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2015-03-12毛永强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大学生

毛永强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处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我国国情来说,民族地区团结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伟大复兴和统一的根本。而高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具体、长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稳步发展的基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的基本保障,是华夏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人员来说,必须清醒知道民族团结教育在德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民族团结事业得到了大力的推进,为我国的长治久安、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了这个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重申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要求不断的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强调要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关于民族方面的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的进步教育,更快更好地确保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由不同民族的人组成的。如果搞不好民族团结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安定与和谐。从少数民族地区来讲,建设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奋斗目标,又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工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开展对他们的民族团结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校园的和谐发展。对强化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构建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高校的大学生首先要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充分掌握与各民族有关联的法律法规,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的和谐。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防止和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活动

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纵观历史,世界局势复杂多变。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政局动荡,甚至国家分裂。解决好民族问题就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社会稳定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对青年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所以,高校更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和分析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使青年学生在事变面前能够头脑清醒,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首先,要强化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共同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所在。

其次,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德育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学习教育。在青年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各民族之间是相互依托,互不分离的,密不可分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加强马克思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中要加大教育的力度,把课程建设更加的完善,例如在高校中应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

再次,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檫和纠纷是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化为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地区分裂,最大限度地确保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稳定,重点打击和孤立极端民族分裂恐怖分子,防范和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破坏。

三、高校要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必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把学校建成最适宜学生成才成长的“生态系统”,和谐校园应该具有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协调发展的文明校园。所以高校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因为高校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是多民族聚集地区,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在内蒙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笔者对内蒙古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总体状况作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了解情况,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情况,为自己是本民族是否感到自豪,最愿意选择哪种民族成分的同学作为同寝室朋友,对不同民族风俗饮食文化、民族宗教习惯的看法,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等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89%的学生认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有必要的,大部分学生愿意与不同民族学生交往,在选择宿舍时并不介意对方的民族,愿意和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庆祝各自的民族节日,同时也有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的愿望;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守政治信仰,维护国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坚决与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分子做斗争。

我院一直非常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及学校的统一要求,主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积极开展民族知识讲座,寓民族团结教育和文化娱乐、素质教育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高校加强民族团结对于网络时代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价值观是指全体民族成员与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民族价值观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动力和源泉。一个民族有正确的民族价值观,这个国家也就凝结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走入网络,利用网络处理各种事宜,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网络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对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分辨能力弱这一特点,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煽动活动,试图制造民族矛盾。大学期间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培育的重要时期,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但网络上形式多样的不良信息往往容易迷惑青年大学生,动摇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平发展等民族精神思想。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及时正确引导大学生有效分辨网络信息,抵制国内外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这正是高校在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民族观的迫切需要。

总之,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才能有效防止和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活动,才能利于高校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才能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观。

[1]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海秋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J].社科纵横.2010.2

[3]孙剑坪.从文化视角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化[J].中国民族教育,2011,5

[4]奔厦·泽米,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大学生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