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治理的创新关键
2015-03-10崔玉丽
○崔玉丽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治理的创新关键
○崔玉丽
市场化、信息化在农村社会的渗透深入,推动了农村社会形势的深刻变革。面对农村社会新形势,党中央强调,作为基层各项工作领导核心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中央要求,根据农村社会形势变化和农业、农民需要适时进行改革创新,方能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围绕追求善治的价值理念创新
政党的力量来源于社会,政党的发展历史表明,一个政党保持强劲生命力并不断引领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其自身与社会及其发展的适应性与紧密度。政党需要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推动自身转型与发展。农村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新的改变,治理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治理资源从垄断走向分散,治理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治理关系从一党独大走向兼容并包,治理方式从命令服从走向互动合作,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遵循善治的治理理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回应性转换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管控型执政向治理型执政转变。原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垄断全部农村权力资源,主要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对农村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其它村级组织都是作为依附性组织接受其控制与管理,从而形成了管控型的执政方式。由管控型执政方式向治理型执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农村社会空间与资源的增加,各类村级组织的权力与能力得到增强,不再是外围或依附组织,而是作为独立治理主体参与村级治理;第二,治理功能从全能行政向政治领导转变。在新的治理结构中,农村党组织不应该也不可能继续其一元化领导的方式,不可能直接具体地管理各种复杂的公共事务,而是应该实现其全能行政向政治领导的转变,在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上进行总体性的政治领导,注重多元利益的政治整合与公共价值的正确引领;第三是从封闭治理向开放治理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重建其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注重吸纳农村社会的新生力量,整合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从而重建其社会资本基础。同时在这种互动合作的过程中,以新的党员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新的结构性力量改变基层干部固有的传统行动逻辑,从过去工作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向提供服务、示范领导转变,由“包揽一切”向“统揽协调”转变。促进其实现真正的为民服务,在回归社会的服务过程中实现党组织的领导价值。
二、围绕重塑功能定位的职能创新
我国农村正处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多重转型过程中,新变化、新要求与新问题构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时代背景,给其建设与发展带来全新的考验与挑战。在经济层面,农村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村民有了较大的经济支配权,村庄的集体经济不再是支配农民经济和政治行为的经济基础,这意味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失去对村庄经济的完全掌控后面临着自身组织角色的重新定位问题。在政治层面,开放性与流动性带来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这意味着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方面的重新塑造与能力提升等等。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表明党组织所处的农村及其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基层党组织需要对自身的组织定位、组织功能、组织职责与组织行为进行重新设置与改变,重塑自身在乡村治理中的结构与功能,以此增强自身的政治回应性和环境适应性,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生命力。面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速度加快、利益结构日趋复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最大限度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通过集中和整合农民群众不同的利益诉求,达到化解矛盾、促进发展的目的,并获得持续的合法性支持。党组织的服务本质决定了寻找其功能定位从其服务对象方面获取是重要路径。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与群众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使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能够迅速充分地得到反映,进而明确自身功能与定位,凸显领导者、服务者、利益整合者的角色。
三、围绕多中心治理体制的结构创新
以善治为乡村治理的价值追求至少包含三个价值目标即农民的权利发展、农村的繁荣和谐、国家的现代化与民主化发展。这样的治理目标显然不是单一主体所能够全权完成的,而是需要乡镇政府、两委组织、村民组织与村民个体等多元主体的协商合作与一致行动才能够实现。这样在多元互动行为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网络化治理结构,形成多中心的权力主体进而打破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唯一性,最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民参与”的新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中,每一个主体在治理结构中的功能与定位必定存在差异性。农村基层党组织仍然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并扮演关键性角色,所不同的是这一角色与定位在新的多元治理结构中需要做出回应性调整,其合法性也不再仅仅依靠其历史性来源,而是需要在新的社会现实中,从新的治理主体的认同中获得新的权威力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认了村民的民主权利,村庄公共权力呈多元化的趋势,改革和创新现行乡村治理,既要巩固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保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种组织的作用,从而达到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利益聚合的目的。村民自治组织注重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之功能;农村社会组织要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考虑到如何服务于农民经营活动并使自身发展壮大;村民主张自身的民主权利,如此种种,都需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也是各个治理主体共同协作的基础。只有各个主体各司其职,共同治理,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治理。河北“青县模式”和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在村庄重大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提供公开、公正的议事程序和充分的协商空间,二者在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议事决策上大体是相同的,即都遵循以下程序:村党支部或村民代表会议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组织实施。在整个议事决策过程中,从程序和技术上为党员和村民的民主参与提供了有效通道,保证在互信的基础上平等协商对话,增强了党员作为村级治理中重要政治力量的作用,为村民建立了表达诉求、参与村务、化解矛盾的渠道和平台,提高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和村民参与村事务的积极性。
四、围绕整合治理资源的方式创新
新形势下执政党要努力营造平等、包容、合作的氛围,发挥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核心作用。在多元化的社会趋势中,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发展需要进行利益整合,各种不同的甚至冲突的利益需要表达、综合和反馈,形成均衡的利益格局,构建有序的利益共同体。农村社会治理的各种主体在价值、利益、行为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尤其实施村民自治制度以后,农村基层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一元化领导向二元权力模式转变,在同一个农村社区同时存在两个进行村务管理的政治组织: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此外,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的客观诉求,以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组织大量出现。这时需要用一种力量超出自身利益的眼光抽象出共同的利益,在既有的条件下,只有党组织才是最有力的表达者与整合者,这也正是党组织作为领导者的表现所在。因此,农村党组织要着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民群益,以服务合作的理念,着力整合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积极搭建平台,形成农村社会治理的合力,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总之,在农村社会形势出现新变化、农村居民需求期待不断拓展提升的今天,村党组织只有及时做出回应性调整,积极改革创新,追求善治理念,强化其服务功能,整合农村社会治理资源,引导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各尽其责,合力协调合作,为农村居民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才能彰显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开拓领导权威的新支撑,实现党的领导。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张 敏)
社区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