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视角下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之我见

2015-03-11吴万友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吴万友

摘 要: 随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和科研经费总额大幅增长,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从审计的视角归纳了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审计 高职院校 纵向科研项目 经费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科研经费总额呈大幅增长的态势,使得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纵向科研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从审计角度归纳了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规范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纵向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1.项目申报渠道窄

纵向科研项目是指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关基金会和学术团体批准立项,并有一定资金资助的科学研究项目。按照来源渠道,纵向科研项目可以分为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地厅级项目。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校升格而成的,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高校,很多教师缺乏科研工作经验。受师资队伍的影响,高职院校能够申请到纵向科研项目的渠道较窄、层次偏低,除了一些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学会、协会课题外,其他类型的纵向科研项目在申报条件上已经将高职院校排除在外,高职院校能申请到更高级别的纵向科研项目概率较低。

2.科研资源行政化

高职院校纵向科研项目负责人绝大多数是各部门一把手,其中以高职院校校(院)长、二级学院院长居多,这是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纵向科研项目审批权限都掌握在上级行政部门手中,高职院校部门一把手利用自己占有的较多行政资源而容易获得纵向科研项目,而没有行政资源的学者则很难申请到纵向科研项目。高职院校部门一把手平时公务繁忙,公务接待、应酬较多,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况且不少行政一把手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不止一个,于是出现科研项目层层转包的怪象,那些没有行政资源的学者只能给主持纵向科研项目的各部门一把手“打工”而分得一杯羹。

3.研究内容趋同化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应以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研究为主。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及自身优势,通过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于社会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实现双赢。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申报的纵向科研项目看,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纵向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和普通本科高校一样,偏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非侧重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研究。

二、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不符

近年来,高职院校模仿普通本科高校,将科研工作量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得教师想方设法争取科研项目。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科研工作经验和财务知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完全是出于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仅凭自己的经验估算纵向科研项目管理拼凑出支出金额,该预算支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由于财务部门未参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对预算内容不清楚,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审核票据的合法性,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在科研经费到账后不按照科研项目批准的经费预算支出范围和标准执行,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严重不符。

2.经费支出随意性大,违法违规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纵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高职院校往往采取比较宽松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在财务报销的过程中,只要发票是合法的,其用途是否真实、合理,是否超出预算批复或合同(任务书)的范围,财务部门一般不过问。在开展高职院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审计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少违法违规问题,相当一部分项目负责人不谙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将经费视为己有,把与项目研究无关的个人、家庭消费纳入经费列支,甚至向他人收集与项目无关的车船费、培训费、住宿费、电话费等有效发票用于报销[1]。个别项目负责人甚至使用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少数项目负责人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性费用,等等。

3.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长期挂账报销现象普遍存在

尽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至今仍未出台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很多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账报销,造成结余资金变相成为课题负责人的“小金库”,随意支出与项目无关的个人消费类支出,甚至开销日常家庭费用,造成科研经费大量流失[2],同时无形中加重财务部门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负担。

4.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制度执行效果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这一制度在高职院校中的执行效果非常不理想,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严重脱节,科研部门更多地关注项目立项的数量、层次和经费到账金额,科研项目预算批复和结题信息没有及时告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主要关注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法性,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不清楚批复的科研经费预算支出项目和金额,以及科研项目结题时间。endprint

三、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科研项目层次、数量和科研经费额度是当前衡量高校科研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为了保护和调动广大教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给予很多“便利”;同时,绝大多数科研项目负责人都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学校按照规定提取一定费用后,其他经费所有权应该归项目负责人,科研、财务部门只要做好服务工作就行,无权干涉项目负责人如何使用科研经费。由于高职院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对科研工作存在认识误区,重立项轻管理,加上纵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是高职院校各部门的“一把手”,使得纵向科研项目处于“不好管”、“不敢管”的尴尬境地。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管理方法各异,各级主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统一标准,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是制定的经费管理办法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甚至有些条款内容与教育部的规定相违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来源渠道的纵向科研项目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也没有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制定本校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使得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不清楚不同类别科研经费支出的范围和标准,以及科研经费结账管理规定,等等。

3.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不到位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监管严重缺位,对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高职院校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管理,为了鼓励教师多申报纵向科研项目,不惜动用各种关系为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服务,立项后又淡化项目管理过程;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在科研经费报销过程中大开方便之门,对科研经费报销票据的合理性、真实性把关不严;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科研资产管理,办理资产入库手续只需要凭发票即可,一般不验收实物资产,没有核对账物是否相符;审计部门由于审计人员少、内审独立性差,很少主动介入科研经费审计,未能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缺乏一套完整的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因此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现象层出不穷。

四、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良好的制度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只有建立涵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项目资金才能管理到位[3]。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来讲,其应对现有的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结合高校实际,制定一套完整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从高职院校层面来说,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制定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学校、二级学院(系)和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特点,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以及科研项目结题时间、结余经费的用途等,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

2.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贯穿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高职院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助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4]。在科研项目研究阶段,科研管理部门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批复的经费预算使用经费,确保科研经费科学、合法、有效地使用。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阶段,要加强预算决算管理,督促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要求如实编制项目决算,有效杜绝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问题,保证结余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与有效监管。

3.规范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及时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用途。在科研项目结题时,科研管理部门应督促项目负责人如实编制项目经费决算并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同时及时告知财务部门已结题科研项目相关信息,以便财务部门核算、处理结余经费,避免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长期挂账报销科研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财务部门在科研项目结题后提醒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对于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财务部门应按照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予以处理。

4.建立模块化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近些年来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建立一套科研人员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模块化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将科研项目申请书(任务书)、科研经费收入构成、批复的经费支出预算、项目研究进度计划、中期检查情况的录入该系统中,根据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的职责设置相应地权限,使相关部门和人员能实时查询、监控科研项目相关信息,从而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数字化动态管理。为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管理与监督,财务部门应根据批复的经费预算支出项目和金额,在系统中预先设定每个支出项目最高报销额度,一旦超过设定的报销支出额度,系统便提醒拒绝支付;对于确需调整预算的项目,科研项目负责人须按规定程序申请调整预算,并将核批的预算调整申请送财务部门备案,方可调整系统中预设的项目支出限额,从而有效防止实际支出偏离预算,避免为了通过结题验收而调整科研经费决算。

5.充分发挥科研经费审计监督作用

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最高组织形式和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将审计监督贯穿于整个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实施和结题的全过程,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和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以及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计。对于重大纵向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应由政府审计部门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资助金额不大的一般纵向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可以由项目承担高职院校组织审计。高职院校要克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困难,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将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切实做好纵向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工作,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高职院校是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的责任主体,学校“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切实承担起科研经费管理的领导责任,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各部门协同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与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确保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失范成因及对策探究[J].财会通讯,2013,(12):52-53.

[2]王亚荣.从审计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90-195.

[3]李慧.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202-204.

[4]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33/201212/xxgk_146341.html,[2012-12-17]∕[2014-09-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