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会跟爱一起走

2015-03-11赵文龙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困惑

赵文龙

[关键词]困惑,解惑,人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59-03

2008年北京中学历史教学年会教学片段比赛,第6号选手、一位小巧的女教师走到前台。她是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的历史教师,叫彭博;讲课内容是选修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圣雄甘地”一课。她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初识甘地和走进甘地”两个子目,简单介绍了教学流程。按照常规这节课就该完成了,但是,彭老师话锋一转:课已经讲完,但是我从大家的眼神中却看到了很多的迷茫和不解。接着她用幻灯片中列出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一颗爱心真的可以包打天下?

您觉得所做的一切值得吗?

您一生禁欲苦修,累吗?

您怎么看别人的上帝或安拉?

您如何做到让民众如此团结?

面对杀人狂,您会……

我们为什么要爱自己的敌人?

看到那么多印度人被打却不还手,您难道不心痛吗?

……

这些鲜活的问题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启动,反映出学生对历史人物深层次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思考。这些反映是正常而有活力的。实际上面对甘地,即使是我们这些做历史教师的。也未必都能理解他那颗伟大的心,更何况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

学生对甘地所作所为并不理解。接下来,彭老师公布了一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调查时间:2008年12月25日,调查人数:30人

一、对甘地的态度

二、对甘地的理解率

三、对甘地的情感

如果我们把《圣雄甘地》这节课上完了,得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是不是有效?也许正是寻求这些问题的解答,才有了这个可圈可点的教学片段——对话甘地。

课从结束时开始,从学生的不解与迷惑开始,精彩!

彭老师就学生所提的五个问题与圣雄甘地进行了对话,学生的六个问题如下:

问题1:您是否太天真,太富于幻想了?“非暴力不合作”真的有用吗?关注指数:★★★★★

问题2:我觉得拿起武器和敌人火拼才是真正的男人,您不觉得不抵抗太懦弱了吗?关注指数:★★

问题3:是什么让您用了整整一生来坚持自己的信念?难道没有迷惘和绝望的时候吗?关注指数:★★★

问题4:您那么善良,可结果呢?您听说过农夫和蛇的故事吗?这个世界需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关注指数:★★★★

问题5:面对希特勒,您也会“非暴力”吗?就像《大话西游》里唐僧的“以德服妖”吗?关注指数:★★★★

问题6:圣雄您好,我是北京朝阳区的一名中学生,我们这里没有教派仇杀,您的非暴力思想对我们平常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关注指数:★★

学生所提的六个问题,既关乎历史也关系现实,就是与功利性的考试无关。虽然与考试无关,但是比考试却重要多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他们不是关心哪些内容可以应付考试,而是主动去理解历史、理解人生,并试图从中汲取智慧。学生的问题是教学的原动力,且看彭老师怎么解决呢?

彭老师运用了“对话”——用圣雄的言行来解答学生心中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也是甘地多少次问过自己的问题。如问题1,彭老师用甘地的话回答,“我不是一个幻想主义者,我是一个实干家”,然后介绍甘地一生的实践,证实甘地怎样在南非和印度为理想而不懈的奋斗。她还引用了1931年甘地与英国殖民者谈判时说的话:“九千英国官员不可能统治两亿五千万的不合作的印度人”,“即使最不义的统治,也必须依赖被统治者的合作而继续”“起初他们忽视你,然后他们嘲笑你,镇压你,但最终你赢得了胜利。”这些足以解释学生心中的疑惑。

再如,学生认为勇敢是拿起武器斗争,不抵抗是怯懦,彭老师引用甘地的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躲在大炮后面把别人炸得粉粹,还是能够面带微笑走向大炮甘愿粉身碎骨?”“非暴力是勇者的品质,怯懦与非暴力如水火不能相容。力量不是来自外界的武器,而是来自一种不屈的意志。”(《甘地自传》第249页)“紧握盐的手可以被砍断,但绝不交出食盐。”这实际上是甘地对勇敢的解释,其他如对人生信念的坚持,如何制止罪恶,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和历史上的暴力冲突,彭老师都用甘地的言行给予了解答。所引资料十分精彩,展现了甘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如什么是坚持,“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有许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之内或许所向无敌,但最终总会走向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如善与恶,“非暴力战士从不会失去耐心。善,会以蜗牛的速度行动。”“非暴力是成长缓慢的植物。”“报复的本质只是增加了邪恶。因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青年印度》1925年2月26日,第73页)“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加盲目。”(《圣雄甘地选集》第五卷,第49页)“真理既坚如磐石,又柔美如花。”(《甘地自传》第139页)

当学生理解了非暴力的伟大之后,学生最后一问提出了现实的困惑,“圣雄您好,我是北京朝阳区的一名中学生,我们这里没有教派仇杀,您的非暴力思想对我们平常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教师还是用甘地的回答:“在非暴力的王国中,每一个真实的思想和声音都应该受到尊重。如果你真的想要培养非暴力,你应该发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不会动辄发怒,向你的家人发号施令。或主宰他们的一切。”(《甘地自传》第283页)

“其实落实非暴力的第一步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间要诚实、谦逊、宽容、满怀爱心,相互体贴。”课上到这里,历史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现实,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我们不能指望一堂历史课会改变所有学生,也不要指望历史课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从历史中,我们的确可以解释人生的困惑,从甘地的言行中,汲取对善的理解,对爱的理解,对暴力的悲悯和柔性的抗争。虽然甘地的方式不是所有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对话甘地》一个教学片段,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听课人成为甘地的拥趸者,但是最起码,通过对话,我们从甘地那里得到了人生宝贵的启示,有着比考试得多少分更重要的东西。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常常忙于赶教学进度,忙于灌输知识,已经很少能够从学生的困惑开始,从学生迷茫的眼神开始了。我们有很多老师仅仅满足于照本宣科,满足于把应考所需要的知识交代清楚,而忽略了学生的眼神。我们又有多少老师以为课讲完了,就是把内容交代完了,学生的反映是不重要的。历史课不精彩固然因素很多,但有时与我们对学生的忽视、对学生的心灵关注不够有关。

从彭老师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是不是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呢?

写到这里,本文就该结束了,但是忽然想起那节课的结尾,教者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我感到我看见了你,于是,在黑暗中我放舟启航。此刻,旭日露出笑脸,春花争奇竞妍。即使帆落索断,即使望不到对面的涯岸,我也将启程向前。”我想这首诗歌不仅是献给为理想而奋斗的圣雄甘地,也是献给哪些对历史教育苦苦探索的老师们。

[责任编辑任世江]

猜你喜欢

困惑
打造精彩的语文“学讲”课堂
探析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从记者到学者:转型之路困惑何在
三级跳远的三次教学与感悟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诸事结网,人如困兽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