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边城》英译本之民俗翻译策略

2015-03-11陈丽娜郭莹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边城翻译民俗

陈丽娜 郭莹

摘 要: 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小说可以起到传播民俗文化的桥梁作用。小说《边城》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了四个英文译本,且深受外国读者喜爱。《边城》英译本中民俗的翻译策略不拘一格,较好地起到了传播湘西民俗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 《边城》 民俗 翻译

引言

小说《边城》是湘籍作家沈从文先生享誉国内外的一部经典小说。《边城》以湘西地区人们的生活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线,通过描写湘西小镇上人们的平实生活,烘托出主人公翠翠的纯美情感和爱情悲剧。小说中所描述的湘西民风、民俗、民族节日,以及人们所传唱的民歌与民谣都是小说的一大特色。然而,就是这一特色成为该小说英译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将对小说中的民俗翻译策略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与探究。

一、《边城》英译

小说《边城》自1935年出版以来,被多位国内外译者反复翻译,至今经历了四次英译:早在1936年,在中国发行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就发表了由邵洵美的美国女友项美丽(Emily Hahn)和辛墨雷(Shing Mo-Lei)合译的《边城》,当时的译名为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即“翠翠(绿玉)”。1947年,英国伦敦的George Allen & Unwin有限公司出版了由金隄(Ching Ti)和罗伯特·白恩(Robert Payne)翻译的第一部英文版沈从文小说集《中国大地:沈从文的小说》(The Chinese Earth:Stories by Shen Tseng-Wen),其中收有《边城》,译名为The Frontier City。1981年,熊猫出版社出版了由杨宪益和他的英籍妻子戴乃迭合译的第三版英文译本,译名为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2005年,由美国著名汉学家金介甫先生翻译的Border Town是《边城》的第四个英文版本,也是最新版,此书由Harper Collins出版社出版。本文主要选取《边城》的两最个新英文译本,对其中的民俗翻译策略进行归纳与析。

二、民俗翻译特性

不同地区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这就给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架设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在民俗翻译中,民俗和相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无疑是重中之重和难点之一,主要表现在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两个方面。

民俗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主要指在汉语里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在英语里却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出来,即在英语里找不到现成的对应词语。语义空缺主要指汉语的词语在英语里有对应词,但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汉英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不同。

三、边城中的民俗英译策略

《边城》是一部充满湘西民族特色的小说,主要体现在小说中对于端午节、婚嫁、丧葬、民歌和民谣等民俗活动和语言的描述。对于这些民俗活动和语言的翻译,不同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以下对《边城》英译本中采用的民俗翻译策略辅以典型例子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注释法

杨宪益译本中多处用到了这种翻译策略,主要分为音译加注释及直译加注释两种类别。

1.音译加注释

例1:

原文: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子。(沈从文,2011:57)。

译文:Moreover,knowing that she and her daughter lived in too humble a way to make zong zi ① for the festival,he gave them a great bundle of pointed zong zi.

①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palm leaves,often stuffed with sweetmeats,alway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沈从文,2011:56).

粽子是中华民族端午节的传统节日食品,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深受人们的喜爱。粽子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目标读者来说,音译“zongzi”虽然保留了读音,保持了译文的通畅,但是就其意义会让读者不知所云。译者在音译以外,辅以注释,对粽子的食材、制作方法及适用的节日都作出了说明。

2.直译加注释

例2:

原文: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斑股弹月琴曲了。另外一些人家,又有猜拳行酒的吵嚷声音。(沈从文,2011:45)。

译文:Lights had been lit in the brothels,where girls were singing to the accompainment of tambourines and guitars. From other houses came shouts of men in their cups playing the finger-game①.

①A traditional Chinese game played at drinking feasts.The two contestants stretch out a hand each indicating any number between zero and five and call out a number up to ten supposed to be the sum total of the two hands. The one who calls the correct total wins and the loser must drink a cup as forfeit(沈从文,2011:44).endprint

在中国民间,猜拳是人们喝酒时劝酒的一种传统游戏。猜拳有一定的游戏规则,边城中的居民很喜欢猜拳行酒这种游戏。但是,如果译者仅仅将猜拳翻译成“finger-game”,外国读者就会由此联想到他们国家的手指类游戏。因此,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猜拳游戏的目的和规则,或者对此产生较大的歧义。这其实就是一种语义空缺现象。对此,译者采取了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注释中使用了大量文字对猜拳的规则进行了描述,从而解除了外国读者的疑惑。

民俗翻译中,注释法可以起到平衡语言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翻译策略。

(二)直译法

直译是指既能在内容上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又能在形式上力求与原文一致,还能充分反映原文风格和意义的译法。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语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

例3:

原文:初五大清早落了点毛毛雨,河上游且涨了点“龙船水”,河水以变作豆绿色。

译文:A fine rain was falling at daybreak on the fifth of the month.Rising water levels upstream had provided the seasonal “Dragon Boat tide” and the river was already pea-green.(Shen Congwen,2005:64).

端午节是边城故事中的一条主要时间线索。因此,与端午节相关的民俗翻译在《边城》译文中显得尤其重要。文中的“龙船水”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特有的一个词汇,指的是在中国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常常会下雨,河水伴随上涨的一种与天气有关的现象。这是一种天气规律,正好适合于五月初五端午节时中国民间举行的龙舟赛。译文“Dragon Boat Tide”不仅与端午节的译文“Dragon Boat Festival”相呼应,而且能让外国读者马上能联想到这是与端午节相联系的。其中“Tide”一词的翻译更是为读者传递了一种天气变化的信息,外国读者一看便知,这是端午节时期的一种独特的天气现象。

(三)意译

意译是与直译相对应的,根据原文的大意翻译,而不是逐字翻译。有些翻译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使读者一看便明白。这一方法在翻译《边城》中的民俗文化词时都可以使用。

例4:

原文: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是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么时也是水战擂鼓。(沈从文,2011:32)。

译文:Generally the drum and gong are in the middle,and when the race reaches a critical stage they raise a din like thunder which,added to the roar of cheers and boos on the bank,reminds you of some epic river battle of old.(沈从文,2011:32).

《边城》中端午节时的龙舟竞赛是这个小镇里最盛大的一件事情。原文对于比赛时气氛的描述,借用了《说岳飞传》中水战的气氛描写,由此可见其热烈程度。但是,原文中使用的《说岳飞传》中的人物“梁红玉”、“牛皋”和“杨么”,不仅外国读者无法理解,就是中国读者也不容易理解。再者,如果译者在此进行长篇大论的解释,那么不仅影响译文的语篇结构及流畅性,而且很难使外国读者较好理解。译者对此处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译文中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在译者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改写,简单对比了《说岳飞传》中的水战。

(四)转换法

《边城》中一段关于主人公翠翠年龄的描述就运用了此种方法。

例5:

原文:那人于是想起了翠翠,且记得大老过去一时托过他的事情来了,便问道:“伯伯,你翠翠今年十几岁?”“满十四岁进十五岁。”老船夫说过这句话后,便接着在心中计算过去的年月。“十四岁多能干!将来谁得她真有福气!(沈从文,2011:105)”

译文: Then he thought of Cuicui, and remembered something that Shunshuns No.1 had asked him to do for him.He inquired,“Uncle, how old is Cuicui now?”“Thirteen,going on fourteen.”Having said this, the old ferryman continued counting up the years and months to himself. “What a clever girl for a thirteen-year-old! Whoever gets matched to her will be a lucky fellow!(Shen Congwen,2005:88-89)”

关于翠翠的年龄,译文与原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不是笔误,而是关乎一个民俗文化的问题。在中国民间一些地区,人们喜欢使用虚岁,即:人出生时记一岁,以后每到一个立春便增加一岁。译者在译文中将原文中的虚岁转换成了实际年龄,这样外国读者才能获得主人公翠翠相对应的实际年龄。转换法能够解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在同一事物认识上的民俗文化差异问题。

结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相应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小说《边城》中的民俗文化不仅给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且起到了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民俗翻译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本文总结的《边城》英译本中所运用的四种民俗翻译方法只是民俗翻译方法中的一部分,以后相关的民俗翻译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蒋红红.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潘宏.漫谈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经济研究导报,2010(33).

[3]王钟锐.民俗文化专有词汇翻译方法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

[4]小雪,贺炜.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3-5.

[5]冯逢.百姓民俗礼仪大全[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6]沈从文.边城[M].杨宪益,戴乃迭译.译林出版社,2011.

[7]Shen Congwen.Border Town[M].Trs.J.C.Kinkley.Harper perennial,2005.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沈从文小说中的湖湘民俗翻译研究”(13WLH19)。endprint

猜你喜欢

边城翻译民俗
边城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