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改良切口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03-10杨泽波
杨泽波
作者单位: 443000 湖北 宜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胸外科
临床与基础研究
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改良切口的临床效果分析
杨泽波
作者单位: 443000湖北宜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胸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的不同方式将样本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食管癌根治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切口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与术后的基本情况及并发症,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两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镇痛药物服用时间、引流量、卧床时间、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02)。结论改良切口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不但可获得与传统食管癌根治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关键词】胸部小切口;食管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并发症;临床疗效
食管癌根治术包括食管切除、淋巴结清扫及消化道重建。由于胸段食管解剖位置特殊,涉及器官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传统开胸术的术后并发症高达50%[1]。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我科自2013年1月起对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尝试采用改良切口,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胸段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病理确诊,影像检查无远处淋巴结或腹部转移,未合并其他肿瘤,既往无胸部手术史。共72例入组,遵患者意愿,依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口,观察组采用改良切口。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7.4±3.1)岁;病理类型:鳞癌25例,腺癌9例,小细胞癌1例;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18例,Ⅲ期6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8.2±3.3)岁;病理类型:鳞癌25例,腺癌10例;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20例,Ⅲ期5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全麻后采取25~30 cm的标准后外侧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群与肋骨全部切开,完整显露食管以及肿瘤组织。沿瘤体上下各扩展5 cm的面积将食管与周边组织全部切除,并观察食管周围的淋巴结情况,将大小在5 mm以上的淋巴结全部摘除。
观察组患者采取左侧卧位,经过全身麻醉后自腋前线至肩胛下角后2 cm处开展切口(与肋骨平行),长度为10~15 cm,选择第6肋间上缘为参照进胸肋间,有效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并将第6肋后方的1 cm肋骨切断。术中采用牵开器,使肋骨得到有效地牵开,切开部分背阔肌和肋间肌,前后分别至肋弓旁与脊柱旁。充分暴露肿瘤组织后沿瘤体上下各扩展5 cm行食管与周边组织切除,并将大小在5 mm以上的淋巴结完全摘除。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总出血量;同时观察患者的术后基本状况,包括淋巴结清扫数目、卧床时间、引流量、肢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镇痛类药物的服用时间。同时依据患者术后相关检查判定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分别开展比较与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组间以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的比较由表1可见,观察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服用时间、引流量、卧床时间、肢体功能恢复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两组胸段食管癌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的比较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吻合口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两组各项并发症发病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例(%)]
3讨论
目前,我国食管癌的发病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其患病数仅次于胃癌,急需临床给予更多的关注[2]。当前,胸段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根治手术切除肿瘤病灶,食管癌外科手术根治的彻底与否,直接影响到术后生存率,临床广泛开展的根治术,要求将癌变的食管连同周围的结缔脂肪组织和淋巴结等整块切除,根治程度与手术入路的选择密切相关,在手术路径中选择方案也较多[3]。
传统常规的食管癌根治术多选择标准后外侧切口,切口长达30 cm以上,术中需将大量的肌肉与肋骨的切断,虽然能使手术视野暴露清晰,但过大的切口对患者造成了较大损伤。此外,传统手术还需要对肩胛骨进行牵拉,这加重了术后肢体功能的受限程度,影响了患者的预后[4]。我们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将纵切口改为横切口,缩小了切口长度,同时肌肉组织与肋骨的切断面积较小,明显降低了胸壁组织破坏程度。通过对小切口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与传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进行的一系列临床观察发现,小切口组(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镇痛药物服用时间、引流量、卧床时间、肢体功能恢复时间,均较传统大切口组(对照组)患者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肢体恢复、卧床与镇痛药物服用时间缩短,多由于手术切口较小,使组织的损伤程度得到降低,减少了术后的疼痛;同时,小切口手术并不依赖肩胛骨牵拉,减少了对患者术后上肢功能的抑制性影响。由于患者卧床时间减短,下床活动时间提前,也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几率。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的比较可以发现,小切口手术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表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国内李杰[5]报道了食管癌术后少见并发症如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胸腔胃穿孔、远期膈疝及吻合口主动脉瘘在1 035例中的发生情况,发生率为0.09%~0.87%。本研究中无论是小切口组还是传统切口组均未发生上述少见并发症,这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
杜泽森等[6]开展了针对胸段食管癌患者外科手术后淋巴结数目与预后效果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残余的淋巴结数目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可作为效果判定依据。本组通过对手术时
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的比较发现,改良切口入路并未对手术正常进行与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改良切口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手术,不但可获得与传统食管癌根治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参考文献:
[1]Kinjo Y, Kurita N, Nakamura F, et al.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idterm oncolog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J]. Surg Endosc, 2012, 26(2):381-390.
[2]杨忠义,黄坚.经左胸食管胃颈内器械吻合在胸段食管癌切除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3, 32(9):3-4.
[3]周源, 汪栋, 吕毛估, 等. 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胸段食管癌手术路径选择中的意义[J]. 山东医药, 2012, 52(16):59-62.
[4]王禹冰, 蔡瑞君, 韩亚娟.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经胸骨后胃-食管颈部器械吻合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6):428-431 .
[5]李杰.食管癌切除术后少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 5(4):261-263.
[6]杜泽森, 吴智勇, 郑春鹏, 等.阴性淋巴结数目对胸段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 癌变·畸变·突变, 2012, 24(1): 64-67.
[收稿日期:2015-09-21] [本文编辑:李庆]
文章编号:1674-4136(2015)06-0374-03
doi:10.3969/j.issn.1674-4136.2015.06.009
通讯作者:杨泽波,E-mail:tougao136@163.com
作者简介:杨泽波,男,硕士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胸外科临床诊治工作,E-mail:tougao1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