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后的风景线
2015-03-11黄强
黄强
提起苏作民俗银帽饰,大家首先就会联想到帽镇和帽字。这两大类银饰目前存世量最大,而且旧时被人们装饰在儿童虎头帽子迎面最显眼的部位,所以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所熟知。然而,“深藏”在帽后披风上的帽铃却已经鲜有人识了。
帽铃又叫排铃,学名帽后饰,是儿童虎头棉风帽上的装饰物。帽铃最初就是零散的一个个小银铃铛,十多只为一组缝在风帽后面的坠脚处,一来可以坠住披风不致轻易被风吹起;二来也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时刻播报儿童的动向,孩童只要迈步一走,帽后的铃铛们就立刻叮当作响,提醒家长加以关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感觉一个个单独的铃铛缝制到帽子上太过费时。清代中期起,就有银楼制作了一种新式的整体帽铃,即以一片錾花银片为主体,在银片的下端钻上数个小孔,每一孔眼内坠上一枚带链银铃,人们只须将银花片缝在风帽上面即可,既美观又便捷。这一新发明迅速被推广开来,并很快得到丰富、发展和革新。
最原始的整体帽铃以实用性为主,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就只是在整片银片上錾刻些简单花纹作为装饰。后来,人们的审美要求逐步提升,银匠师傅们又在帽铃花片制作的艺术性、装饰性上做起了文章,单一的整体花片被扩展为嵌宝花片、镂空花片等多种样式并存。花片上的装饰纹样也极大的丰富起来:富贵花卉纹、吉祥仙人纹、博古清供纹、珍禽瑞兽纹、戏曲故事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帽铃铃铛的款式也相应得到了美化,从单一的圆形铃铛发展为果形铃、斧形铃、钟形铃三足鼎立。
江苏苏中宁扬镇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帽铃制作的中心区域,这一区域制作的帽铃可以算得上是帽铃中的精品。其最大的特色有两点:一是花片厚实精美。苏作帽铃花片制作起来通常采用模压、錾刻工艺相结合的手法,通过两种互补工艺制作出来的花片花纹饱满,气韵生动,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立体感、层次感强烈,再加以鎏金工艺,格外光彩夺目,精美绝伦。二是题材丰富吉祥。苏作帽铃的常见题材极其丰富,几乎囊括了传统吉祥装饰纹样中的所有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一品清莲(廉)、和合二仙、福寿三多、鹤鹿同春、麒麟送子、太平有象、麻姑献寿、双星对弈、五子夺魁、太师少师、三星拱照、太白醉酒、米颠题石、连生贵子、金鱼(玉)满堂、刘海戏金蟾、鲤鱼跳龙门等。
帽铃既美观又实用,在苏中地区流行了百余年,存量本应不少。但因其花片、铃铛皆轻薄易损坏,不少人家都习惯拿残损的帽铃去银楼回炉重制他物,即便幸存至今的也大多残缺不全。如今,全品相、好题材的帽铃更是属于凤毛麟角,近年来成为银饰藏家关注的新宠。
银鎏金麒麟送子蟾宫折桂鹿鹤同春封侯挂印帽铃
此件帽铃可以算得上是苏工帽铃设计的一个集大成者,集中展示了众多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帽铃主体是一幅“麒麟送子”图,童子骑坐在口吐玉书的麒麟之上,寓意家族子孙昌盛;童子手持桂花象征“蟾宫折桂”而回;空中的仙鹤、地上的神鹿谐音“六合同春”;左边的猿猴伸手欲摘悬挂在苍松之上的印盒形蜂巢,谐音为“封侯挂印”。这件帽铃设计巧妙,模具制作精细,图纹繁复,寓意美好,是不可多得的一件晚清苏工帽铃杰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