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瓦尔登湖》审视现代消费观

2015-03-11任素娟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生态文明

任素娟

摘 要: 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生活的角角落落,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不断膨胀的物质消费已成为人类难以遏制的欲望。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主张人类节制物质需要,拒绝消费文化对人们的诱惑,尽可能简化物质生活,减轻对生态承载的压力,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他认识到,人们之所以对这种压得人一生都喘不过气来的重负心甘情愿地承受,是和社会衡量人生的标准、社会推崇的消费文化范式密切相关的。消费文化的“范式”无孔不入,不仅替我们描画人生目标,建构价值体系,而且规定了我们衣食住行的程序。梭罗的这些思想理念,置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分析理解消费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联,在思想和方法上提供借鉴,有益于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型消费观。

关键词: 梭罗 《瓦尔登湖》 生态文明 现代消费观

一、物质至上的现代消费观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人们对于消费目的、消费方式及与此相关的种种客观事物的认识体现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从历史的角度看,消费观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的基本要求是维持生命,其他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消费的目的和方式比较朴素,形成压抑型的消费观。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后,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科技水平较低,生产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人们不得不遵循自然的规律行事,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适应型消费观。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迅猛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自信度也随之急遽增加,社会中出现大量的商品,充斥着生活的角角落落,不断膨胀的物质消费已成为人类难以遏制的欲望。结果是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尖锐,人类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内容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为了摆脱生态危机,寻求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人们只能选择一种新型的消费观———生态文明视野下新型消费观代替工业文明下消费主义的扩张型消费观。

二、简单生活的实践者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年轻的梭罗走进了离家不远的一片小树林,独自住进亲手修建的位于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里,开始了他两年多的林中生活。两年之后,走出树林的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整理成书,取名为《瓦尔登湖》。这是梭罗公开,有效地推介自己生活哲学的好机会,是梭罗通过亲身经历对简单生活的诗意描述,里面记录了他搭建小木屋、种植、狩猎、做饭、观察自然等一系列活动。

简单生活是《瓦尔登湖》的中心思想,也是梭罗极为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进入林中的目的之一就是实践这种生活方式。Sames C.Mckusick说:“作为人类生活体验的一本圣书,它(《瓦尔登湖》)引发了对简单生活方式价值的深远思考”(Mckusick,2000:142)。梭罗提倡的简单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它敦促人们放弃近乎贪婪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他鼓励人们追求丰富的精神享受,这种思想贯穿整本书。

梭罗反对邻居们的生活方式,公开谴责物质主义和国人的自负。他决定离开这种环境,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当时,美国正经历快速的经济发展,大多数人热衷于拼命挣钱。正如Leonard N.Neufeldt描述的,诸如“经济”,“财富”,“利润”这些词早被剥去了道德意义,而仅与经济现象有关,许多外国评论家像Tocquevulle同爱默生一样认为,这种语言意义的缩减本身体现了杰克逊时代的美国人对人类收获界定的缩小。如果说民主最终指“在美国人人机会平等”的话,那么这些机会的本质其实完全与物质和财富带来的愉悦感挂钩,是爱默生称之为民族意识的背叛,其结果是“对人类重要品质的嗤之以鼻”(Milder,1995:63)。这需要知识分子去唤醒民众。

梭罗细心观察社会,在他看来,美国虽然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却戴上了物质主义的枷锁,沦为经济和道德的奴隶。梭罗曾这样描述自己生活的时代:“假如一个人处于对自然的喜爱,每天花费半天的时间在树林中游走,那么他很可能被认为是游手好闲之人。相反,假如他整天思考着如何利用树林中的树木,砍掉林子里的树,他则被尊为是精明,又开创性的人”(Thorea,1982:360)。

其实,过度沉溺于物质追求往往使人们丧失审美感、道德修养和人身自由。在《瓦尔登湖》的开始部分,梭罗写道:那些土地拥有者整日忙于耕耘,实际上成了土地的奴隶。另外,人们过多地受拘于一些教条,失去精神自由。在梭罗看来,这种生活是浅薄而庸俗的,他到林中的生活体验,正是要找出一种治愈这种生活疾病的良药。他特意选择在美国独立日这天进入林中,或许因为他志在帮助同胞们找到真正的自由。

《瓦尔登湖》的第一章,梭罗把自己的经济思想总结为三个字:“简单化”。他实际上在宣扬,被忽略的是最重要的,精神塑造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这些话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一个要求在肉体上简单化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勇气追求超验主义的现实。通过梭罗的林中体验,梭罗试图“过着最原生态的生活,虽然身处现代文明,但只要知道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和用什么方法得到就够了”(Sayre,1985,332)。引人注意的是,梭罗列出的“生活必需品”省略了资本主义最核心的“金钱”。他这样定义“必需品”:对人类如此重要,以至于不管是野蛮、贫穷,还是深奥,缺少一点都不行(Sayre,1983:332)。他把必需品缩减为四类:衣服,住宿,食物和燃料。令他不满的是,这些东西已成为时尚而不是必需品。在新英格兰人们对房屋的品位变成一种追求潮流和奢华,其实不足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真正的房屋。至于食物,他描述了自己在瓦尔登湖畔的食物是诸如黑麦、仅有酵母的印第安式饮食,以及土豆、大米、一点腌肉、糖浆、食盐和饮用水。在林中的两年多,梭罗完全自力更生,他种豆,聆听鸟鸣声,和小动物聊天,与书中的圣人神交,用天然的泉水洗澡,等等。从这些活动中,他收获了最大的精神乐趣,体味到了生活的愉悦。虽然孤身一人,但他从未感到孤独。endprint

三、建立新型消费观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反对采取功利性与享受性的消费态度攫取与掠夺自然资源,主张可持续的适度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在生态社会中,人是“德性生态人”,强调道德理性,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观不是“依从自然”的消费观,更不是“征服自然”的消费观,而是适度消费观。适度消费观既克服了农业社会的消费不足现象,又克服了工业社会单纯立足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毫无节制的牺牲环境与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利己主义行为。

适度消费要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干预不能超出自然系统的稳定限度,不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与功能的降低。人类的消费活动应以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为上限,与自然界的生成与发展更新的能力相一致。人类并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人类仅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员。自然界除具有工具价值,为人类的赖以生存提供能量与物质支持之外,还具有内在价值,即自然界及其存在物本身所固有的价值,这是与人的存在与否无关的。“生态消费”要求人类的消费活动对自然界及其他物种产生最小的干扰,最大限度地维持“真实的、自在的”自然。因此,生态消费是既满足人类的必要消费,又兼顾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的实现,它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满足人类日益膨胀的贪欲,主张将人类消费子系统纳入到自然界整体循环系统当中,主张人类的消费不超越大自然的承载能力,以维持生态的平衡能力为准则。

适度消费是一种代际分布及空间分布均衡的消费:一方面,适度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可持续消费是提供服务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适度消费要求当代人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消费不能损害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当代人要充分考虑消费的代际公平以及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

另一方面,适度消费是一种有利于维护国际公平与公正的消费模式。当前,占世界16%的西方工业国家,消耗着世界上70%的能源,他们的资源消费等于发展中国家的3-8倍。与这种高度消费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今世界仍有十亿多人过着贫困的生活,每天有1.1万个儿童死于饥饿,另有2亿人营养不良。在一些贫困地区,人们为了生存,粗放开采自然资源,走进了经济贫困、人口增长、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怪圈。由此可见,适度消费是介于过量消费与缺量消费之间的,过量消费与缺量消费均对生态环境具有压力。

适度消费倡导消费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消费是生产的终端,也是再生产的开始。一方面,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保障,消费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与前提。由此,消费不能超前,否则它将缺乏物质条件保证,导致通货膨胀;另外,经济也不能滞后,否则会不能容纳生产的成果,造成市场疲软,导致经济萧条。所以,消费应有一个度,即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适度消费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害化生产空间扩大,与此相对应的无害化消费空间也变大。因此,适度消费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把人们的消费数量与种类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

简单生活不是要求所有当代人都像梭罗一样隐居在自然山水中,而是呼吁人们尽可能地简化自己的物质生活,以腾出时间尽可能多地与自然交流,尽可能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美学品味。这才是简单生活观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McKusick, James C. Green Writing: Romanticism and Ecology[M].London:Macmillan Press,2000.

[2]Midler, Robert. Reimaging Thoreau[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Sayre, Robert. F. Henry David Thoreau: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The Maine Woods; Cape Cod[Z].New York: Library of America,1985.

[4]Thoreau, H. D. Life Without Principle[A].Wendell Glick:Great Short Works of Henry David Thoreau[C].London:Harpercollins,1982.360-370.

[5]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浙江中医药大学2008校级科研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08SY19。endprint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生态文明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