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全是“舶来品”?
2015-03-11陆燕舞
陆燕舞
今天我们暂且不细究玉石分类。据相关记载,中国自古代以来,如山东等地就出产蓝宝石。只不过,域外引进的宝石文化,在整个中国宝石文化历史中都占有相当比重。有研究学者认为,域外引进的宝石文化中不仅涉及到作为矿物单晶体的狭义的宝石,还涉及到琉璃、松石、玛瑙等作为矿物集合体岩石的玉石,和珍珠、玳瑁、琥珀、珊瑚、砗磲等作为生物有机质的宝石,构成了宝石的广义。
至于域外彩色宝石文化传入究竟在何时,说法不一。公认的是,丝绸之路、东汉张骞出使西域、南亚佛教之入中土、明朝郑和下西洋是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从属国中进贡、从平等交往的各国中交换国礼或互相贸易是主要来源。考古资料表明,汉朝时已有镶玉和绿松石的金、银装饰品。例如2002年江苏省泗阳县三庄乡的陈墩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组精美的漆奁盒,盒顶镶嵌有多颗红宝石,展示了汉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此后,晋朝时出现了镶嵌钻石及其他多粒宝石的金戒指;隋朝时有镶嵌不同色彩宝石和玉石的金项链……直至明清,宝石的运用和接受度得到了更为空间的发展。明朝时,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带回了大量的宝石,如猫晴石、绿晴石、祖母绿、玛瑙、琥珀等,这让人们更清晰直观地明确了对宝石内涵的认识。在《天工开物》与《本草纲目》中,都有对于宝石认识的记载,特别是后者中着重提到,宝石需“碾成珠状”,且是用“以镶首饰器物”。此外,在流传下来的实物中,宝石镶嵌还广泛被运用在摆设、衣服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意思的是,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古人对于红色宝石似乎更为钟爱,比如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官员被革去官职,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另外在慈禧太后的殉葬品中,就有红宝石朝珠一对、红宝石佛27尊、红宝石杏60枚、红宝石枣40枚其他各种形状的红宝石首饰与小雕件3790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宝石的制作工艺中,中国古代工匠们并不主张切割成规划形状,多数保留宝石的原型。例如结合传统点翠工艺的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银镀金嵌珠宝点翠发簪等,讲求工艺的精细,既有富贵中显大气,也有婉约中藏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