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差异综合评价
2015-03-11窦思敏马仁锋马小苏
王 倩,窦思敏,马仁锋,马小苏,袁 雯
(宁波大学城市科学系,浙江宁波 315211)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 km,海洋渔场面积超过200万km2,拥有丰富的滩涂、海洋渔业、海洋矿产、港湾、海洋旅游和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中国海洋分布的地域性,决定了海洋资源地域性强的特点[1-5]。海洋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只有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研究海洋资源的指标有近海渔场面积、海水可养殖面积、鱼类生物资源种类、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度、滩涂资源面积、浅海资源面积、海湾资源面积、盐田资源总面积、可供建港的天然港址数量、海岛数量等;常用方法有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和 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等[3-6]。我们通过构建海洋资源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分析我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环境差异,期望有助于明晰各省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空间分异,有助于推动沿海省份海洋经济趋向理性发展[7],从而保证我国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对中国5个海域的11个沿海省市进行研究,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数据主要源自2009年、2011年、2013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从中提取沿海各省份的海洋自然资源统计数据(表1);利用各省份海洋渔业局网站,提取有关省份的海岸线、滩涂、渔场、海岛、盐田、可养殖面积等,进行数据核对,并重点核对大陆海岸线总长、海水可养殖面积和二类以上水质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8]。
表1 沿海各省份海洋资源的状况
1.2 沿海省份海洋资源评价方法构建
衡量海洋资源综合实力的众多指标中,大陆海岸线总长、海水可养殖面积、二类以上水质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反映了海洋生物资源量、海洋空间资源量和海洋环境状况,它们是影响海洋资源实力的主导因素[1]。
大陆海岸线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关联;海岸线的长度、曲直及划分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与领海面积大小,影响了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海岸线长度是较其他海洋资源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4]。
海水要达到可养殖要求,需要满足一定的水质标准,包括酸碱度、重金属含量、漂浮物含量、色臭味等。因此,海水可养殖面积是直接影响海洋养殖业的一项重要指标。
海域水质标准的设立是为了防止和控制海水污染,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持续地符合海水标准才能满足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为此,文中采用单一指标法比较海洋资源主要指标,并结合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海洋资源省域实力,由于海洋资源各因素对海洋资源综合实力的影响程度不同,首先需要根据年份、因素特征等对单一指标各年份的数据进行权重赋值,然后再采用每项指标所占比重对各项指标项权重赋值[6],构建单一指标比较——综合指标聚类评价的方法。
2 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综合实力差异评价
2.1单一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
沿海各省大陆海岸线总长、海水可养殖面积、二类以上水质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在2009年、2011年和2013年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环境的主要指标
大陆海岸线总长是发展海洋产业的自然基础,中国沿海省份大陆海岸线差距较大。浙江由于地处东部沿海,其大陆海岸线长度位居沿海省份第一;天津大陆海岸线仅有100 km,是沿海省份海岸线资源最匮乏的省份。据此可将沿海省份分为三类:大陆海岸线资源富集类,如浙江、福建、广东、辽宁;大陆海岸线资源一般类,如海南、广西、江苏;大陆海岸线资源匮乏类,有山东、河北、上海、天津。
海洋产业发展实力不能仅靠海岸线的总长,可养殖面积也是决定性因素。如表2中浙江省海岸线最长,但其海水可养殖面积位列第7位;广东和辽宁可养殖面积远比其大。据此可分:海水可养殖面积富集省份,如广东、辽宁、山东;海水可养殖面积一般地区,如福建、江苏、河北、浙江;海水可养殖面积匮乏地区,如海南、广西、天津、上海。
二类以上水质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反映了省域海洋资源利用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也是直接影响各类海洋活动的品质、规模与产出的重要因素,据表2中3年数据可将沿海省份分为:海域水质环境优质类,如广西、海南、山东、广东;海域水质环境一般类,如河北、江苏、福建、辽宁;海域水质环境较差类,如天津、浙江、上海。
2.2 全主导要素的聚类综合评判
2.2.1 聚类分析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聚类分析数据源的处理思路是将沿海省份3年份3项指标进行平均,再根据相关研究[1-4]赋予权重,文中3指标所赋权重分别为大陆海岸线总长0.5、海水可养殖面积0.3、二类以上水质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0.2,所得数据如表3用于聚类分析。
表3 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综合评价的聚类原始数据标准化值
2.2.2 全主导要素的综合聚类评判及其演化
系统聚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将n个样本各看成一类,然后定义并计算这n类间的距离,将距离最小两类合并成新类,再在这n-1类中找出距离最小的两类合并,变为n-2类;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样本都聚成一大类,最终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进行分类。将上述所得数据输入软件SPSS 19.0,选用系统聚类的Q型分类法,距离测量选择欧氏距离的平方,聚类方式选组间联接[2],从而得出分析所需树状图。
根据前述系统聚类法原理运用SPSS 19.0对2009年、2011年、2013年各省份主要海洋资源指标标准化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树状图1。图1可见将距离值选为8时的聚类结果。
图1 沿海省份主要海洋资源全主导因素聚类
聚类结果2009年为:第一类上海、天津,第二类广西、海南、江苏、河北、山东,第三类福建,第四类辽宁、广东,第五类浙江;2011年为第一类上海、天津、江苏、河北,第二类广西、海南、山东,第三类福建,第四类辽宁、广东,第五类浙江;2013年为第一类上海、天津,第二类广西、海南、江苏、河北、山东,第三类福建,第四类辽宁、广东,第五类浙江。该五类海洋资源综合实力的实质内涵分别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好。
综上可知:一是上海、天津的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最差,但是其港口航运产业却是蓬勃发展,未受海岸线资源紧缺的制约;二是浙江省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最好;三是辽宁、广东的海洋资源综合实力位列第二梯队,河北、广西、海南的海洋资源综合实力较差,位居沿海省份第四梯队,江苏、福建的海洋资源综合实力位居第三梯队;四是受海水可养殖面积、二类海水比重的波动,近5年来沿海个别省份海洋资源综合实力在第三、四梯队中波动,但是并未影响总体排序。
3 小结与讨论
以单一海洋资源主导指标分析为辅,全主导因素综合聚类分析为主,评判沿海省份海洋资源2009-2013年的综合实力差异及其动态演化。聚类分析表明:浙江省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最好,上海、天津的海洋资源综合实力最差;辽宁、广东的海洋资源综合实力位列第二梯队,江苏、福建的海洋资源综合实力位居第三梯队;河北、广西、海南的海洋资源综合实力位居沿海省份第四梯队。可见,受海水可养殖面积、二类海水比重的波动,近5年来沿海个别省份海洋资源综合实力在第三、四梯队中波动,但是并未影响总体排序。
然而,位居首位的浙江省拥有中国最长的海岸线,但其海水水质较差,位居沿海省份倒数第二;辽宁、广东省三个指标排名均靠前,尤其是可养殖海水面积位;福建、江苏的三指标处于中等。河北、广西、海南的海洋资源实力排名靠后且海洋科技也较糟糕;上海、天津虽然海洋资源实力位居末尾,但是海洋科技实力非常好。为此,应综合海洋资源环境、海洋科技能力、海洋产业现状等的差异[9-10],全面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省际布局的竞争优势提升,促进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1] 殷克东,黄娜,王冰.我国海洋资源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9):29-33.
[2] 张在旭,尚高龙.基于SPSS聚类分析的黄河三角洲经济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J].河南科学,2013(9):1502-1506.
[3] 王泽宇,郭萌雨,韩增林.基于集对分析的海洋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4(2):351-360.
[4] 马仁锋,李加林,庄佩君.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8):918-926.
[5] 楼东,谷树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5):20-26.
[6] 马仁锋,李加林,赵建吉.中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展望 [J].地理研究,2013(5):902-914.
[7] 张举钢,张彦彦.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综述 [J].海洋经济,2013(8):42-45.
[8] 齐德利,李加林,葛云健.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及尺度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4):508-518.
[9] 朱利国,吴凯昱,谢曼露,等.中国沿海省份海洋产业集聚态势演进研究 [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2):167-171.
[10] 马仁锋,许继琴,庄佩君.浙江海洋科技能力省际比较及提升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27(3):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