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
2015-03-11尤克先
尤克先
[关键词]学术研究,教学引进,学生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21-03
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领域。两者的关系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善于引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为历史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同时,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培养他们的史学思维能力。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并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一
改革开放30年来,史学界逐渐挣脱了“左”的束缚,打破禁区,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有些文章振聋发聩,引起极大反响。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研究历史的史观、范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的阶级斗争史观(或称革命史观)逐渐被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取代,取得了许多突出成果。高中历史教师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将其有机地渗透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这在以前是不成问题的,而今史学界却很难形成共识。判断是否存在奴隶社会,应看奴隶制生产关系是否占主导地位,是否具有支配其他一切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并使它们向自己方面转化。其次,应该在数量上具有构成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优势,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品的比重。这两个条件是互相统一的,缺一不可。近30年的研究表明。奴隶不曾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最主要劳动者阶层,更不是社会人口的多数。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晚清始终存在奴隶占有关系,主要是家奴和官奴,却没有古希腊罗马那样,奴隶劳动占主导地位。这已被史学界多数人认可。目前使用的中学教科书,有的回避社会性质,有的还称之为奴隶制,这明显滞后于学术研究。多年来,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的结论源于对经典著作的片面、教条式的理解,以五种社会形态的模式套用中国历史,否定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把欧洲的经历当作普遍规律照搬到中国来,这是欧洲中心论的表现。
关于“明朝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说法也是如此。如果将明朝中期定为1500年前后,至鸦片战争时有340年之久,资本主义始终是“萌芽”。未开花,更没有结果,这怎么解释?简单地把雇佣关系或商品经济当作资本主义萌芽。看到史料中有点滴记载就断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简单的认识方法导致了荒谬的结论。既不考虑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也不考虑中国的工商业是在封建王朝控制之下的,是王朝的摇钱树。更不考虑整个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事实上,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中国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是中国人在一种特定时期里民族心态的表现,即与西方争“平等”的心理。
党内经济思想的先驱者顾准,在1973年撰写《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文中就指出:“我们有些侈谈什么中国也可以从内部自然生长出资本主义来的人们,忘掉资本主义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法权体系是上层建筑。并不是只有经济基础才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使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生长出来或生长不出来。资本主义是从希腊罗马文明产生出来,印度、中国、波斯、阿拉伯、东正教文明都没有产生出来资本主义,这并不是偶然的。”这种洞察历史的真知灼见,是多么难得啊!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其地位比任何一场国内战争更为重要。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历史教学》2005年11期发表了郭德宏同志的文章《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洋洋洒洒两万余言,谈及15个问题,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广大历史教师认真阅读。
自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入侵的5次战争,中国屡战屡败,中学教材多年来如是说。其实不然,中法战争与其他4次战争有所不同,是中国取胜的战争,不能称之为“不败而败”。廖宗麟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出版了《中法战争史》,这部建国以来有关中法战争史的力作,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是一场令中国人民自豪的胜利的战争,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乘胜即收,抓住有利时机与法国谈判,签订了不割地不赔款的条款,这是战争的最佳结局。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的“左”倾思想。黄敏兰在《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发表的《评农战史专题中的严重失实现象》一文,可称为建国以来第一次正面批评农战史研究的失误,引起热烈反响。文章指出,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和徭役是国家向全社会征派的,其征派对象包括庶民地主在内的全体平民;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而是皇帝官僚集团与该集团以外全体社会成员的矛盾;其中庶民地主与官僚地主的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历代起义中都有大量的庶民地主参加,而且往往掌握起义的领导权,就是因为他们不堪忍受官僚地主的掠夺和迫害。另一个严重的失实现象就是无原则地美化起义者,把他们描绘成现代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有些人极力掩盖起义者大肆杀人,残害无辜的罪行,为起义中产生的新暴政开脱和辩护,洪秀全以天王的身份躲在深宫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的荒淫无道与隋炀帝无任何区别,而我们的史书仍然赞扬、歌颂这位领袖。
当今史学界生气勃勃,成果迭出。《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一书收集了多篇文章,对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与许多重要人物都有新的评价。均立论深刻,言之成理。世界史的研究同样如此,特别是对二战史及前苏联史,尤其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错误,揭露分析十分深透。上述内容挂一漏万,摘录其中一些观点,将其引进高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
高中新课程的历史教科书已经吸收了部分学术观点,如1927~1936年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等。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尽如人意,有些观点仍陈旧落后,许多内容的表述还显得“左”味十足,未能及时吸收史学成果。这也正好给教师提供了用武之地。笔者教高中多年,学生读大学历史专业或接触到社会上的史学观点,都会感到与高中所学历史大相径庭,甚至感到高中是白学了。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了。周恩来同志说得好,“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为了将真实的历史准确地传授给下一代,高中教学必须及时吸收当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才不致于误人子女,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述;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