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存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3-11英志强
英志强
摘 要:建筑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各种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种行业。建筑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施工安全成为制约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建筑施工安全中存在的国家立法不完善、管理人员层次不明确以及施工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提出以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建议
引言:建筑施工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基本国策,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基本保证。近些年来,全国安全事故频发,这些事故不但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国家虽然针对建筑施工出台了多种防控措施,但还是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建筑业的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1980年以后,颁布了《国营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虽然在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给予劳动人员一定的保障,但是针对外国建筑施工安全法律来看,我国的立法仍有不完善之处。
(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低。一些施工的领导因为追求利益而忽视安全管理,认为企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只有经济提高上去企业才会不断进步,甚至认为搞好安全生产只会增加成本,加大投入,仅仅强调效率、收益和进度,轻视了安全生产,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三)监管部门用权不当。一些监管人员只注重形式,随意应付了事。根本不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非但不重视建设单位所提出的建议还随意设置下属机构,这些下属机构大多都是一些不具备相关知识的人所从事不重要的管理工作。这些机构既浪费资源,又阻碍建筑施工安全发挥作用。
(四)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一些企业没有按照规定给员工配备一定的防护措施,从而使员工在危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导致其健康受损。同时,一些高危险性的企业缺乏警示性的标语、安全性设备,员工在严重污染、粉尘超标、废气、高压、高温条件下,不仅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而且,没有工伤保险,不能享受工伤待遇。从而导致了伤亡事故的不断发生。
(五)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大多数劳动者都是农民工,他们本身缺乏教育知识,同时,他们认为那些安全设施是没必要的,如工业气瓶在无防震圈、防护帽的情况下,猛摔猛碰,野蛮操作;车工操作时违章戴手套,不戴眼镜比比皆是;他们大多未培训就上岗,再加上其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从而使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二、针对建筑施工安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国家应加强对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管理。党中央和国务院应加强 国家及各级政府必须制定出保证安全生产的大政方针,并以法定的形式颁布,强制执行。在政策和法律方面同时也要对安全生产给予必要的保障和倾斜,各级政府要层层贯彻,并严格指令各行业认真执行。企业也应根据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努力改进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二)企业管理人员应自觉树立责任意识。企业应该有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公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主动执法、敢干执法、严格执法,要把各项建设法规、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施工现场和每一个岗位。同时设置责任制,把责任设到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有效解决问题。
(三)工程监理企业应加强自我约束。 工程监理企业不应
为了减少开支,削减项目监理机构和人员,降低监理服务质量。为了进一步规范工程监理行为,维护正常秩序,应严查处理违反规定行为。加强各部门互相督查。
(四)加强对劳动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方针以专业安全知识为内容用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手段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明确自己安全生产责、权、利的关系以达到施工安全效益最佳的目的。并且对劳动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新工人的岗前培训由企业安全部门负责,对全体员工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安全方面的有关标准及常用知识。
(五)定期检查劳动保护措施。对安全卫生进行普遍检查,也可以对防暑降温、电气安全等进行专业重点或季节性检查。这样能使安全措施做得更到位。防止出现维修保养跟不上,只重使用,轻管理,对防护装置,或弃而不用,或失灵不修重复使用,机械设备老化,该报废的不报废仍在继续使用的现象。
结束语:本文通过以建筑施工安全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首先分析了当前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存在原因,之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鲍玉德.浅谈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 [J].建筑安全(安全管理).2008年第1期.
[2] 安文阔.我国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J].山西建筑.2010年第36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