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
2015-03-12马慧
马慧
1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
前言
人文素养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气质和修养,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人相对固定的人格、气质、品行和修养,最终形成的优秀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英语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英语教学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中英语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运用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多方面素质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使个人成长为完整完善的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并和谐发展的“全人”。这样的人大度、宽容,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意志和执着的信念。
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更多的人陶醉在这种物质文明当中,忽视了人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以往的学校教育迫于升学的压力,过分地功利,致使学生知识面狭隘,志趣、情感和眼界偏颇,严重缺乏人文关怀,人文素养不断被忽视。家长们也认为考上“名牌大学”是孩子们最好的出路。同时受市场经济效应的影响,人们更加重视眼前利益,反而忽视了长远效益。加上社会上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长期腐蚀,学生渐渐迷失方向,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人文素养极度匮乏。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往往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相对忽视了。
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好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定义课程性质时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并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加入了更多的情感教育、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内容。
这使我们认识到,高中英语的教学不仅是使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心灵和修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1.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人文品位
教书育人,只有先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真正的教育就是师生之间的精神、心灵和人格的交流、理解。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心态对对待每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加重视学生感受。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能够尊重、关心和爱护他人,更好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增加学生对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的体验,发展合作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应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爱好,增加其英语学习动力。
2.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
自我国古代以来,就极为倡导因材施教。只不过是应试教育让教师无意识的形成了等级划分,根据学生成绩将其分为优中差,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是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虽然学生学习能力强弱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但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根据其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3.利用有限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积累和沉淀的,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本资源,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优化课堂结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渠道,增加学生文化底蕴,提高综合人文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采用了结构功能法和主题教学法的编写体系,教材的每一点每一处都渗透着人文元素。
4.合理运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身潜力,丰富学生人文素养
建议选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合作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整体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这四种教学方法更为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秉承了“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考虑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结束语
人文素养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方向标,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不断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作为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响应人文素养教育,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惠娜,许良政.人文素质教育及在植物生理教学中的实践[A].海峡两岸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
[3]朱莉.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及其成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4]屈桂春,戚少琴.学习型社会中的为师之道[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