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知识有效地充盈语文课堂
2015-03-10陆华
陆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确,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课文类型众多,有的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伟大品质,有的带领我们领略祖国的名胜古迹,有的使我们知晓深刻的人生哲理……但课外知识在当前小语课堂中不受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教师的教学只局限于课本,语文教学脱离了母语文化的摇篮,缺少了经典文化的氤氲,语文教学与经典及生活的割裂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文本,但又要高于文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地补充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拓宽视野,全面地理解课文,深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让课外知识有效地充盈语文课堂。
一、再现形象性知识,丰富学生对事物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关于植物、动物、事物等介绍性的课文时,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实际相去甚远,为了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特点,教师可播放一些图片、视频等,再现形象性知识,丰富学生对事物特点的感性认识。
如教学《恐龙》时,课一开始,我就描述道:“同学们,大约两亿多年前,地球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和森林,有一种神奇的动物在到处漫游,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成为地球的主人,大家一起说,这是什么动物啊?”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课题后接着说:“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两亿年前的恐龙世界,来走近恐龙,了解恐龙。”我接着用课件播放了《恐龙世纪》的电影片段。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各个角落里奔跑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的眼睛瞪大了。他们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恐龙时代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也欣赏到恐龙种类的繁多,它们有的跑,有的飞,有的庞大,有的弱小……这些活生生的恐龙生活场面给学生造成了强烈的视听冲击,使他们对恐龙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创设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很好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许多介绍事物的课文虽然条理清楚、语言生动,但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的限制,感知水平不高,他们很难正确感知活生生的事物形象。教师可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演示,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从而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二、呈现背景性知识,深化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性认识
每篇描写人物的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人物的言行也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仅仅靠学习文中的内容,学生是不能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体会人物品质的,必须联系人物当时的生活背景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补充一些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小故事等,呈现背景性知识,来深化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性认识。
如教学《钱学森》时,为了让学生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我补充介绍了钱学森在美国已经获得了优厚待遇,当时祖国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以及连年的内战,变得更加落后、贫穷,而他却顶住重重压力,坚决要回国。美国政府对钱学森软硬兼施,坐牢、软禁、恐吓、跟踪,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但他始终没有屈服。这时,我描述道:“整整五年,钱学森的行动没有一点自由,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一心回国的钱学森来说真是怎么样?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学生纷纷答道:“度日如年、备受煎熬、望眼欲穿……”我又问:“是什么给了他力量,让他苦苦坚持了五年,最终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学生顺势答道:“他是中国人,他想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我一边板书一边总结道:“是呀,因为他牢牢记着‘我是中国人!”结合这些课外知识,学生们对于钱学森克服万难,一心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了更深的体会。
所以,教学人物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适时补充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逸闻故事等,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学生就能在与文本对话、人物沟通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三、拓宽相关知识,升华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复杂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尽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强调立足于文本的研究,但是文本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教学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这一类的课文时,应注重把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拓展相关性知识,丰富学习资源,升华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复杂性认识。
如教学《如梦令》时,学生在理解、领悟了这首词的意境,充分感受了年轻时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快乐后,我又在课堂上引入了李清照晚年写的《声声慢》。在听了那沉重缓慢的范读后,我问:“你觉得这首词和《如梦令》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很忧伤。”我又问:“同样是喝酒,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她喝的还是乐酒、甜酒、美酒吗?”“不是,是闷酒、苦酒、孤独的酒。”“同样的人喝同样的酒,为什么味道却变了呢?”我又出示了一段资料,学生了解到晚年的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夫死、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体悟到这首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在诉说词人内心极度的愁和苦。在学生简单地品读了这首词后,我描述道:“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生活这杯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请大家再读我们今天学的《如梦令》。”通过补充《声声慢》,学生对于才华横溢但又一生坎坷的李清照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如梦令》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找准课外延伸的衔接口,有效地补充课外知识,通过情感与认知的交融,以知促情,以情知理。这样,学生们就能大大开阔学习的视野,在广阔的知识土壤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升华情感,培养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探索后续知识,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应该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无限而广阔的课外阅读。
如教学《负荆请罪》时,学到最后,我问学生:“在这篇课文中,你感受到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答道:“他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一心为国家着想的人!”我点点头,说:“你们归纳得不错!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蔺相如,其实他也有非常勇敢的一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等我讲完后,又问:“这个故事中的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不但勇敢,而且很聪明。”我接着说:“其实关于蔺相如和廉颇还有一个小故事,叫作《渑池之会》,而且这三个小故事都是有关联的。老师想进一步告诉大家的是,这几个精彩的小故事都出自一部辉煌的巨著——《史记》。”我点出链接《史记》:“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几乎耗尽毕生心血写成了《史记》,我们的课文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蕴含着这样生动、启发人的故事,可想而知,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又该是何等的震撼人心啊!希望大家课后好好阅读这部历史巨著,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源远流长。”
其实,教材中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课文还真不少,如学了《三顾茅庐》后,我们可让学生课后去阅读《三国演义》,感受魏、蜀、吴三国之间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品味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一大群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学了《牛郎织女》后,可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勇敢追求与向往;学了《普罗米修斯盗火》后,可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希腊神话》,让他们走进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认识“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感受外国文学的无穷魅力。学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可让学生课后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在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中,学习鲁滨孙乐观向上、坚强不屈、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
课文教学中的后续性知识,不仅是教材的延伸,而且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强烈兴趣的有效手段。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开阔视野,学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优美词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语不小”,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在课堂上以课文教学为基础,但又要超越文本,充分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让课外知识有效地充盈语文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多彩世界的窗户,拓宽他们的视野,引领他们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