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契丹宫乐 八音和鸣

2015-03-11刘春声

中国收藏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国乐契丹宫廷

刘春声

契丹“八音和鸣”钱出自内蒙古草原,此钱辽风灿然,生坑,通体红斑绿锈,宽郭狭穿。铜质精良,厚达4.8毫米,密度大而压手,重达49.1克,几近一两,铸造更是精美。此钱绝非民间俗物,系官炉所铸无疑。一眼望去,假若忽略图案,俨然一枚辽“千秋万岁”大钱,目前尚属首见。

此钱面背各铸四物,初上手时能释读的有笙、曲项琵琶,其他六物不能立断。后我将此钱拍照以“谁解其中味”为题发微信朋友圈,希望引起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免干扰大家的思路。很快,这枚大钱就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是暗八仙图案,有人认为是八宝、八吉祥图案,有人认为是乐器图案。

其中一位泉友将八种图案具体解读为:箭囊、酒囊、马鞍、刀鞘、拍板、筚篥、方响、笙。这已经十分接近真相了。其后,还有泉友赞同两面都是乐器,并更正为:筝、琵琶、腰鼓、箫、拍板、筚篥、方响、笙。更有泉友直呼为大辽八音、八音和鸣,并指出八种乐器为:箜篌、琴、瑟、笛、筑、排箫。同时认为,此钱八音与中原八音略有不同,竟然用了少数民族乐器,这就更证明是辽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中原八音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乐器分类,如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综上所述,多数意见集中在乐器说上。

我开始看到此钱的照片时,第一眼印象也是往暗八仙上靠的,但上手后便很快否定了。一是此钱图案与暗八仙图纹相比有几种对不上号;二是契丹建立辽朝后,朝廷逐渐接受并信奉佛教,并定为国教,而八仙是道教的内容,在如此精美的官铸钱上表现道教故事几乎没有可能。

那么,钱币上的图纹是八种乐器就没有悬念了。但具体是哪八种乐器呢?经查证资料,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的敖汉旗大甸子村曾出土过乐器组合纹镜,乐器纹镜的说明称这些乐器是辽代散乐的组合,是研究契丹族人及辽代音乐史的重要文物实物。有趣的是,其图纹由11种乐器组合构成,有拍板、筝、大鼓、腊鼓、方响、箜篌、笙、琵琶(折颈)、长笛、排箫、觱篥(古代一种管乐器)。经过对比,这枚钱上的八种乐器与铜镜上的八种乐器几乎一模一样。故此钱上的乐器应面为箜篌、曲项琵琶、排箫、筝;背为拍板、觱(也称筚)篥、方响、笙。并且和铜镜上的图案一样,均系有绶带。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乐器图纹两面都是并足上端朝向边郭的。据《辽史·乐志》可知,辽宫廷音乐主要包括国乐、诸国乐、雅乐、大乐、散乐和鼓吹乐六种。而其中国乐和诸国乐是契丹族特有的音乐品种。“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这段记载说明辽代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是辽国乐的组成部分。辽国乐主要用于宫廷庆寿、宴饮、祭山仪及宫廷营卫等仪式活动。

各种乐曲的具体使用,在《辽史·乐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正月朔日朝贺,用宫悬雅乐。元会(皇帝朝见群臣)用大乐;曲破后,用散乐;角抵终之。是夜,皇帝宴饮,用国乐。”在这段文字中,提到曲破后用散乐,“曲破”指的是唐宋乐舞名。大曲的第三段称“破”,单独演唱此段称“曲破”,节奏紧促,有歌有舞,宋代甚为流行,宫廷大宴时常同其他节目轮番演出。而契丹人模仿唐宋乐舞时,由于语言的障碍,“文阙不具”,只能按八音器数和曲调演奏。

需要指出的是,在诸多的辽墓壁画中,散乐的演奏者多是着汉服的契丹族人,说明辽国在接续汉族唐宋乐曲时几乎是全盘继承。

综上所述,这枚大钱从形制上看,和辽“千秋万岁”大钱如出一辙;从同时代参照器物,比如辽墓出土的乐器纹镜来看,该镜与此钱的乐器图案也别无二致。故将此钱定为辽钱应无大谬。

此钱图纹所列举的八种乐器都是辽宫廷音乐的骨干乐器,其演奏又通常围绕着宫廷庆寿、节日庆典或郊庙祭祠活动举行,故暂定名契丹“八音和鸣”颂圣钱。此外,大同小异的辽代乐器纹铜镜多次见于报道,而相似内容的辽代大钱则是首次面世,显得殊为珍贵。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乐契丹宫廷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寻找契丹族遗迹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宫廷古法白米饭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契丹喝死外交官
有一种经典叫特仑苏 《又见国乐》
“病”友们的宫廷大戏
契丹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