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底蕴
2015-03-10黄谋琛
○黄谋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底蕴
○黄谋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然“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那么,我们更应该从战略哲学方面深入领会。
一
社会发展战略是战略学的应用领域,是研究一定阶段上的社会发展过程如何展开。学界对一般战略学包含的基本要素看法各有不同。就国内看,有的认为,战略基本要素包括实体要素、关系要素、活动要素和观念要素等;有的认为包括战略主体、战略对象、战略环境;也有的认为战略基本要素包括战略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手段;还有的认为更宜区分为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部署、战略措施等。就国外看,如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就认为,“可以把决定战斗的运用的战略要素适当地区分为以下几类: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工具)能否做精确地计算,能否把他们正确地结合起来加以利用。”
以上看法各有千秋,但我们趋向于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就是,战略的基本要素是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战略目标意指战略要达到的目的,而战略措施就是实现目的要采取的手段。没有战略目标,犹如无头苍蝇,战略设计无从谈起;同样,没有战略措施,战略目标就会落空,成为空头支票。说到底,一个是“做什么”的问题,一个是“怎么做”的问题,一种战略设计只有体现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统一,亦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才告成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答了“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体现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统一。毛泽东说:“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是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管的是较长时间,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年五载甚至更长。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我们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为此,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次席,2013年人均GDP为43,320元,社会建设事业也取得很大成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既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更要提质增效。我们要锁定战略目标,不能有丝毫懈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志在必胜的决心,但也不是一劳永逸,这是“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关键阶段,也是为实现建国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
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有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三大战略措施,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大重要法宝。
全面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是途径,是动力,是破旧,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的根本性变革。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有机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或迟或早要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改革,通过主动、自觉改革,破除一切束缚障碍,为发展生产力松绑减负。邓小平说:“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改革的顶层设计,系统而全面。改革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领域的改革;改革也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老大难问题深化改革。“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这就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无论是公车改革、养老改革、高考教育改革、央企薪酬改革,都是硬着头皮做出的决策。这些改革毫无疑问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一旦做出改革决定,必须坚决督查落实,防止阳奉阴违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遗产税、不动产税、公职人员财产公开等决不能回避;对于反腐败、追赃抓逃,要持续发力,以更严厉的措施推进,以免让群众失去信心。
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历史表明,法治才是长远之策。法治成为不少国家的不二选择,这是它们走向兴盛的经验之谈,也是我国国家治理教训的总结。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到: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法治国做了全面系统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由此构成姊妹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无论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这是关键。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果犯错误,其影响和后果是灾难性的。邓小平告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四个考验”,才能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个危险”,才能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能力。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会议讲话中强调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形象,而且也是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如果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甚至恣意妄为、违法乱纪,那么,党就必须依靠严格的党纪党规加以规范约束,依靠有关部门和群众对之监督和查处。监督关口要前移,把讲规矩守纪律挺到前面;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依靠群众,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然而,一些领导干部不能适应政治新常态,依然我行我素甚至顶风违纪、顶风作案,对待这种行为,只有严字当头,严加查处。
需要指出的是,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是相对的,就是说,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当前一段时间是目标,而对于建国一百周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又变为战略措施。其他三个全面也是如此。例如,依法治国是战略措施,但一定意义上也是战略目标,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最终形成法治国家。
二
社会发展战略不仅坚持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统一,而且坚持问题和方法的统一、全面和重点的统一、战略和战术的统一。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抓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全面观点,注重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突出问题导向。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找准问题。马克思早就说过,“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陈先达就认为,哲学问题是哲学的生命线。……哲学中最重要的是问题而不是构建体系。“四个全面”,是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对中国问题深入思考做出的战略决断。尽管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人口众多,地区失衡,粗放式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群体性事件、信闹不信法,信权不信法;官员贪腐等。“四个全面”正是基于对我国客观形势和发展环境的全面分析,是对这些问题的精准把握,是对人民呼声的及时回应。问题蕴含办法,那就是: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到建成;改革,向改革要动力;法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整党,依规从严治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四个全面”,坚持全面观点。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用了“全面”,是四个全面,不是一个全面;无论建设小康社会、改革、法治、治党,都是全面,不是其中的某点。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的,不仅包括城市,还有乡村;不仅包括东部,还有中部、西部;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改革同样如此,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全面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领域的改革。法治也是如此,不仅包括法制体系和法治道路,也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治党更是如此,不仅是党员从严,也包括领导干部;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教育,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坚持以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教育培训为重点;一手抓管理,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坚持以德治党,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依规治党。不是某方面从严,而是全面从严,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对于反腐,更是打虎拍蝇,毫不留情,绝不姑息,不搞下不为例。
“四个全面”,注重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进行战略研究要具有的思维理念、思维方式、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总称。战略思维以战略哲学为基础,包括战略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是战略分析、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的全过程。战略思维有四个原则——目的性原则、全局性原则、长远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基于我国国情做出的重大布局。长远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期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现代化,近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建国一百周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四个全面”不仅勾画了当前的战略目标,而且提出了系列战略措施,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法治、治党是攸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问题。我们知道,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中国的关键抉择。改革贯穿现代化始终。法治同样如此。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整治好我们的党,实现战略目标才有希望,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打铁还需自身硬。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人治思维和我们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法治、整党毫不动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管住了全局、长远的重大问题,牵住了牛鼻子,抓住了要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战略家气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领中国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具体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重大问题,是有机统一的科学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矫海霞)
党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