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腐败的群体性因素及其治理对策

2015-03-10刘浩林贺喜灿

党政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群体性腐败态度

○刘浩林 贺喜灿



权力腐败的群体性因素及其治理对策

○刘浩林 贺喜灿

权力腐败关乎国运兴衰,其成因非常复杂,很多专家学者对之已有过深刻的分析和论述。归结起来,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领导干部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得权力腐败高发频发,较难根治。认真研读专家学者关于腐败成因方面的成果,笔者认为,在权力腐败的诸多客观因素中,除了专家学者们所论之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容易为人所忽视的方面——社会群体性因素的作用。分析社会群体性因素与权力腐败的内在关联,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一、权力腐败社会群体性因素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什么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社会群体性因素?就是指广大社会群体对待权力腐败较为普遍的心态和言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领导干部的价值判断,使其萌发腐败动机、酿成腐败行为的种种表现的总和。大致而言,权力腐败成因的社会群体性因素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社会群体性纵容。社会群体性纵容一般指对当权者的腐败行为有认同并接纳的倾向,甚至诱使和鼓动当权者发生腐败行为的现象。社会群体性纵容的群体范围主要局限为与领导干部距离最近,关系最为密切的直系亲属、朋友、老乡、同学、战友、同事、下属等,属圈内之人。这部分群体凭借与领导干部的亲密关系,平时相处过程中以自己庸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领导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这些亲密群体经常性地在领导干部耳边灌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等消极腐朽思想,长此以往,使领导干部内心逐渐私欲膨胀,从而走上不归之路。加深社会群体性纵容的另一类社会群体属于有求于领导干部者。这部分群体中不乏求位求利者,没钱的图钱,没位的图位,有位的求升迁,千方百计借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荫佑自己,于是以亲情、友情、乡情上位,以吃喝玩乐为突破口,尽量投领导干部所好,诱之以利,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进行“感情投资”,有事无事爱串领导家门,逢年过节频频表示心意。正是这部分群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时时诱发当权者的私欲,以至欲壑难填,日积月累,一发不可收拾,逐渐不自觉地萌发腐败动机,继而转化为腐败行为。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因为社会群体性纵容被拖下水的事例并不鲜见,青蛙往往就是这样在温水中煮死的。

2.社会群体性容忍。社会群体性容忍主要指对当权者的腐败行为漠然视之,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漠态度。社会群体性容忍的发生群体多为文化素质较低、思维形式简单、信息闭塞的底层群众,他们只知终日劳作,养家糊口,与当权者很少接触,甚至不知权力腐败为何物。还有的群众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认为士农工商当中,做官本来就地位较高,所以当权者理应高人一等,享受比普通老百姓特殊一些不足为奇。另有部分群体对权力腐败的危害性比较了解,对权力腐败也“深痛而恶绝之”,但是他们自认为位卑言轻,反腐败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不反腐败自己也没有直接损失,反与不反没什么区别,因此对权力腐败行为表现出极度冷漠的态度。他们只是希望组织和别人去反腐败,而自己却退避三舍。正是这种社会群体性的无知和无奈的容忍,使权力腐败日渐被很多人麻木地接受,以致成为人们熟视无睹的普遍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

3.社会群体性过激。社会群体性过激主要指对当权者的腐败行为矫枉过正,夸大和错误认识当前的反腐败形势,出现对腐败行为的过度反应。这部分群体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但属于“情绪失控”型。他们的思想和言论表现偏激,对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不分良莠、一概持否定态度,认为“无官不贪,是官必腐”、“天下乌鸦一般黑”、“洪洞县里无好人”。这部分群体的偏激言行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一方面会令大部分领导干部感到冤枉和委屈,有“跳进黄河洗不清”的无奈;另一方面也给了那些为官动机本来就不纯的当权者制造了腐败行为的口实:“反正贪了是贪,不贪也是贪,不如干脆贪一把”。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有些领导干部之间颇为无奈的调侃:“别太认真,戴上了官帽,就没有人会相信你是清廉之躯了。”这虽是调侃,却足以反映当权者的一种心态。由此可见,对于腐败问题上的社会群体性过激事实上却成了一服少数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催熟剂。

二、权力腐败社会群体性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

权力腐败社会群体性因素的种种表现使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本来应当成为权力腐败制约因素的群众行为却很有可能成为腐败行径的助力器。这些社会群体性因素的存在,酿成了反腐问题上的三种不当态度,由此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1.导致了部分群众在反腐问题上的右倾保守态度。由于社会群体性纵容因素的存在,在社会群体性反腐态度上,明显导致右倾保守倾向。持这部分态度的人,绝大多数是与领导干部关系亲密的人群,他们是腐败行为的直接或者间接受益者,享受了权力腐败的成果。因而,主观上他们显然不想或不愿意反腐败,在行动上更不会去反腐败。这一因素的存在,放任甚至促成了现实生活中腐败行为的蔓延。

2.导致了部分群众在反腐败问题上的消极中立和不作为态度。对于腐败行为的社会群体性容忍,不管是无知性容忍还是无奈性容忍,客观上都使这部分群众在反腐问题上选择了中立的态度。广大底层群众由于个人素质上的原因,导致政治参与意识的缺乏和政治参与行为能力的缺失,由此在反腐立场上自然中立,无所作为;有的群众虽然素质较高,深知腐败问题的危害,但是由于反腐环境恶劣,反腐阻力过大,往往也是固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明哲保身。反腐问题上的社会群体性消极中立态度,使得腐败行为失去了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最为有力的监督,增加了反腐的难度和成本。

3.导致了部分群众在反腐问题上“左”倾冒进态度。对于腐败问题的社会群体性过激心态容易产生反腐败态度上的“左”倾冒进倾向。总想把腐败问题一揽子解决,“毕其功于一役”。殊不知,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一个传统的痼疾,想要一举根治,想法何其天真,其效果总是事与愿违。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群体性的过激不能够理性对待腐败问题,容易对整个领导干部不加分析,一概否定,伤及无辜。同时,当其在反腐行为遭遇挫折时候又容易滋生悲观失望情绪,对治理腐败的前景失去信心。所以,这一态度对于腐败问题的真正解决不但不能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相反只会使得腐败行为扩大化。

三、权力腐败社会群体性因素的治理对策

基于权力腐败社会群体性因素的严重危害以及反腐败斗争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必须对这种可能导致腐败程度扩大化的社会群体性心态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救治。变反对权力腐败的消极或阻碍性因素为积极性因素,发挥其在反腐斗争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1.必须警示领导干部过好亲情关,防止身边的人把自己引向腐败。领导干部要时刻不忘整顿内务,狠抓身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堡垒从内部攻破。对家属、子女、秘书等身边最亲近的人,不仅要有爱心、关心,还要倍加小心。面对身边人的殷勤、奉承、讨好,特别是那些“小意思”,要认真分析并提高警惕;要敢于打破情面,有坚持原则的勇气;要做到公私分明,不把公事和私活相互搅和,让身边人员没有占权力便利的机会,这样的话权力腐败就很难有社会群体性因素形成的客观土壤。如果这一群体通过腐蚀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达到谋取自己私利的目的一旦达成,他们自己违法乱纪,也必将连带葬送领导干部的前程,同时直接损害了我们党的形象。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打铁还要自身硬。”领导干部必须对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格的要求,防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要防微杜渐,发现他们问题的苗头,就应及时加以制止和纠正;要不徇私情,对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向组织报告,绝不袒护。

2.必须加强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广大群众的权力监督意识。群众素质不高,监督意识不强是腐败行为通行无阻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群众认为搞腐败的人并未直接殃及自身的利益,或者即使影响到自身利益但危害不大,因而认为反腐败与己无关,是反腐部门的事情;另外,部分群众虽然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慑于腐败分子的权力,敢怒不敢言,缺乏与腐败行为做斗争的胆量与勇气,尤其在目前对公众的反腐败行为缺乏必要的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反腐败的风险加大,敢于反对腐败的群众就更少了。鉴于这种情形,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大中央反腐败工作精神的宣传,让中央反腐败的方针政策和决心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必须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培育其权力监督意识,激发他们反腐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权力腐败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反腐败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规范形成对权力腐败象对“过街老鼠”那样“人人喊打”和人人都打的社会氛围,使权力腐败无藏身之地。

3 .必须做到党务、政务公开,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社会群体性过激态度的存在显现了一部分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与目前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知情渠道不畅通有很大关系。信息不对称,知情渠道不畅通,既源于上对下的信息渠道不通,也源于下对上的信息渠道不通。上对下的不知情是因为民意表达机制形式单一,基层的许多真实情况不能反映到上面去,民意诉求难以表达和实现,导致群众“有看法,没办法”的“肠梗阻”现象,使群众意愿不能伸张,滋生民怨。下对上的无知一方面是群众本身素质不高,缺乏参政的行为能力;另一方面是党务政务不公开不透明所致。由此,群众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时候,极可能不理智地将怨气发泄对象直接对准整个领导阶层,怀疑整个社会制度的公正性与合法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因此,必须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透明化,自觉发扬民主、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使老百姓享有知情权,更好地实施参与权和监督权。知情权得到了落实,才能使广大群众辩证和理性地看待权力腐败,一分为二地分析权力腐败的形势,认清是非,积极加入监督和反对腐败的行列之中,成为反对权力腐败的强大生力军。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群体性腐败态度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