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心理治疗对亚健康失眠临床疗效观察
2015-03-10黄均毅
黄均毅
(北京市丰台区壬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74)
随着现代环境的污染、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出现机体功能、适应能力和活力的减退,但是又达不到医学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人口进行大规模的预测性调查结果显示,患病人群占20%左右,完全健康的人群约占5%,而75%左右的人群均处在亚健康状态。因此亚健康的相关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较常出现的临床症状包括失眠、疲劳、纳差、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亚健康状态易向疾病状态发展。有研究表明,失眠在亚健康状态中的发生率为73.4%[2],绝大多数的亚健康失眠者靠长期服用安眠药帮助入睡,严重影响了该类人群的生存质量。大量研究表明中医针灸疗法可以调节亚健康人群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的状态,在亚健康失眠的干预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随着人们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可,心理治疗对于人体亚健康状态调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神经、免疫功能的调节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3]。我科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运用针灸联合心理干预对亚健康失眠的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诊断为亚健康失眠的患者106例,年龄20~55岁,男女不限。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27~52岁;病程30天~3月。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9~54岁;病程29天~3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制定。轻者出现醒后不寐,寐而易醒或者表现为入寐困难;重者可发展为彻夜难眠,常伴有头昏、头痛、健忘、心悸、多梦等症状;经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1.3 纳入标准
1)有典型的失眠症状,且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2)男女不限,年龄在20~55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排除严重原发性失眠及躯体疾病,对精神障碍症状、难以坚持工作或伴有器质性继发性失眠的患者予以排除;3)仅有睡眠量少而无白天不适者;4)精神药物滥用、酗酒所致失眠者予以排除。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每日睡前予口服艾司唑仑(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H12020291)2mg,连续口服30天。
1.5.2 观察组
采用针灸联合心理干预治疗。
针灸治疗:选取大椎、太冲、百会、命门、中脘、关元、血海、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患者取合适的体位,首先仰卧位进行腹面穴位的操作,对所选取的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百会沿头皮向后针刺0.5~0.8寸;大椎、太冲、命门、血海直刺0.4~0.5寸;关元、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直刺0.6~1.2寸,再取背部的穴位肾俞、脾俞直刺0.6~1.2寸,各穴得气后在针柄处加上艾柱,每个穴位均留针30min,每天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30天。
心理干预[5]:由我科室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并综合近年来的心理干预研究方法,进行包括矛盾意向、放松治疗、认知治疗等综合性方法的治疗。其中矛盾意向法:是指拒绝入睡疗法,让患者由原来的想尽快入睡转变为保持觉醒状态,由于过度的担心失眠的心理暗示导致患者长期处在焦虑和恐惧当中,转变患者的注意力,由原来的情绪高唤醒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放弃入睡的努力和注意力,而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保持觉醒,使焦虑缓解,对入睡更为有帮助;放松治疗法:以思维的松弛锻炼为主,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的紊乱状态,降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唤醒水平,诱发患者进入睡眠;认知治疗法:与患者共同就睡眠问题进行探讨,挖掘影响患者睡眠状态的错误认识,寻找导致失眠的原因,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意识存在的错误观念,更深入的理解睡眠非自主性问题,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积极的帮助其摒弃非理性的观念和观点,积极的面对失眠的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愈的信心。另外在此基础上进行睡眠的卫生教育:1)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定时起床和入睡;2)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平时除了睡前3 h可以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前减少剧烈的身体锻炼,避免入睡前1 h进行脑力工作;3)不要将情绪带上床,平时注意心理的调节;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睡前不宜饮食,不宜过饥或者过饱;5)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保持良好的温度、光线,一定的通风;6)了解睡眠的相关知识,不应该惧怕失眠,建立正确对待失眠的意识。
1.6 观察指标
由我院的心理测验室的医师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睡眠状况进行评测。本量表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每个成份按0~3个等级计分,总分范围在0~21之间,得分越低,说明睡眠质量越好,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
1.7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制定[6]。无效:表现为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有效:睡眠时间增加不到3h,症状明显减轻;显效:睡眠增加3h以上,睡眠情况明显好转;临床痊愈: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时间恢复正常,醒后精力充沛。
1.8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妥善存档,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做统计分析,本研究中计量资料数据正态分布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结束及基线的PSQI评分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PSQI总分干预结束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及干预后半年中长期转归情况可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比较()
注:与基线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 例数 基线 干预结束 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半年观察组 53 11.23±1.48 6.23±0.96①5.24±0.88①② 5.45±0.87①②对照组 53 10.82±1.33 6.54±0.83①6.56±0.76① 6.67±0.57①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随访半年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亚健康状态是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特殊的状态表现形式,机体处在某些功能改变之前的“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潜病期”状态,但是又未发生器质性的改变。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失眠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7-8]。由于亚健康失眠的发病率较高,失眠引发各类临床症状如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治疗,且目前对于亚健康失眠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9]。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均针对失眠的亚健康状态开展,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发展较快,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尤其是中医外治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等优势,接受度不断提高,各种临床报道成出不穷[10-11]。
我科室通过长达10年的临床研究,采用针灸联合心理治疗亚健康失眠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针灸作为中医的国粹,具有简便有效、疗效持久、安全可靠且无副作用的有点,已经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和接受[12]。在亚健康失眠的治疗中,中医认为失眠主要的病变部位在心脑,脑为元神之腑,当脑髓失养,发为不寐,因此我们在治疗亚健康失眠上应该采用益髓补脑,安神养心法。取穴上选取大椎、太冲、百会、命门、中脘、关元、血海、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13-14]。其中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总督一身诸阳,针刺百会能升举阳气血以上荣脑髓,关元为任脉的要穴,总统一身之阴,具有填补元气、培肾固本之功效,肾俞、脾俞为脏腑背俞穴,可增强先天和后天之本的作用,血海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是生血和活血的要穴,命门为人体的水火之宅,生命的根本,阴阳之所在,中脘为胃的募穴,可生化水谷之精,太冲为肝经的腧穴,具有柔肝养血,调达情志之功效,足三里为胃的合穴,可以生化气血精微,针灸以上穴位可以到达填精补髓,提摄元神,安顺气机,平秘阴阳之作用,通过调整人体的情志、饮食、脏腑的气血达到益气养心安神功能以治疗亚健康失眠。同时结合心理治疗,由我科室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并综合近年来的心理干预方法,对亚健康失眠者进行包括矛盾意向、放松治疗、认知治疗的综合心理干预,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善不良的情绪、舒缓心理压力[15]。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该方法对亚健康失眠者中长期转归均效果明显,随访半年后的有效率达到94.3%。相比西药治疗在远期疗效改善具有较大的优势,可能是与西药长期服用耐药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有关。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心理干预对亚健康失眠的综合治疗是具有其优势所在[16],中医传统疗法联合心理干预的治疗,从多角度对患者进行干预,从疾病发病的根本及体质的调节上进行治疗,其不仅客服了西药的药物依赖性及毒副作用的影响,其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高,极具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于基层医院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1]Neubauer DN.Chronic insomnia[J].Continuum,2013,19(1):50-66.
[2]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亚健康人群一般特征的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7):612-616.
[3]周荣,胡万华,何金彩.中医药治疗亚健康失眠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2,43(3):74-77.
[4]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5]兰胜作,熊生才,万纯.睡眠卫生指导及放松训练对失眠者的睡眠评价及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507-5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187.
[7]Saddichha S.Diagnosisand treatmentof chronic insomnia[J].Ann Indian Acad Neurol,2010,13(2):94-102.
[8]Buysse DJ.Insomnia[J].JAMA,2013,309(7):706-716.
[9]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92-97.
[10]罗文政,张清仲,赖新生.解郁调神针剌法治疗失眠伴抑郁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11):24-28.
[11]赖名慧,严美花,余克强,等.亚健康状态一、二级干预方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广东医学,2012,33(1):42-44.
[12]徐贞杰,张金星,韩晶,等.针疗法干预亚健康状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2):52-53.
[13]Sharpem.Chronic fatigue syndrome:neurological,mental or both[J].JPsychosom Res,2011,70(6):498.
[14]李万林,黄靖宇.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干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6):254.
[15]马宁,刘民.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宄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7):556-559.
[16]梁永瑛,郭艳明,冯辉,等.头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失虑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5,43(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