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2015-03-12刘晶
刘晶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泗源小学
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学好语文,能够为学生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小学语文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增加语文学习的魅力,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学到知识,提升语文基本素质。本文旨在讨论如何有效的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学科教学观念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以汉语为基础,而汉语又是多数人的母语,因此语文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语文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要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认识到课文源于生活。教师要从生活的角度和全部学科的基础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多搜集语文资料。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
语文学科具有独特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发现语文之美,用心去感受语文之美。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材中的课文往往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主旨,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不能将课文分解开来进行讲解,虽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但最后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主要情感。教师要充分考虑的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感性特点,要鼓励学生用感情去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学习基本的字词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利用演讲、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共鸣,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境界和人文综合素质。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学生单独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和韵律;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扮演课文人物时更加清楚的了解各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阅读学习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学会自主阅读和思考,在阅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采用分开式教学,将阅读文章划分成独立的小部分,让学生依次去学习其中的细节和知识点,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是不对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从整体的角度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其要表达的含义和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处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对较难的知识难以理解,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篇章,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知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知识的渴求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并考虑到小学生群体的特征和个体差异,在教学时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学习,对文章和作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内心的思考和感知,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经历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在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的状态下,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从写小的篇章和作文开始,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增强文字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模仿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写作中加入属于自己的内容,不局限于教师给出的范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如: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的表演中体会课文的内容,既要符合课文表达的含义,又要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特色内容。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运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增加语文学科的魅力,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又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获得丰富的感情体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