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2015-03-11余亚飞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特征

余亚飞

试论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

余亚飞

戏曲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曲表演形式各异,但是,其蕴含的内在审美特征并没有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中剥离。中国戏曲的内在审美,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通常定位于程式化的表演、歌舞技术化、舞台虚拟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民族特征孕育与戏曲审美中,使其成为传统的戏曲艺术经久不衰。从艺术的角度对中国戏曲的特征予以定位,主要是寻求其特殊的审美规律,以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 艺术审美 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力很强,主要体现为其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将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综合为一体,形成其独特的戏曲艺术规律。艺术的生命在于,其承载者文化传统,并散发着审美情趣。那么,美就是中国戏曲的魅力所在,也是戏曲所追求的艺术原则。审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解读。从形式的角度而言,中国戏曲所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以色彩、线条,结合声音和动作展示视觉美,观众在享受美的同时,感觉戏曲的内在意蕴,成为了观众需要逐渐领会的内容。

一、戏曲艺术情境中蕴含着中国独特的审美心理

中国的戏曲艺术结构具有稳定性,可谓是中国稳定性社会结构的缩影。戏曲艺术是对生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艺术形式的升华,其中积淀着中国传统的艺术价值观。从戏曲美学的角度而言,戏曲的艺术规律、戏曲的创作背景,戏曲的欣赏角度,都可以将审美心理揭示出来。那么,要探索戏曲表演的美学意义,就要在重视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要重视戏曲艺术本质问题的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角度分析戏曲表演,从哲学以及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更可以体验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意义。

中国的审美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注重的是写实之美,中国注重的则是写意之美。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往往受到环境的感染而融入其中,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以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渗透着体悟之美和诗性的情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周易》可谓是后世思想的源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都可以溯源到《周易》。中国千百年来将自然、人生和社会写意式地表现出来,正是一种从《周易》的传统思维方式延续而来,也成为了中国戏曲特征的源头。当中国的戏曲上升到艺术审美层次,表现为“象征性、表现性、抽象性和时空自由性”的特征,都是写意性的扩展和延伸,以获得了“烟雨空濛、虽淡犹浓”的艺术效果。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寻常的道德秩序和礼仪规范被建立了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必然根植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中国的祭祀仪式就是其中的一种。“礼乐”被赋予教化的涵义,将社会政治关系通过礼仪的形式渗入到人的感性认知当中,使人的行为被自觉地归纳到社会秩序中,成为道德规范。戏曲艺术的意义即在于此。从其程式化的演出仪式以及行当归类和脸谱的划分上来看,戏曲的唱腔和曲牌板式等所表现出程式性的审美倾向,则是社会伦理秩序的体现。

中国人对诗性思维情有独钟,因此有“情即是景,景即是情,情景交融”的理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产物,《诗经》即是中国诗歌的开端。随着诗歌文化的发展,社会意义的改变,戏曲派生出来,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思维内涵。诗歌创作的原则,体现为艺术欣赏心理的审美定位,诗歌的特征要遵循欣赏原则形成审美意境,并孕育在戏曲艺术之中,使其具有欣赏价值。在这个层面上定位戏曲的意义,将其看作是“诗剧”也许是更为贴切的。

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趋于稳定。每天的生活劳作方式都是程序化的,周而复始,而从农耕的角度观察自然规律,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审美心理定势也即形成。戏曲艺术那种缓慢的节奏、重复的内容,正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体现。

中国的文化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延续至今,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意识并没有概念戏曲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相反,中国的戏曲艺术受中国文化影响却逐渐趋于成熟。当然,受社会环境的局限,戏曲艺术也会有所创新,但是并没有在本质上发生变革,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地域特点而做以微小的调整。

从艺术研究的角度而言,一种程式一旦形成,就会根植于意识而沿袭不变地传承下去。程式以符号形式作为标志,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独立,形成人的心理意识,规范着其行为。这些程式化的行为在生活中有所体现,也成为了戏曲艺术结构的参考。这些独立的小单元就犹如一行行美丽的诗句,散发着其无限的魅力,将人们的生活艺术化。因此,以符号形式所表达出来程式化正是艺术性的创造物,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美化,形成艺术范本。正是由于艺术程式的存在,将人们的审美观点以定位,使戏曲艺术形式以此为依据传承于世代之间,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共性特征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艺术,普遍存在着整体性审美,表现为宏观性。戏曲则有所不同。虽然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普遍艺术审美定位,但是,戏曲的根源主要来自于民间,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因此,需要着眼于戏曲的特殊结构方式分析戏曲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可以划分为内在审美特征和外在审美特征。

1.中国戏曲艺术的内在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来自于民间,具有民俗性;作为一名好的戏曲演员,要做到“合乎曲文、恰到好处”,做到“和与美”的统一,即和美性;中国戏曲极具感情色彩,注重寓美于情,美的形式与情感的和谐,更突出“自我表现”,可见中国戏曲具有主情性。

中国戏曲长演不衰,尽管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更替,但是系统总是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生命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在大众中融合。根植于民间的戏曲艺术必然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加之戏曲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体现百姓生活的真情实感,使其更具地域化特点,

中国的戏曲虽然是艺术表现形式,但是与社会伦理相融,政治、道德在戏曲的内容中极具表现力,实现善与美的和谐。悲剧的表演要做到“哀而不伤”,喜剧的表演要做到“乐而不淫”,将个体的心理欲望与社会规范和谐,这就是戏曲的审美与和谐的统一。

正所谓“诗中有戏,戏中有诗”。以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在中国的戏曲中,则更注重“戏中有诗”,主要表现在情节矛盾突出之处,就会有情感的抒发,长时间的独唱,主体表现结合客体再现,更偏重于主情。

2.中国戏曲艺术的外在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从艺术的角度被程式化了,但不意味着各种艺术元素被完全分割开来,而是从不同的层次予以阐述,诉诸到实际应用中,则很难分割开来。戏曲的歌舞化表演手段体现在唱、念、打、做上,以音乐的旋律展示其节奏美和舞蹈的姿态美。在歌舞化的同时,中国戏曲还将对白、写实融入其中,歌唱中融入对白,那种散文体的口语化更接近于日常生活。

戏曲的舞台是虚拟化的环境,舞台效果的程式规范来源于自由的创造。比如,灯光通明的舞台上,演员仍然手持蜡烛,表示夜晚的舞台情境。演员表演的过程,也是自由创造的过程。根据新的戏曲审美要求,梅兰芳将一些舞台戏曲角色的传统演唱风格打破,诸如,“抱着肚子傻唱”的青衣的表演形式被融合到花衫、闺门旦和刀马旦中,创造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可供戏曲表演者自由创造的动作还包括大唱腔舞姿、长过门以及行弦中的哑剧动作等等,都可以根据戏曲的内容以及审美需求进行创造。舞台调度是通过戏曲表达效果,突出审美特征,动静结合、繁简得当,哪怕是疾驰与缓步的调节舞台,都可以将不同的审美效果呈现出来。

三、中国现代戏曲的审美意蕴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将中国戏曲推向了现代戏的创作的巅峰。一些以人们真实生活为题材的内容被搬上了戏曲舞台,艺术样式不断翻新。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反映农村百姓生活的戏曲,其突出了农村经历了社会的变革而发生的时代性变化。比如,《关东雪》、《情系中英街》、《牌坊村新传》等等,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将农村的生活场面勾勒出来。可以说,戏曲就是社会化的产物。当戏曲随着时代的脚步而发生变革的时候,其艺术创作手段和其要展示出来的文化图景,都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

不难发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思想意识,都会呈现出时代的特点,戏曲艺术的审美也同样具有现代特征。所不同的是,戏曲曾经长期受到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而成为了宣传手段,导致了创作方法和艺术思维方式上陈旧僵化。以《关东雪》为例,戏曲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带领全家人改革,却存在着对现代法律的漠视。虽然戏曲的内容对当时的社会和政策形势有所把握,但是其中存在着创作中的虚假现象。即便是在剧情创作中,政策把握准确,且观念意识具有时代性特点,然而过于迎合政治化的戏曲题材毕竟丧失了戏曲审美情。缺少生活底蕴的深层次挖掘,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就很提升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导致政治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无法转化为审美对象。

每一个时代有存在着时代精神,那么在戏曲艺术创作中,就需要一起作为审美样式,通过戏曲内容将人们的现代意识呈现出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的提高,对于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趣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曲作为一种文学,在突出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要将其中人文精神通过当下的审美意蕴释放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戏曲的审美心理、审美特征以及现代戏曲的转型等等进行论述,理解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社会历史中并没有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而是依然以中国特有的文化结构形式承袭着,并符合了新的特点。中国的戏曲源自于生活,代表着生活审美定位,那么对戏曲的价值判断,也要从生活的角度审视,对观众的能动作用要即为重视,堪称为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接受美学”的思想。

[1]颜全毅.转型社会的现实写真和审美意味——20世纪 90年代的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J].艺术百家,2004(2).

[2]张 杰.中 国戏 曲审 美特征“ 三尽 之”[J].中 国戏曲 学 院 学 报 ,2005.26(4).

[3]任志宏,单建鑫.中国戏曲表演意境审美构成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

[4]顾兆贵.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 [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4(25).

[5]廖奔.中华戏曲文化美学及其现代转型[J].文化艺术研究,2010(3).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戏曲特征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抓住特征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