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评价
2015-03-11徐晓
徐晓
摘 要 通过构建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我国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从分析结果可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绩效有待提高,各个省份综合效率差异较大。鉴于此,在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加强资金监管,优化资金配置,提高地方中等职业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支出;二次相对效益模型;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4-0043-05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第二、三产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政府对其财政投入十分有限;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冲击,社会和家庭对其投入程度也相对不足。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目前对于多个要素投入绩效的分析方法多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主成分分析法等 [1]。本文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考察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整体效率。
一、评价方法、指标选择和评价步骤
(一)评价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又称DEA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个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对各个决策单元投入产出比率进行分析,以各个单元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运算,确定其是否有效以及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效率低下的原因。早期Chames、Cooper和Rhodes开发了CCR模型,只能评估不变规模报酬下生产单位的效率,即总技术效率,后期由Banker、Charnes和Cooper开发的BCC模型,将可变规模报酬纳入分析范畴。在实际应用中,DEA方法既可以把自身作为参照系,对各个决策单元的运行绩效进行纵向分析,也可以把同类决策单元作为参照系,将绩效进行横向比较,这种方法十分适合评价教育这种复杂的生产活动。冯英浚、李成红在DE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模型,即将以往的相对效率看作输入,当期的相对效率看作输出,再次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当期和往期相对效率之间的二次相对效率,有效消除了生产决策单元客观基础条件差异的影响[2]。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中,考虑到仅测算教育经费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只能反映决策或生产单位是否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而无法反映其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因此,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及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进行评价。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在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评价时,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正确反映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基本任务。从投入方面来看,目前已有研究均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方面考虑投入指标的选择。从产出角度来看,由于重点考量的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且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产出目标体现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参考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拟定用各个地区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支出作为投入指标,用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作为产出指标。文中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其中在校学生数由总经费除以生均经费计算得来。
(三)评价步骤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及二次相对效率模型,估算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合成综合效率,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确定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参考效率”和“当期效率”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CR模型确定“参考效率”和“当前效率”,以此来反映基期和当期我国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效率”。其线性规划表述为:
其中,、和θi分别表示被评价的第j0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向量和投入产出效率值,表示构造一个有效DMU组合中第j个决策单元的组合比例。设t=B,P,分别表示基期和当期,其中,较近的年份作为当期,另一年份则作为基期。由式(1)可以得到第j个省份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基期和当期的“技术效率”,即该省份的“参考效率”和“当前效率”,分别用和表示。
2.估算二次相对效率
在确定“参考效率”和“当前效率”的基础上,一方面从静态角度合成各省份的“技术效率”。这里借鉴伏润民等(2008)给出的方法,用第j个省份的“参考效率”和“当前效率”的算术平均值合成确定“技术效率”[3],以避免因异常值而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2)
另一方面,从动态角度将基期各省份地方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效率”即“参考效率”作为输入,以当期的“技术效率”即“当前效率”作为输出,估算其二次相对效率,以此对各地区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具体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其中,uj为第j个省份的最优效率值,用表示第j个省份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二次相对效率,即“管理效率”。
3.测算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综合效率
采用赋权法将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进行合成,得出其综合效率。由于变异系数能反映某项指标在各个DMU上的离散程度,因而这里采用变异系数赋权法合成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综合效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4]:
其中,σt、σm分别为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技术效率”与“管理效率”的变异系数,1、2为“技术效率”与“管理效率”的权重。最后,计算第j个省份“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加权总和,即第j个省份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
二、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率评估
基于上述评估模型,运用2011年和2012年全国31个省份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以及数据包络分析DEAP2.1软件,估算得到全国31个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结果。
(一)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参考效率”和“当前效率”
分别测算出2011年和2012年我国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将2011年地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技术效率作为“参考效率”,2012年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作为“当前效率”。估算结果见表1。
从效率估算结果来看,2011年仅有湖北、河南两省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得分为1,效率评价得分较低的省份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效率评价得分较高的省份基本上都集中在中部地区,得分较低的省份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总的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高,具体表现为:经济水平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的地区资源利用“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技术效率”低,投入冗余大,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不同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效率”评价得分差异非常明显,评价得分较低的地区如北京2011年和2012年得分分别为0.185和0.207,而得分相对较高的如河南、江西等省效率评价得分达到或接近1。“当期效率”与“参考效率”相比,全国31个省份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得分中,河南、湖北两省的得分没有变化,均为1,有17个省份的得分上升,11个省份的得分出现下降。其中,江西、贵州两省的“技术效率”评价得分虽略有下降,但仍然维持在接近1的较高水平。从区域分布上看,“技术效率”评价得分上升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而11个评价得分下降的省份,有6个位于东部地区。就全国“技术效率”评价得分的平均值而言,各省份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得分的平均值不到0.7,且变动幅度很小,意味着若全国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都实现了“技术效率”,那么全国可节约30%左右的资金投入就可达到目前的产出状态。
(二)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支出二次相对效率估算分析
以上对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效率”得分的测算,仅从生产单位以最小投入实现其期望目标能力的角度,反映了生产单位是否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等量的资金投入在基础条件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会获得不同的产出,如果只估算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往往无法反映由经营管理水平不同而产生的效率差异。因此,在对各省份“技术效率”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进行二次相对效率的估算和分析,以更全面地考量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首先从静态角度,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采用公式(2)计算出来的“参考效率”和“当期效率”的均值作为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最终“技术效率”;其次从动态角度,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二次相对效率模型(3),估算出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管理效率”得分。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中的估算结果来看,全国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得分的平均值为0.6900,“管理效率”的平均值为0.8444,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若各省份的中等职业教育都实现了“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那么在分别节约31%和15.56%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当前的产出水平。从“技术效率”与“管理效率”的对比来看,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管理效率”的平均值明显高于“技术效率”,且“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线性关系。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技术效率”高的省份,投入产出的“管理效率”不一定高。东部地区虽然“技术效率”得分并不高,但“管理效率”得分普遍较高,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区,“技术效率”均在0.5以下,但“管理效率”却排在全国前列,其中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得分只有0.175,但其“管理效率”评估值达到1;而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得分高达0.9910,但其“管理效率”却只有0.5687,在各省份“管理效率”排名中仅高于甘肃。根据测算出来的“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的结果,可以将全国31个省份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双高地区”,如江西、广西、贵州、陕西等地区,“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得分都较高,说明该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使用率较高、投入产出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第二类为“低技术,高管理”省份,如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广东、青海等省份,虽然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较低,但它们的“管理效率”得分为普遍较高,与“技术效率”相差较大,这些地区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已经可以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但是资源的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类省份多位于东部地区;第三类为“高技术,低管理”地区,即“技术效率”普遍较高,但“管理效率”却并不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这类地区可通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达到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状态。最后一类地区是黑龙江、河北、山西、四川等地区,这些省份的“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得分都位于中等,且“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得分较为接近,这些地区的“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综合效率的合成
“技术效率”仅仅能从生产角度得出资源利用的“生产有效性”,单纯的“技术效率”并不能代表地区教育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若将教育质量考虑在内,那么管理效率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还需将“技术效率”与“管理效率”均纳入评价范畴,合成“综合效率”,对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的评价才更全面合理。采用前文提到的变异系数法对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支出的“技术效率”与“管理效率”赋予权重,合成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根据公式(4),可以得到“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821和0.1376,根据其变异系数的大小,分别对“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赋予66.35%和33.65%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式(5)合成综合效率,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计算结果来看,各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得分差异较大,由0.3598到1不等。大部分省份的综合效率均小于1,这说明绝大部分省份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都有提升的空间。从综合效率得分的区域分布来看,排名靠前的省份多位于中部地区,综合效率得分在0.6以下的5个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从均值上看,中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效率平均得分最高,为0.886;西部地区的综合效率得分次之,平均值为0.799;东部地区地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得分最低,平均值为0.625。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的分析结果可见,除个别省份外,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参考效率”和“当前效率”较为接近,变化幅度不大;大部分省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都未达到有效值,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管理效率”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技术效率”高的省份,其“管理效率”不一定高,反之亦然。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技术效率”不高,但“管理效率”位于全国前列;中部地区相对而言“技术效率”普遍较高,但“管理效率”却处于较低水平。从最终合成的综合效率得分来看,各个省份综合效率差异较大,从0.360到1不等,排名靠前的几个省份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得分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得分最低。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综合效率得分较低主要由于其“技术效率”得分较低,而其管理相对有效。与东部地区相反,中部地区综合效率得分较高主要是由于其“技术效率”得分较高,而其“管理效率”尚有很大提升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及经费使用监督制度的缺失。从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效率较低,很多地区盲目投资采购高级硬件设施、建设豪华校园,而缺乏对优质师资的投入,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
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省份的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逐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单纯的增加投入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关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闲置和浪费。鉴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鉴于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规模在各级次教育投入中明显偏低,因此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仍十分必要。其次,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有条件的省份应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推行力度,切实保障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的落实。最后,应更加关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闲置和浪费。至于如何提高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则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提高教育经费的“生产有效性”和“管理有效性”两方面入手。对于中部的河南、湖北等省份,由于人口基数大,又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相对不足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故“技术效率”改进的空间有限,更多的应从提高管理有效性入手,改进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而东部发达地区“管理效率”相对较高,则应避免教育经费浪费,提高经费的生产效率。此外,整体上还应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加强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监管,有效刺激学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参 考 文 献
[1][4]李祥云. 我国高等学校投入产出的效率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1(5):49-55.
[2]冯英浚,李成红.二次相对效益—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新指标[J].中国软科学,1995(7):30-37.
[3]伏润民,常斌,缪小林.我国省对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基于DE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8(11):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