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敏感话题”
2015-03-12鲁馨遥
鲁馨遥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前言
近年来,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更强调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要求并非旨在表层概念方面,更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以及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方面,特别关于如何处理“敏感话题”成为汉语教师无法规避的主要问题。因此对教学中存在的“敏感话题”处理失当行为以及相应的处理策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敏感话题”的基本概述
无论人际交往或国际交流等方面在当前更注重坚持平等对话并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其原因在于不同国情体制下的文化禁忌与敏感话题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关于个人的年龄、职业、健康以及收入等各方面问题在欧洲许多国家被认定为禁忌话题,而如科西嘉独立、北爱尔兰现状等又上升到民族政治“敏感话题”。但相比之下,“敏感话题”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在性质上更侧重于语言问题,除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方面问题外,大多关于社会民生或信仰等内容并非完全敏感,而部分教师却将这些内容全部囊括在“敏感话题”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接受许多留学生对中国问题的质疑。事实上,包括如欧美国家学生所认为的中国人权内容、日韩学生提及的东方文明礼仪问题等都为我国现阶段逐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以包容心态分析问题的实质[1]。
二、汉语国际教学中处理“敏感话题”的失当行为分析
(一)语言教师的回避行为
从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大多教师在教学中的潜意识集中在关于“敏感话题”以及政治内容不在课堂中渗透,以避免出现与留学生的冲突。这种回避行为实质为语言教师在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未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例如,关于新闻报纸中出现的关于日本人为南京人所反感的话题,有日本留学生可能会提出日本人深受东北地区人民欢迎,原因在于中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整体发展无法脱离日本的援建。此时教师缺少知识储备内容便可能出现被动支应现象,影响在留学生中的语言教师形象。另外,教师的回避行为也表现在个人情绪化方面,从汉语国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存在许多对中国社会批评的“敏感话题”,很多教师会因此感觉被留学生围到死角中,如同被羞辱一样。这种现象对于许多刚走入岗位的汉语教师表现较为明显,针对存在的“敏感话题”过于情绪化,忽视个人作为教师职业的角色,一旦出现承受较多的关于批评中国的“敏感话题”,教师个人便会选择消极逃避。
(二)语言教师“信口开河”的行为
很多语言教师在国际教学课堂中由于缺少对“敏感话题”的认识,在答疑解惑过程中往往存在“信口开河”的行为,容易与学生间产生误解。例如,关于朝鲜半岛危机问题,许多韩国留学生会向教师提问若发生战争,中国将选择援助哪方。教师可能直接回答援朝或援韩,此种回答方式很容易导致留学生产生敌对心理,使汉语国际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语言教师强势应对与批判行为的存在
根据以往学者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国外留学生在国际教学课堂中多将关于我国台湾或西藏等问题避免与教师进行沟通,其认为中国大多教师尤其年龄稍长教师会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反映,倾向于利用自身母语优势高谈论阔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也有部分语言教师对关于中国“敏感话题”答疑解惑中,会采取附和留学生意见完全否定中国的行为,如关于非典事件政府行为表现,教师从对某个机关部门的认识角度进行政府公信力的全盘否定,使这些抱有梦想来到中国学习的学生产生许多中国情结,更导致跨文化多元视野受到影响。
三、教学中“敏感话题”的处理策略
(一)采取包容与接受批评的策略
语言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单纯集中在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方面,更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语言、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多为在中国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在教学中可能提及较多的“敏感话题”,实质为好奇心驱使。教师应本着包容的态度,敢于接受学生批评,更能体现教师修养以及我国大国风采。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文化观
语言教师实际教学前应注重自身的知识储备,避免出现课堂无法应对学生问题的现状。应充分了解各国留学生特点,如日本留学生更侧重于了解我国历史风俗以及中日战争问题,而美国留学生则关心人权问题、社会经济问题。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并提高求同解异的能力,避免主观的将民族立场以及个人情绪带入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经验体系寻找文化差异内容,并以幽默的回答方式缓解课堂中较为紧张的氛围。
(三)从历史角度回应“敏感话题”
关于中国社会现状,许多欧美学生倾向于就事论事不注重历史感,若教师在回应问题过程中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以本国价值观念对中国进行衡量,出现过多的不满与批判。此时教师便可采用回溯历史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当下中国的成就,如铁路公路建设、卫星发射等内容。这样才可使学生在看待中国问题时采用辩证的方式。另外,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文化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学生对中国许多产品或服务等社会生活内容也产生质疑,亦可将其理解为“敏感话题”,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避免产生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3]。
结论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语言教师应避免主观界定“敏感问题”或采取回避的方式,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采取有效的途径从“敏感话题”中寻找让学生更乐于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方式。这样才可保证语言教师个人形象得以树立,实现教师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共同提高的目标。
[1]亓华.论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敏感话题”及其应对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45-52.
[2]戴竹君,武晓平.试论汉语国际教学中汉字意识的培养[J].语言文字应用,2014,01:128-135.
[3]金磊.对外汉语文化内容教学中“敏感话题”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