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本理念下的习作评价策略

2015-03-10肖月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目标

肖月红

当了十几年的语文老师,最让我头疼的莫过于批改作文了。几十本作文交上来,我都得字字入目地认真阅读,发现好词佳句了,赶紧用红笔勾出;发现问题了,赶紧修改;除了要把句子改通顺,还要改具体,与此同时眉批、总评一个也不能少,往往一本习作本上画满了红线线、红圈圈。即便如此,学生却不领情。作文本发下来,自觉的学生或许还看上一眼,不自觉的学生立即扔在一边,我的一番付出随即付之东流。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对习作失去了自信与兴趣呢?无意中,我听到了学生们的交谈。学生们说:作文太难写了,不管自己多么努力也得不到高分,老师不是说这里不行,就是说那里不好。有时自己觉得挺满意的作文,老师也能挑出很多毛病来。学生们的肺腑之言引起了我的思考:也许是自己过于强调了作文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习作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磨掉了学生的自信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在相互修改、评析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于是,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习作评价,从而让学生在习作评价实践活动中,培养真正受益的作文能力。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开放评价的主体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倡议”中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于是,我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他们在互评互改的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合作中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达到互补,以激活他们各自潜在的智慧。

荆志强老师强调:“生本教学不是不要管理,而是学生管理学生。”我认为小组的构建是参与习作批改的基本保证。首先,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习作水平,将全班37个学生尽可能均衡地分成了9个学习小组,每组设立组长、副组长各一名。习作批改的时间到了,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个人先在小组内读读自己的习作,然后静下心来逐一阅读他人的习作,并在他人的习作本上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阅读心语”并签上名字。“阅读心语”内容分为“常规内容”和“特定内容”。“常规内容”是每次作文都应有的共同性内容,如主题正确、语言通顺、层次清楚、书写整洁等。“特定内容”指老师根据每次作文的不同特点所提的不同要求及习作创新之处。在此过程中,我鼓励大家放开胆子在优等生的习作中找问题,静下心在潜能生的习作中找闪光点,如精彩的描写、典型的细节、恰当的用词、独到的见解等。只要发现一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也要在下面加上圆圈,在旁边写下称赞的话语。不论是谁都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别人的习作,从而避免了对优等生的习作全盘肯定,而对潜能生的习作发现不了优点的现象。在互相批改之后,引导学生再读读自己的文章和同学的批语,如有不同的看法,还可以商讨。

依稀记得,一个学生在习作中写他目睹一次交通事故时,这样写道:围观的人渐渐散去,我也走了。小组互改时,小组成员这样改道:“围观的人渐渐散去,我也走了,只留下地上那一摊黑红的血……”添得多好啊!这真是“血”的教训,还有什么教训比这更深刻呢?一个学生写教师节的早晨给老师送花时,这样写道:“我把一束散发着幽香的康乃馨偷偷地放在老师办公桌上。”小组互改时,小组成员把“偷偷”换成了“悄悄”,原作者不理解地问道:“不想让老师知道那不就是‘偷偷吗,为什么要改成‘悄悄呢?”小组成员也说不清道理,找我评理。我相机点拨,从环境到人物的心情,再到表现的中心,引导学生们披情入境地分析、探讨,大家心悦诚服,也知道了怎样用词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由此可见,学生们在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能促其深入思考,提高阅读品味能力。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而且老师也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去深入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开放评价的标准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班级里每个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和习作水平的差异,使学生对每次习作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习作评价的尺度要有弹性,习作评价的指标要有差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自己跟自己比,倡导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倡导多角度评价同一个学生。于是,我引入星级评价机制,给学生送去欢乐、滋生兴趣、带来干劲、增强信心、激活潜能。

1.目标分层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习作中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我在每次习作教学中都会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并制订“★”“★★”“★★★”三个层次的目标。习作前,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把星级目标抄在习作的最前面。在评价时,对照不同的目标对学生的习作开展评价活动,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相应的目标就能够得到相应的星星的颗数。与此同时,我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向高一级的目标挑战进行二次习作。

目标的分层有利于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特别是习作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就像一盏盏明灯,既能引领学生写作的方向,又能激发学生挑战的热情。

2.积星评价

习作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在于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拓展他们的写作视野。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屑一顾地全盘否定,学生将会觉得作文艰难,多次消极的体验后将会对作文产生厌烦情绪。特别是一些水平稍低的学生,他们对习作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无异于雪上加霜,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自卑感。因此我们要细心地去琢磨,找准评价的突破点,哪怕是对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的肯定,也许将会改变一个写作暂时落后的学生的写作态度。为此,我设计了积星习作评价表。

作者: 作文题目: 总评★级: [评价

项目\&加星标准\&加★颗数\&自评\&小组评\&老师评\&达标

加星\&1.达到自选习作目标的获得相应目标等级★的颗数

2.未达到自选习作目标或超过自选习作目标的加实际达到的等级★的颗数\&\&\&\&特色

加星\&1.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不抄袭,加★\&\&\&\&2.能用好词5个以上,8个以上,10个以上分别加★、★★、★★★\&\&\&\&3.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歇后语等加★★\&\&\&\&4.能合理使用打比方、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加★★\&\&\&\&5.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2处以上,4处以上,6处以上分别加★、★★、★★★\&\&\&\&6.选材新颖、独特,加★\&\&\&\&7.开头结尾与众不同,加★\&\&\&\&8.题目让人耳目一新,加★\&\&\&\&9.书写工整,书面整洁,加★\&\&\&\&修改

加星\&1.能积极修改自己以及他人的习作,每修改5处加★,最多加★★★\&\&\&\&2.修改后作文明显进步的加★\&\&\&\&3.能进行二次习作的,加★★\&\&\&\&总评\&\&说明\&一星级作文:1~5颗★;二星级作文:6~10颗★;三星级作文:10颗★以上\&]

此评价表中既有面向全体的“达标加星”,又有展示自我的“特色加星”,还有激励学生自改互评的“修改加星”,“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给每个学生提供可展示自我的舞台。“自评”“小组评”“老师评”更是营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开放的活动氛围,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交流探讨,也体现了“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过程”这一理念,更是顺应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要引导通过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教学目标。总之,“目标分层”“积星评价”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不同精彩。

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开放评价的机制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是一种重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我积极利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把写作、评改当作是一种享受,让学生体会到习作过程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过程。

1.大张旗鼓进行颁奖

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我从不吝赞美之词,大力予以表扬、夸奖。经过“积星评价”后,每组选出一篇佳作向全班推荐,可推荐整篇文章,亦可推荐精彩片段,共同赏析,评奖项。评语就是最好的颁奖词,获奖者本人将获得在全班诵读展示的机会!“佳作好成,知音难觅。”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们心血的结晶。每完成一篇习作的评价,我通常会设置三个奖项:“创作奖”“伯乐奖”“进步奖”,并择机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推荐出来的优秀习作被授予“创作奖”,精彩中肯的点评被授予“伯乐奖”。为了激励习作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我还特意设置了“进步奖”。学生们尝到了甜头,个个都盼着上习作评改课。

2.想方设法创设窗口

这里的窗口,即是展示学生习作的阵地,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班专门编辑了《小荷佳作集》。集子中收集了学生们荣获“创作奖”“伯乐奖”“进步奖”的习作、评语,甚至还有精彩片段、句子等。老师定期将集子在全班、全校和家长中传阅,学生们充分体验到了习作的成就感。同时,我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级各类习作评比活动,并积极向各级各类刊物投稿。每次学生的习作获奖、发表时,我都会郑重其事地在班里进行表扬、奖励,让大伙儿为他祝贺。获奖学生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给予了他们莫大的鞭策。

开放习作评价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习作教学迫切追求的一种境界。它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了关注,体验到了成功,保护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当每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去尝试它、走近它,一抹新绿将化为满园春色,习作教学的春天也将真正到来。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