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体例、新视野、新起点
——以蒲亨强教授《中国音乐通论》为例

2015-03-11李红春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美学观道教教材

李红春

新体例、新视野、新起点
——以蒲亨强教授《中国音乐通论》为例

李红春

《中国音乐通论》一书,集音乐史、传统音乐、音乐分析于一体,囊括了中国音乐文化中适合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倾注了作者传统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美学的思想精华;全书始终贯穿着一个主旨,即编写此书,就是为了让更多的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并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

多元文化 真知灼见 书写要义

江苏省高校艺术教育委员会牵头编写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艺术类)系列教材”于 2005年 10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中国音乐通论》一书,由时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的蒲亨强教授亲自执笔编著,其无论在体例安排,还是内容设置上,都可谓当今同类成果中的典范,也是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欣赏课难得佳作。

新体例:多元文化、融会贯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公共音乐欣赏选修课,相关著作也越来越多,却很难找到真正适合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学习的教材,随处可见的,多为专业音乐教材的节选、删改而成的读本,片面单一;或者多为音乐专业教材的稀释、简化,艰深晦涩,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也很难达到普及中国音乐文化、提高大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目的。

此书在体例安排上,匠心独具,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角度出发,以使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子对中国音乐文化能有一个全景式的通观。具体讲,共分四编:“历史轨迹”、“思想火花”、“美的体验”、“民族神韵”,可谓集音乐史、音乐分析、传统音乐于一体,囊括了中国音乐文化中适合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再进一步看,作者将音乐史分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将音乐理论分为音乐美学理论和表演艺术理论,将传统音乐分类鉴赏分为歌曲、戏曲、曲艺、器乐、宗教音乐,将民族神韵分为中国音乐审美形态的民族特点和中国音乐审美风格的民族特点,脉络清晰,尤其后两者的分类十分新颖,很好地突破了以往同类书籍或者教材编写中盛行的要么内容单一、以偏概全,要么贪大求全、乱无章法的弊病。另外,此书的大小标题也非常新奇独特,以第一编“历史轨迹”中的第一章节为例,其大标题为“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古代音乐”,十分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突出特点:悠久的历史、多彩的内容、丰厚的底蕴。各节的小标题依次是“先秦音乐:钟磬显赫”、“汉唐音乐:大曲极盛”、“宋元音乐:俗唱繁茂”、“明清音乐:器乐独傲”。这种断代划分法,符合音乐史的宏观论述要求,而简洁的小标题,则鲜明地指出了各断代期音乐发展的核心特点。比如宋元音乐部分,自北宋开始,宫廷音乐渐衰,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市民俗文化勃兴,适合于市民趣味的音乐如说唱、戏曲等音乐形式相继繁盛起来,到了元代,由于城镇经济的更加繁荣,戏曲、说唱艺术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因此,用“俗唱繁茂”来概括宋元音乐的总体特征并充当标题是十分贴切的。这种独特的标题安排,不仅有利于在有限范围内将各种音乐门类编排在一起,更有利于增强本书的知识性。

新视野:真知灼见、深入浅出

以往所见的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材中,中国音乐文化类别的、中西综合类别中含有的中国音乐文化部分,其多为民歌欣赏加民族器乐欣赏,内容单调,毫无新意。此书作者除了对大量的民歌、民族器乐的经典作品做了系统的讲解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音乐门类和诸多见解独到的论述,为读者开辟了崭新的视野。

第一:区分了道教音乐美学观和道家音乐美学观。自古至今,中国音乐美学流派繁多,代表性的有儒家音乐美学观、道家音乐美学观等,但是道教音乐美学观却鲜为人知,甚至很多人往往将道教音乐美学观等同于道家音乐美学观。此书作者蒲亨强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尤其专注于中国道教音乐研究已 20余年,已经出版了《道乐通论》、《道教与中国传统音乐》、《神圣礼乐——正统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等多部专著,公开发表了道乐研究论文数十篇,对道教音乐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因此,在第二编的第一章“音乐美学名论”部分,将道教音乐美学观和道家音乐美学观各自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认为道教音乐美学观并非道家音乐美学观,前者强调音乐应该顺应自然之道、顺情而发、顺势而吟,在实际运用中,不仅注重音乐的仪式性,更强调要探究音乐的深层奥义。

第二:在第三编“美的体验”,即传统音乐分类鉴赏部分,此书除了含有歌曲与民族器乐之外,还增加了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三个门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根深叶茂、种类繁多,诸多种类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众多原因,以往的同类成果中大多抛开了戏曲、曲艺、宗教音乐。此书加进了这三个音乐门类,并分别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和阐述,比如戏曲音乐分为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其他地方声腔。又如宗教音乐中除了阐述道教音乐、佛教音乐之外,还加进了洞经音乐。洞经音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其乐队使用了诸多宗教法器云锣、木鱼等,而且所奏乐曲中佛道经韵曲目占了很大的比重,还有音乐风格与佛道音乐极为接近。因此,将其定义为准宗教音乐形式,并与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并列分类是有道理的。

第三:阐述了民族音乐独有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上下数千年,无论战火硝烟还是种族变迁,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绵不断,由于其社会性、稳定性、民俗性、传承性四大属性,使其与生俱来就具有着西方音乐文化不具备的独特的美,比如线性的旋律、多彩的音色等。田青、乔建中等学者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色彩特征及其成因曾作过专文的论述,但是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材或者类似的读物中却无人提及。本书在第四编“民族神韵”中,对此进行了专门的阐述。此编第一章“中国音乐审美形态的民族特点”,分为四节,依次为“线性流动的旋律”、“五彩缤纷的 音色 ”、“鲜明 的形 象意 境 ”、“各 尽其妙的色 彩 ”,将传统音乐审美形态的特点概括地十分准确到位。第二章“中国音乐审美风格的民族特点”,分为三节,依次为“和静简易的审美观”、“载道养生的功能观”、“传神写意的表现观”,将传统音乐在儒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重要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重和谐之美、重修身养性、重精神体验的根本特点贴切地呈现给了读者,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还有众多颇为精辟的论述,散见于各章节,使得全书洋溢着清新之风。当然,全书语言也很是讲究,流畅优美,通俗易懂,毫无做作之感,娓娓道来,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新起点:书写要义、返璞归真

公共音乐教育,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先贤们就以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作为基础课程来培养经世济国的人才,将乐置于六艺的第二位,可见其意义非同一般。今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了公共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意义。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公共音乐欣赏选修课,但是总体而言,现状却令人担忧:其一,学校轻视,课时不足,选修者过少;其二,教师懈怠,所授内容大多流于表面;其三,教材缺失,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知识性。就教材而言,很多学校此类课程根本没有配套的教材,授课者或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发挥,或随意调侃,或整堂课都是乐曲播放,甚至播放电影充数也不鲜见。而配套有教材的学校,其教材多呈现片面性、重复性、低级性三大特点。《音乐欣赏》、《音乐鉴赏》、《音乐名作赏析》这三类名称的大同小异的泛泛之作不下百种。高等学校,迫切地需要一本真正适合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公共音乐欣赏课教材。

这本《中国音乐通论》可谓此种应时之作的佼佼者。作者蒲亨强教授投身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事业数十年,现任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此书从头至尾隐含着一个主旨:编写此书,就是为了让更多的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并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今日,文化已经成为软实力,并已经在世界各国成为共识,因此,传承、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就音乐文化而言,编写专门教材,在高等学校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让当今大学里这个思想活跃、但又因面临着所谓毕业便失业的尴尬而时常困惑迷茫的 90后大学生群体学习传统音乐文化、感悟民族音乐的魅力,对于培养有良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建设所需的后备力量,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这是编著者的根本宗旨,也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可是眼下大多数相关著作的编著者抛开了这个宗旨和责任,仅仅停留在编著的直接目的上:出书以供职称晋升。这是现今此类成果繁多纷杂却难以找到上乘之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所在。本书在这个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主旨下,此书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之情: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是美的,是值得学习的,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这种赞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诚的讴歌,这是社会责任、学术道义的良好体现。

总之,此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实乃我国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欣赏选修课教材中难得的佳作,衷心地期待更多的高等院校采用!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系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研究》(项目编号 2012—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美学观道教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西夏道教补议
论玉的美学观对《诗经》中爱情诗的影响
品读德彪西《雨中花园》中的绘画性因素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