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差异性对毗邻地区财税收入结构影响的比较分析
2015-03-11刘德林
刘德林
摘 要: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韶关市、湖南省郴州市地处赣、粤、湘三省相邻边界,三市同属革命老区、红砂岩地貌,故又被称为“红三角”城市。三地经济发展环境相似,但由于分属不同行政区划,近年来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支持重点和政策扶持力度等不尽相同,三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优势。近期,江西省赣州市中心支库联合毗邻中支,从比较分析三地财政收入结构入手,探寻不同行政区划对区域发展形成的差异性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地方经济、改善财政收入结构、实现地方财政平稳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国;NBA“停摆”;劳动争议;劳资谈判
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韶关市、湖南省郴州市地处赣、粤、湘三省相邻边界,总面积7.74万平方公里,占赣粤湘三省总面积的13.9%,总人口1705万,占三省总人口的8.5%,三市同属革命老区、红砂岩地貌,故又被称为“红三角”城市(最早由霍英东先生提出)。“红三角”地区的赣州市、韶关市、郴州市三地地貌相近、山水相连,均属资源大市,因此,三个地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也十分相似。
一、财政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含政府性基金收入)与转移性收入。“红三角”地区中赣州市的收入总额2012已超600亿,其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规模最大,增速最快;韶关市税收收入占地方收入总额比例最高;随着财政收支平衡的不断改善,转移性收入在三地收入总额中的分量均在逐渐降低。
(一)税收收入结构及其变化。(1)三地增值税增速回落明显,赣州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长较快。2010-2012年“红三角”地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比例存在较大差别。从表4可以看出受宏观经济走低及结构性减税影响,增值税三地增速均有较大回落;赣州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强劲增长。(2)传统税源格局占据主要地位,赣州市税源主要来自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会带动地方税收收入结构逐渐发生变化。2012年,赣州市为0.1:54.23:45.67,韶关市为0.24:68.38:31.38,郴州市一、二、三产业税收收入比例为0.01:49.84:50.15(详见表1)。
表1:赣州、韶关、郴州三地区近三年税源结构分产业变化情况表 单位:亿元
从税收收入分行业结构现状看,“三地”传统固有的税源仍未出现明显变化,如韶关的钢材、卷烟、有色金属等税源,赣州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稀土金属开采和洗选业,郴州的有色金属产业及煤炭。这些税源左右着三地税收增收,同时也对地方资源和环保形成巨大压力。由于各地工业基础不一样,“三地”税收收入结构又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韶关工业基础较好,税收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制造业。韶关市大型国有重工业企业较多,税收收入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占比达68.38%,其中,制造业占比达42.82%,比郴州和赣州分别高22.66和6.62个百分点。郴州和赣州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其税收收入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增加。如赣州2012年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税收收入两个行业税收收入占比分别达19.33%和6.72%;郴州以烟叶、烟草为主的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2012年两个行业税收收入占比分别达19.88%和17.42%。
(二)非税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土地收入,赣州市占比最高。 “红三角”地区非税收入近几年均保持较快增长,也均存在非税收入结构失衡的的问题,基金收入大于一般预算非税收入,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大部分为土地类基金收入)入库情况三地存在较大差异。三地中赣州最为显眼,2012年,赣州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28亿,为历史新高。土地收入增速快、增幅高的原因不外乎:一是土地供应成交面积不断增加;二是土地价格大幅度增长。但随着土地资源的消耗,未来较长时期的地方收入将受到较大影响。如表7所示,郴州政府性基金收入占非税收入总额比例最低年份为30.99%,赣州最高年份超过83%。2012年郴州明显加快了城区提质改造的力度,全市“城镇化”步伐加快,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及其占非税收入总额比例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与赣州、韶关差距较大。
(三)税收返还规模及比例不断增加,转移性收入增加但占比呈下降趋势。转移支付是按政府间经济能力差异与均等化目标的要求所进行的二次分配,是财力和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转移,更多地体现了各级政府间权责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种协调机制。
如表2所示,近年来,“红三角”地区的税收返还规模及税返比例都不断增加,郴州自2010年“省直管县”以后,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三地随着地方财政实力的增长,对转移性收入的依赖也在不断降低。
表2:“红三角”地区税收返还变化表 单位:亿元
如表9所示,从入库的转移性收入的规模看,赣州从2010年的150.63亿增长到2012年的251亿,其转移性收入规模最大,增速最快,年均增长29%,而同期韶关、郴州仅为19.42%和3.21%。赣州特殊的红色老区地位,使得中央对其补助与帮扶的资金连年增加,对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进一步夯实了其经济发展基础,赣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高速发展与中央对其作为革命老区的扶持战略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地方财政实力的增长,三地对转移性收入的依赖逐年降低。
二、对策建议
从“红三角”三地横向比较分析发现,赣州市经济总量增速位居中游,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投资需求占比相对较高,税负增长相对较快,传统税源格局仍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来自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土地收入占比相对较高。为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新财源。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农业生产环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从而为税收增长培育更多合格的纳税主体;二是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城乡交通和商业网点建设,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垄断行业体制改革,为扩大财源提供条件逐步形成服务新型工业化配套的专业化市场体系,着力增加新生财源。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发挥国务院“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政策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降低对资源型行业的依赖;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程,促进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形成对服务业的规模需求,培育和壮大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城镇,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制定房地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保持土地、税收、金融等调控政策的一致性,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发展金融业。促进当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一是由单向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经济增长,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二是以科技创新和发展为手段。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抓住国家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的扶贫开发、广东省对粤北山区的扶持等战略,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增强欠发达县(市)的经济发展基础;四是提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推动消费需求扩大与消费结构升级,适当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最终消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