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科学报的数字化出版问题探析

2015-03-11罗远航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期刊

罗远航

摘 要: 我国高校文科学报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传播载体,数字化出版有助于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速度和扩大成果传播范围。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的数字化出版整体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纸质版内容的再数字化。“内容为王”的观念固化、国家出版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限制、数字化出版人才缺乏、缺少推动数字化出版市场发展的竞争动力等是制约高校文科学报数字化出版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文科学报 学术期刊 数字化出版 数字出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出版业正逐步从传统出版业向现代数字出版业过渡,有人形象地把这一转型比喻为“爬坡”。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单位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文化发展纲要中都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要求,明确出版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这为包括高校文科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文科学术期刊和国内图书、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相比,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的数字化出版有较大的困难,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高校文科学报数字化出版概况

目前,国内对于如何定义数字化出版,或者更具体地说,如何划定数字化出版的范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传统出版最终形成的是印刷版产品,包括传统的纸质报纸、期刊、图书,其产业链是作者→出版单位→印刷厂→仓储→物流→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出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字化出版指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编辑、复制、发行环节进行操作,形成数字化产品的过程。数字化出版是个动态的分层概念,它的最低形态指内容的单纯数字化,最高形态是内容的数字版本直接面对受众,除保存资料等少数用途外,不再出版纸质版。数字出版是数字化出版的最高形态。

我国高校文科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和“中国知网”等技术开发商的推动,发展速度较快,但它主要停留在数字出版的初级形态,即单纯内容的数字化。大约到2005年以后,高校文科学报在编辑及稿件处理环节开始实现数字化处理,逐步摈弃纸质稿的收取、审稿和编校,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报应用网络化采编系统,实现稿件登记、送审、退改、发排等业务自动化,这是数字化出版的中级形态。我国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发展较快,目前运行较好的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龙源网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上述数据库以学术资源集中程度高、中间环节少、检索方便、收费低廉等特点,展示了数字出版的雏形。大型数据库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进程,但是这些数据库还存在出版时滞长、交互性较差等缺点,提供的是二次文献检索与浏览而不是原创作品的首次出版,个性化服务有限,还远远不是较成熟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理想形态。

与大型期刊数据库建设的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各文科学报整体的核心业务数字化进展缓慢。各学术期刊单位数字化水平不一,处于数字化发展三个不同阶段。(见表1)

表1 国内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阶段[1]

大部分文科学报所谓的数字化出版至多只是将印刷版期刊内容数字化,提供二次文献的数字版,导入上述各大型期刊数据库,供读者检索和下载阅读;在编辑及稿件处理环节,目前已经有部分期刊单位应用网络化采编系统,实现稿件登记、送审、退改、发排等业务的自动化,但仍有一部分文科学报还处于观望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文科学报的门户网站建设、数字出版还没有进入办刊人的视野。

二、制约文科学报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文科学报数字化出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开发商主导,高校文科学报被动配合;技术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援和运行平台,文科学报提供内容资源。目前,大部分文科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只是将印刷版期刊内容数字化,提供二次文献的数字版,导入各大型期刊数据库,供读者检索下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校文科学报数字化出版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大众期刊、图书的数字化出版比较,与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水平比较,在整体上(观念、数字化出版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受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等原因的影响,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由中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渡仍然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高校文科学报的数字化出版除了具有与其他媒体数字出版一样的发展障碍之外,还有制约自身发展的特殊问题,如高校文科学报办刊人“内容为王”的传统观念,对推动期刊数字化出版重视不够。学术期刊市场化竞争程度低,对待数字化出版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一)事业单位属性的文科学报对待数字化出版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第一,由于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原因,与商业化报社、大众期刊社及图书出版社相比,大部分高校文科学报办刊经费来自高校财政支出,远离商业竞争环境,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利用数字化出版推动文科学报内容传播的动力。同时,如职称评定和基金项目对论文数量的硬性要求,文科学报不愁稿源,尤其名校学报不愁优质稿源,大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改变出版形态现状的动力严重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学术刊物互联网出版已经较为普遍,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其论文全文大多可以在自己独立的网站或出版商处同时出版,大都需消费者付费使用。大型学术出版集团纷纷介入学术期刊市场,如全球最大的科学文献出版发行商ELSVIER创办了ScienceDirect,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的Springer Link,作为深度在线的发布平台,它们与Web of Science,EI,Scopus,Biosis Previews等技术先进的学术期刊检索平台相结合,配合成熟的电子商务,形成了高度集成化的电子网络出版平台[2]。美国在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专业出版领域,建立在海量内容基础上的在线服务充分体现了数字出版大规模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和解决问题方案提供者的特点,营收确定,且增幅大,成长性喜人,成为目前最诱人的数字出版类型[3]。endprint

第二,目前社会对办刊水平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刊载的学术论文质量和栏目设置、组稿选题的形式等定性要求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广度、地域分布、半衰期等定量指标。上述评价标准和期刊数字化程度有关联,但关联不大,这使得文科学报对自身业务数字化的关注不够。

第三,“内容为王”的观念限制。数字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从本质上说,学术期刊单位属于出版内容的提供者而不是数字技术的提供者,办刊人对数字出版缺乏深入认识和研究,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意识比较滞后。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技术提供商推动,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只担当内容提供者的被动角色。

(二)文科学报数字化出版欠缺成熟的出版运营平台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营平台处于产业链的中端,起到连接作者、编辑、期刊单位和读者的桥梁作用,这个平台设计得成熟与否直接关系数字出版的优点能否实现。当前,读者在网络上检索浏览学术论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账号登陆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等大型数据库,通过网上包库、手机充值、电子支付等形式付费,上述大型数据库起到一个运营平台的作用,具备数字出版平台的雏形,但是对比数字出版的要求,这个平台还很不完善。

第一,学术期刊加入上述数据库系统后,虽然极大地便利了读者的使用需要,但学术期刊单位在这里成了单纯的内容提供者,其自身独立地位及数字出版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第二,数字出版绝不仅仅等于将已有的出版物数字化。上述数据库提供的学术论文是纸质版数字化后的二次文献,与学术期刊首次出版之间存在较长的出版时滞,体现不出数字出版即时性的优点。

第三,上述大型数据库平台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实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读者之间的实时互动,也没有多媒体效果,个性化服务较少。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除了首先保证内容的高质量外,关键是有较为成熟的运营平台。平台的设计打造一定要整合产业链上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读者的需要并考虑数字出版的优点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只有这样才能给产业链上的各级使用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本文认为,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单位、技术提供商、终端用户(消费者/读者)三者之间实际上还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僵化局面,未能实现各自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低。可以预见,基于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的成熟,学术期刊的受众面将更为广阔,学术资源应用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扩展。基于此,期刊界有必要构建一个适合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综合运营平台。这个综合性平台应该有效整合各学术期刊单位之间、期刊单位与技术运营商之间及两者与终端用户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数字出版平台的设计上,应包括若干涉及出版的核心业务子平台,各个子平台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整合。如配合作者投稿、编辑稿件、专家审稿、退改、发排等采编业务平台;大型数据库平台除要求检索方便、内容齐全外,这个数据库的部分信息如学术论文摘要等要对大型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开放,引导消费者到运营平台获取完整的学术资源;成熟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尽量满足消费者经法律许可的对学术资源的个性化使用并减少交易成本,如提供按需印刷的授权并收取相应的费用。通过这个运营平台,学术论文数字出版后可以即时实现与终端用户的交流,最新出版的学术论文能以个性化服务方式以最快捷的速度传递给读者。如提供手机、掌上阅读器、电子邮箱定制等信息接收服务,保证学术论文的时效性。在交互性上,读者、作者、编辑应该能在运营平台上实现在线交流,学术资源应具有多媒体效果,支持超链接等。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学术期刊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数字出版模式必须在资源整合、传播方式、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相关政策法规滞后和政策限制

学术期刊要实现互联网出版和电子出版,必须取得相应的出版许可。目前,互联网出版和电子出版许可证发放有数量限制,审批比较严格,学术期刊申请上述许可困难重重。此外,通过数字出版的期刊(如互联网期刊)可不可以拥有刊号?如果没有刊号,在上面发表的论文将失去职称评定、晋级、科研成果申报等纸质期刊具备的功能,高质量的稿件就很成问题,这无疑不利于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目前没有相关政策依据可以解决互联网期刊的刊号问题。

(四)监管难度大

从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还存在监管难题。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出版形态,从表面上看,与传统出版的区别是载体不同。从深层次上讲,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区别更多地体现在各自的内在机制上:传统学术期刊拥有正式刊号,稳定成熟的运作机制,政府对其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数字形态的期刊则是一种网络或通讯信息产品,由于是新兴技术领域,对于数字出版形态的期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这种深层次的差异,使得目前按媒介形态划分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在实际操作中将越来越难以把握,加大主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三、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和国内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相比较,高校文科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力巨大。可以预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将经历一个长期相互竞争共存的过程,文科学报界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推进学术期刊包括文科学报在内的数字化出版,除了破除体制机制问题和政策滞后的限制问题之外,关键在于能否破除“内容为王”的固化观念,不断适应学术市场竞争要求,增强业界推动数字化出版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子朴,王晓红.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建构[J].中国体育科技,2007(6).

[2]袁满.关于构建国内学术期刊集成化网络出版平台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1).

[3]陈昕.从美国数字出版现状看产业未来走向[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02-29.

本文系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立项课题“提升广东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水平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出版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