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陆台人才培养合作的实施路径探讨

2015-03-11陈圆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产学台湾地区国际化

陈圆

摘 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要求的,也是中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地方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过程中困难和限制很多,如资助经费、自身实力和学科设置等。在这些限定条件下,高职教育向台湾地区学习和与台湾地区联合培养人才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捷径。

关键词: 地方高职院校 台湾合作 人才培养

近年来,对外合作联系培养人才(或称国际化合作)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职教育在这一趋势的指引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借助国外先进思想、先进模式和先进经验,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不仅可以迅速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还是促进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对外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已经不是时髦的做法,而是一个切实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课题。

当然,对外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有不同的层次,这个层次性不仅体现在合作内容上,更体现在合作深度上,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不同实情,选择对外合作的具体路径,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又是对外合作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一、地方高职院校对外合作人才培养趋势与困难分析

地方高职院校一般指由财政拨款,干部、人事等方面主要由地、市政府管理或省、市共管的高校。地方高职院校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地方高职院校(或高校)遇到的困境也是不言而喻的,学者们对此多有研究:

丁坤(2013)①认为,国际化发展理念及意识落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不成熟,管理人才的匮乏及经费和配套环境的不足是制约地方高校对外合作的重要掣肘;麻红(2013)②认为,国内知名高校对国际教育资源的吸引和垄断,限制了地方高校参与对外合作的空间和层次,同时,地方高校对优秀人才尤其跨国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进一步限制了其对外合作水平的提升;欧雪(2013)③指出,引才留才难度巨大、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及外教管理难度大,是地方高职院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主要困难和矛盾。

除了以上学者的论述外,地方高职院校在教育国际化道路上还有以下困难:

首先,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合作的认识不平衡,支持力度有差别,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对此工作的开展有专门经费划拨和机制保障,鼓励高职院校尽快走出去,以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如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早在2009年就发布专门通知,要求市属各学校有保障地开展教育国际化工作,定期展开检查和核对。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教育国际化工作推进程度有限。

其次,在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合作方向和内容方面,地方高职院校也有一些误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单向的,基本是向美国为代表的少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这里面有经济发展和美欧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确实较高等因素,但是一个地区要结合本地发展状况,选择合理的合作内容和对象,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最后,一些地方高校在对外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形式大于内容,签署了大量框架协议,追求各种表面文章,对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学校特点,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关系上处理不当,造成办学水平和层次提升不明显。

二、地方高职院校推动陆台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通过上文分析和论述,我们认识到,地方高职院校的对外合作由于限制条件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国际化道路比较艰难。因此寻找一条既能迅速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又能克服诸多实际困难的对外合作捷径尤其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与地理距离相对较短,文化背景比较接近的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经过近60年时间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和层次,不仅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被誉为台湾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而且其发展思路独特模式鲜明,有很多值得内地地方高职院校学习之处。

第一,台湾高职教育发展层次丰富,结构完整,值得内地学校从中借鉴。从人才培养层次上,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从普惠性的大专职业技能教育到拔高性的本科教育,再到高精尖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虽然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也分为普通高校和高职教育两大类,但是在培养层次上,这两类教育实现了贯通和结合:2010年的高等技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中,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分别占到8%、75%、14%、3%,这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丰富了学生的选择,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了空间。

第二,内地和台湾同文同种,文化背景一致,台湾地区高职教育的指导性理念很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和内地学校的合作中,有利于师生迅速适应,效果明显。台湾高职教育理念多从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立德、立志、勤奋等个人道德入手,强调职业精神和道德的教化,同时结合西方现代职业文明的科学精神和精英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地职业教育倡导的“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基本一致。

第三,台湾高职教育强调实用性,尤其是产学合一的发展思路,是内地学校近年来开始努力发展、重点引导的。从5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就以“建教合一”为主要宗旨,强调职业教育为台湾经济发展服务。进入21世纪,台湾高职院校大多成立了产学研合作的专门机构,如研究发展中心和科学育成中心。这些机构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校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合作平台,定期将学校的最新创新成果向社会推介,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种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正是内地学校追求的最佳状态。台湾高职院校在建立这一机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是内地学校目前正遇到的困境,加强两方合作,无疑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加快发展步伐。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该看到目前不仅可以借鉴的现成经验非常不足,对国际化工作的效果评估和反馈也不够,在此现实情况下,加强和台湾地区的学习和合作,不失为一条捷径:一方面,我们可以迅速接触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实例。另一方面,无论是距离、文化还是经济成本的考虑,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学习合作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

三、地方高职院校推动陆台合作的落脚点和路径

根据前文论述,我们认识到台湾高职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却不能完全照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具体校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寻求和台湾相关学校的合作。同时在引进和合作的基础上,尽快消化吸收,争取早日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首先,可以用合作培养和赴台访学的方式学习借鉴台湾高职院校的师资培养。台湾高职院校对师资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比较高的学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台湾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实施“双师教育模式”,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学院院长或系主任等职务,这些企业中的精英一般拥有比较高的学历,同时在商界多年打拼,对企业实际情况也了解。这种带头人的选取,对师资队伍的精干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他们了解企业实际,在遴选教师时对教师的专业背景、素质要求等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打通企业和学校的资源,给学校带来师资培养必需的经费和项目保障。加上台湾高职教育坚持建教合一、工学结合的原则,在这些指导原则下培养的师资其专业性、实践性和学术性能尽量统一,符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要求。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不仅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还可以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真正实现教育思想和目标,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在师资培养方面,值得我们投入一定精力完成。

其次,在学生联合培养方面,内地和台湾的高职院校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台湾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很高,除了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提高的习惯。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学习台湾高校既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又重视知识素养的培育,还注重人文素质熏陶的做法。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多层次重应用,台湾多数高职院校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应用及拓展课程,以及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卫生等进行引导的辅助课程。在实施方式上,台湾高职院校极其注重产学合作,课程都有针对性或者直接由企业提出需求,订单培养。内地学生赴台学习,还可以重点学习和攻考台湾地区覆盖广泛的各类资格和操作证照,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打通,从而提升自身就业能力与竞争力。

最后,仿效台湾高职教育建立完善的产学合作机制。无论师资培养,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产学合作机制。虽然现在内地高职院校也开始注意工学合一,但是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实施路径上,均和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所谓机制,最重要、最基础的是思想认识,产学合作不是花架子,而是高职教育的立身之本,没有这种高度认识,我们的各项工作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在具体做法上,要有目标、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产学合作目标,一是让学校培育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是学校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要求的。具体实施这个目标,可以分步骤进行,我们既要注意企业的数量和范围,又要注重质量,更要重视实际效果。必要时,可以借助已有合作关系的学校,在内地选择有产学合作的台湾企业进行工作联系,提高产学合作的应用水平。

注释:

①丁坤.新建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3(6).

②麻红.试论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的新定位.探索与争鸣,2013(4).

③欧雪.对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的若干思考.高教论坛,2013,9.

参考文献:

[1]李苏北,殷惠光.台湾职业教育现状及对中国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罗映霞.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特色与借鉴[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1(06).

[3]鲍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6(6下).

[4]陈松洲.台湾技职教育与大陆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9).

[5]李东航.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对柳州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

[6]郭福春.大陆与台湾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台湾地区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路桥专业中的应用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以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为参照
台湾地区拟修订车辆容许耗用能源标准
基于差异化目标导向下的产学合作创新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