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10王春兰
王春兰
文学被誉为“艺术的语言”,经过名家加工与提炼,饱含作者的人生哲理思想,同时英美文学知识具有浓郁而地道的西方文化与情怀,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英语课文教授中的影响是显著而独特的。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学知识的内在涵义
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融入文学知识,我国学术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观点以及定义,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对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学知识的内在涵义,可尝试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将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当中的应用视为对文本作者的思想内涵、时代背景以及作品本身的体裁特点、主要人物性格等进行研究,文学知识所起的只是辅助教学作用,这是当前学术界对于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中的主要认知。
(2)把文学知识直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的语言学习素材,选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且具有高度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如《老人与海》、《飘》等名著当中的某一段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此进行学习,一则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英国学者马利(Alan Maley)在其著作《English through Literature》中指出:“教学目标理解的错误往往源于教学观点的模糊与分歧”。综合各家理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文学知识应为教学的载体,而非客体。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知识的应用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用文学知识应当遵循如下几点基本原则:
1.适切性——语言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促使学生掌握基本英语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技能。鉴于目前所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存在知识点的层面的纰漏,如单篇课文欠缺生动性、悬念性等,难以帮助学生融入语境,导致英语学习被孤立了起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应用文学知识必须要与语言学习保持高度的适切性,促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陌生性”转变为“熟悉性”,可引入Fitzgerald的《The Great Gatsby》、Albee的《The Zoo Story》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对话文本,提高其语言意识,拓展其阐释能力。
2.契合性——交际教学
我国将英语视为第一外语,具有非常明显的交际特征,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备正常的英语交际能力。在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之下,课堂活动与语法结构应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将学生犯错误的过程同样视为语言学习的途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应用文学知识,可不必纠结于语法结构,仅要求学生能够“言达其意”即可,文学知识与交际教学的契合性集中体现在如下两点:
①促使学生学会应用英语语言知识理解并深入思考文本。
②调动学生的心理感官对文本所透露出来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的解读与感受,培养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3.一致性——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往往偏重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的文化素质培养带有突出的指向性,现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普遍存在语言知识过剩,而综合文化素养方面的内容则显得过于单薄,仅仅依靠教师讲解文化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应用文学知识需要与既定的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如GillianLazar在其著作《A Windowon Literature》中指出:“学习者的全部社会意识均是基于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学文本而产生的”。通过阅读文学文本而了解到更多的文学知识,把握客观的文学现象,吸收系统的英语文化知识,继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知识综合素质。
三、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借助文学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输入文学知识,深入解读文本三个方面,具体为: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与初、高中的教学方式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均是“填鸭式”以及“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整个英语课堂的气氛显得沉闷,索然无味,难以激起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然而,文学知识具有明显的趣味性,促使大学英语课堂的面貌焕然一新,舒缓学生为了英语考级而高度紧张的神经,逐渐体会到文学知识的趣味性与优雅性,继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便得以全面提高。
文学作品当中的趣味性语言描写以及心理描写不胜枚举,如《尘世的花》当中的一段描写:“因为她怀孕已快足月,因此她向我走过来时,好像最先到达我面前的不是她的脸,也不是她的脚,而是她的肚子”。作者以孩童般的口吻对见面时的一幕做极为滑稽而有趣的描写,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借助文学情感,引起学生共鸣
文学作品当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与书中的人物为载体,作者的个人情感得以抒发。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曾对文学情感当中的悲剧情感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或悲或喜,文学知识内所包含的文学情感都可以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共鸣,继而对其产生心理层面的冲击,使其逐渐升华。
如《The Last Leaf》所描绘的悲剧人物贝尔曼,以风烛残年之躯帮助苏艾克服寻思的念头,并助其渡过难关。该作品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将贝尔曼描写成一个嗜酒如命且放荡不羁的“糟老头”,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学生通过阅读该作品,在学习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同时,体会到市井小人物同样具备伟大的精神力量,借此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3.输入文学知识,深入解读文本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核心基础在于语言本身,作为语言运用的艺术与技巧,修辞手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国内学者认为:任何难以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文字描写均可视为是失败的。基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输入文学知识,解读其语句的修辞手法,在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也可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与鉴赏能力。
(2)文学典故。大学英语教材当中的许多文章均引经据典,解读这些文学典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如《给人以自由者》一文应用了《圣经》当中的典故,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对教材的文本知识进行正确的解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
四、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应用文学知识,其应用策略主要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1.合理选用文学知识教材
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应用文学知识,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英语水平选用合适的文学知识教材以作为校本教材的辅助教材,所选用的文学知识教材需要满足如下的几点条件:
①以揭示信息为主,旨在传达文学现象以及大体的写作方法,不对语法等做过高的要求。
②主题务求丰富而积极,内容应当广泛而易懂,引导学生产生心理层面的文学知识反应,以新的方式去发现文本世界。
③具备情感交互性,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误读的现象,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二十一世纪已是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当中的多媒体设备已经基本完善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文学知识必须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下载互联网上的文学知识资源,通过交换机可在学生的个人终端上或者是教学终端上显示,无论直接是文本显示,还是音频、视频等均可,一则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可拓展文学知识的来源渠道,符合本文2节所阐述的三项基本原则,以全面提高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鉴于此,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具有针对性地融入文学知识,遵循适切性、契合性、一致性的基本原则,采用合适的应用策略,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1]徐多.英美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措施[J].神州,2014,05:115.
[2]赵小红.文体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146-147.
[3]陈雪晶.跨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海峡科学,2011,04:83-85.
[4]王延慧.大学英语教学中讲授英美文学知识的策略初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06:106-108.
[5]牛培丽.文学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作用[J].考试周刊,2009,31:91-92.
[6]黄一超.文学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