 )
一、《晋察冀日报》的创办简史
《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1937年12月11日创刊,当时名为《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最初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主任(社长),沙飞、洪水任副主任(副社长),社址设在阜平县。1938年4月,新闻家邓拓兼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并兼任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由于处在敌后的战争环境,社址几经迁移。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到张家口市出版,后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又迁回阜平县农村。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出版2854期。期量最高曾达 5万份,《晋察冀日报》也是晋察冀边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敌人残酷的“围攻”“扫荡”中,始终坚持出版,为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工作骨干;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1部《毛泽东选集》。《晋察冀日报》终刊后,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改组为华北《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前身。
二、新闻图片创作及特色
《晋察冀日报》创刊、发行的初级阶段,报社处在游击办报严重困难时期。《晋察冀日报》坚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敌后办报的精神,度过了“扫荡”与“反扫荡”最残酷的难关,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实现了连续出报,及时、准确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而这一时期,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差,报纸并没有漫画创作,因为报纸上的创作对新闻纸的要求比较高,《抗敌报》创刊时采用黄毛边纸,采用石印作为印刷手段,黄毛边纸比较粗糙,印刷效果不良,不适于印刷漫画,同时,在初期,《抗敌报》的版面也是有限的,为四开单面印刷,题材也较为单一,其主要内容是社论和新闻,主题多围绕宣传抗战和动员抗战,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鼓舞军心、民心。而且,《晋察冀日报》创刊之初的稿源也比较少。
为了适应抗战新形式的要求,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决定将《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这对于《晋察冀日报》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当时,聂聂荣臻元帅是开创晋察冀根据地的领导者,也是这个报的创办人,他为新改版的《晋察冀日报》提了词,“坚持敌后抗战整三年,边区子弟兵愈战愈勇。《抗敌报》更以新的姿态——《晋察冀日报》出现,我们的宣传战、思想战也愈战愈有力”,这时的报纸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得到一定充实,报纸由隔日刊改为日刊,印刷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石印改为铅印,黄毛边纸改为新闻纸。版面追求清新的风格,在板式设置、内容安排等方面要求多样化,在新闻人才方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八路军有了比较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许多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各抗日根据地,其中就有不乏一些爱好美术、摄影的青年,甚至有知名漫画家、摄影家。随着报社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壮大,为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普及性,这时就开始刊登了漫画、新闻照片。副刊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如《子弟兵》《老百姓》《边区民众》《晋察冀艺术》《大生产》等一系列副刊,《察冀日报》副刊题材繁多,万紫千红,这为漫画、新闻摄影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
漫画在《晋察冀日报》是比较常见的的辅助报道重大事件的形式,虽然在实效性和真实性上与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漫画能够用比较夸张的形式,不失真实的内容传递和表达情感。如1938年3月31日在《晋察冀日报》上就刊登了《希特勒娱乐》《希特勒的战争游戏》和《希特勒的剪纸游戏》一组宣传反法西斯漫画,来鞭笞希特勒的侵略行径。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宣传土地改革时,《晋察冀日报》先后多次刊登了蔡若虹创作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漫画,如《没有土地的人们》《苦从何来》等,用漫画形式展现了农民许多辛酸苦辣,也描绘了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觉悟。这些漫画受到了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欢迎,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充分体现了党报的办报宗旨和党的组织宣传意志。
新闻照片是用新鲜、真实、生动、感人的图像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及时报道新闻事件,其主要特征是借助视觉图像报道新闻[3]。1941年4月17日《晋察冀日报》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报上合办《子弟兵》副刊,并从这一天开始,陆续刊登许多新闻照片。如沙飞1938年8月拍摄的《从日寇手里走出来》、1941年7月3日《一个子弟兵中的布尔什维克在战斗中》《入伍前段骑驴游行》,罗光达1941年5月11日拍摄的《宫本哲次的激昂演说》等。这些照片题材广泛,多采用现场抓拍的方式拍摄,构图用光讲究,具有极高社会价值、新闻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新闻照片真实特性以及视觉冲击力弥补了漫画的不足,通过新闻照片宣传形式,用铁的事实,,揭露出侵华日军极其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在唤醒广大民众的觉悟上,发挥了其它新闻评论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受边区民众的青睐,增强了传播效果。
另外,报纸用字与图片组合,一方面,文字对图片进行了诠释,有利于读者对图片更全面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所辖的地区较为偏远,大部分是边远山区,民风淳朴,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都比较落后,老百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当时根据地内80%以上的老百姓不识字,报纸通过字与图片组合,达到了通俗易懂,更能生动形象地展示事件本质,这种辅助宣传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识字率问题。
三、《晋察冀日报》上新闻图片的贡献
抗战时期新闻图片的创作贡献是突出的,在边区党的领导下,它所创作的新闻图片宣传了中共中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热情讴歌了边区广大军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光辉业绩,及时揭露了敌人阴谋、罪行,有力批判了各个时期的有何情形和错误思想,繁荣了边区文艺阵地,起到了鼓舞晋察冀边区的广大军民,坚持抗战,奋勇杀敌,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新闻图片作为一种特殊新闻评论载体,它以丰富多彩画面,见证了历史,其价值是文字资料无法替代的,从而有效的弥补了纸制资料的不足,成为今天人们研究晋察冀革命史、新闻史、党史、战争史等不可缺少的资料,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叙写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直接佐证材料。
[1]宁宇.《晋察冀日报》报告文学研究[D].2009.8.
[2]高洪.《晋察冀日报》的副刊[J].新闻研究资料,1991(3).
[3]卜新章.现代新闻摄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