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张掖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5-03-09刘春芳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8期
关键词:张掖市畜产品畜牧业

冉 娟,刘春芳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关系到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在农业产值中比重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中国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应依据现实基础与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本文研究甘肃省张掖市畜牧业发展战略,以期对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指明方向。

1 张掖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张掖市具有悠久的畜牧业发展传统,建国60多年来,畜牧业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农村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真正挑起了农民增收大梁,特别是近20 余年来,在甘肃省以及当地政府的正确定位与引导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在甘肃省名列前茅,初步形成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一定优势基础。2013年,全市畜禽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1 884.66 万头只和1 316.35 万头只,同比分别增长7.94%和6.6%;肉蛋奶总产量达22.03 万t,同比增长6.68%;畜牧业产值达33.89 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21.87 亿元,同比增长13.4%;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1 546 元,同比增长16%,比2001年增长了接近6 倍。

第二,较为合理的畜产品区域规划初步形成,特别是肉牛初步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初具规模与标准化养殖发展势头。

张掖市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以甘州、临泽、高台为主的黑河沿岸肉(奶)牛优势产业区,饲养量占到了全市总量的70%;形成了以山丹、民乐、肃南为主的肉羊(细毛羊)优势产业区,饲养量占到全市总量的75%以上;形成了以民乐、临泽、高台为主的生猪优势产业区,饲养量占到全市总量的85%以上;形成了以甘州、临泽、高台为主的蛋肉鸡生产优势产业区,饲养量占到全市总量的90%以上。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场(小区)700 个,建成百头牛场79 个,千只羊场57 个,万只鸡场9 个,万头猪场10 个,千头猪场59 个,小区畜禽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占到全市总量的25%和22%。养牛5 头以上和养羊2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分别为2.3 万户和3.8 万户,饲养量分别占到总量的56%和65%,畜牧业已成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此外,还发展了白耗牛、马鹿等特色养殖。可以说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畜产品区域规划,尤以肉牛产业较为突出,是今后现代畜牧业发展战略重要一环。

张掖地区自1980年大面积开展黄牛冻配及改良工作以来,先后引进荷斯坦、西门塔尔等国内外乳用、兼用优良品种冻精,开展冻配杂交改良工作,形成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牛改繁育体系。肉羊养殖基地不断壮大。全市牛、羊产业发展保持了较高水平,六县区均进入了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行列,特别是2012年以来,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扬,群众发展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进入了最好发展时期,牛羊产业已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促农增收的最重要的增长极。此外独特的基础母牛品种与数量优势,以及申请注册了张掖肉牛地理证明商标,都为后期产业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特色明显。农区适度规模饲养快速发展,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圈养和轮牧养殖方式加快推广,探索形成了肉牛产业“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猪产业集中繁育分散育肥、羊产业山区繁育农区育肥,以及“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养殖能手自愿投资、企业投资农户租赁、乡镇投资农户经营、业务部门示范带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发展路子。

第四,政府重视畜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积累,队伍建设势头良好。一是对养殖户、养殖大户、农民带头人、农民经济人甚至农民企业家的培养,二是畜牧科技研究与推广、疫病防范人才、畜牧业管理人才的多渠道培养,三是对于外脑的引进与借用。

第五,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养初见成果,产业链建设卓有成效。围绕牛羊猪产业开发,建成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8 家,年设计加工能力141 万头只;建成饲料生产加工企业37 家,年设计生产能力64 万t;建成乳制品加工企业2 家,年设计加工能力4 万t。重点扶持和壮大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做强做大张掖肉牛、临泽华特猪、民乐仔猪、甘肃高山细毛羊、山丹羊肉、高台胭脂鸡等地方优势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引导养殖公司、养殖大户、贩销能人组建畜禽生产专业合作社30 多个,全市40%的农户参与了畜牧产业化经营。

2 张掖市现代畜牧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2.1 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对畜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随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国家对畜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增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大力支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张掖在农业部首批示范点就占了2 个,争取到位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2 730 万元。

二是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畜产品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将大幅增加,势必对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拉动畜牧经济快速增长。且由于近两年来供需缺口加大,养殖成本增高等因素,牛羊肉价格节节攀升,特别是甘肃周边的新疆、内蒙也出现较大供需缺口,从地理位置以及民族习惯而言,张掖的牛羊肉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三是国家及地方畜牧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30 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畜禽养殖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肉、蛋、奶产品质量安全,对促进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和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较好。张掖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天然的疫病隔离区。而且当地政府将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业务部门工作措施得力,防控资金、物资准备充足,动物防疫密度高、疫病防控效果好。动物卫生检疫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产地检疫率、运输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均达到100%。在省农牧厅畜禽及水产品质量检验通报中,张掖市畜禽及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大力推广12 个甘肃省地方标准和34 个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实行场区建设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加大畜禽养殖环保治理力度。全市已有50 家单位或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 种产品获得了绿色畜产品认证,“三品一标”养殖规模占到全市总养殖规模的45%以上。

五是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畜牧产业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行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全市牛、羊、猪、鸡的良种率分别达到85%、80%、90%和100%。

2.2 面临的挑战

尽管有以上有利条件,然而张掖与全国其他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巨大,并且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与挑战影响后期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大跨步发展。

一是传统粗放式畜牧业经营方式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牧区发展和牧民增收,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化。丰富的秸杆资源转化率不够,农畜结合不紧密。目前发展仍然建立在环境资源破坏性的基础上实现数量上的大突破。对今后发展带来障碍。如何将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推广是大难题。

二是对核心资源基础母牛、基础母羊保护不到位。基础母牛虽然有一系列保护机制,然而由于保护不到位,基数不稳定。据测算,养殖基础母牛平均1.3年产犊一头,售价3 500 元左右,剔除养殖成本后,养殖效益低于肉牛育肥近千元,严重挫伤了农户养殖母牛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措施,母牛屠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基础母牛外调流失的现象,影响了肉牛饲养总量的扩张。而对基础母牛仅靠行政管制实际上牺牲了农户利益。

三是动物疫病对产业发展的威胁依然存在。国内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动物疫病疫源分布较广。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毒变异加快,加之新的疫病逐渐增多,流行规律不清,防控难度加大。张掖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养殖户疫病防治意识不强,兽医人员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兽医工作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村级防疫员任务重、人员少,检疫检测体系已不能满足畜禽总量加速扩张的形势需要。

四是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部分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对已有标准执行不严格,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不健全;畜禽养殖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规范化养殖知识缺乏;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监管成本高;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仍存在监管部门职责不清、监管缺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部分企业和养殖户缺乏社会责任,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等现象屡禁不止;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导致优质不优价,优质安全畜产品市场内动力不足等。

五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张掖市大部分畜牧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科技含量偏低,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大部分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有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各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较少。龙头企业未形成竞争力,畜产品交易停留在初级水平,活畜仍占很大比重,造成加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市场看涨给企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一味的强调上规模并不利于企业发展。

六是与现代畜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与信息系统仍非常落后。流通渠道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殖环节同样重要,否则一旦市场变化,农户是最受打击的群体,负面效应很长时间难以挽回。尚没有对畜产品市场及时收集与反馈的信息系统,对各种畜产品结构仍须进一步合理规划。

七是推动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需要政府体制机制配套改革不够深入,仅是意识上的转变还远远不够,需要切实的举措。例如收入分配制度上的改革军,否则,近不可留人,远不可引人,对产业发展造成肘掣。另外凡是正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理应政府买单或负主要责任,例如对公共疫病防范、宏观市场信息收集与传导以及对于长远利益的保护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必须实实在在得到财政经费或是靠实资金来源。

3 张掖市现代畜牧业竞争力评价

张掖市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地缘、人文、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前景不可估量。现以波特钻石模型来分析张掖畜牧业发展竞争力。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作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同时,政府政策、文化因素与领导魅力等都会对各项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钻石模型六因素中矩形框内4 个因素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虚框内2 个因素对产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属于变量,由4 个决定因素组成4 个实顶点,由2 个变量构成2 个虚顶点,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系统,这6 个因素画在图上像一块钻石,所以称之为钻石模型(附图)。

附图 钻石模型(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

3.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主要指发展畜牧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从自然资源看,张掖市人均耕地面积约0.19hm2,高于全省人均耕地0.14hm2,远高于全国人均耕地0.08hm2的水平。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 17.16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8%。相对丰富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对于畜牧业有较大发展空间,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全市实有水资源24.75 亿m3,扣除黑河下泄生态用水量9.5 亿m3后,全市有水量为15.25 亿m3。相对于甘肃中东部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缺乏的状况而言,其水资源是丰富的。张掖属典型的温带和暖温带荒漠气候。全市年日照时数2 902.2~3 174.1h之间,日照百分率为60%~70%,比同纬度的天津2 705h约多300h。年平均气温4~10℃以上,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2 870~3 085℃。丰富的光热资源有利于农牧业产量及产品品质的提高。天然草场、人工草地、农作物秸秆和饲料资源相互补充,构成了畜牧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草料资源十分丰富,从2000年起,全区实施农业结构大调整,实行退耕还草,每年确保种植牧草3.3 万hm2,其中优质牧草6.6 万hm2,年可产豆科青干草75 万t。建成万吨饲料厂4个,配混合饲料加工点270 处,粗饲料粉碎点138 处,修建青贮氨化池3.5 万个,购置饲草粉碎机、铡草机具等500 多台件;虑到育肥期缩短,育种期缩短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区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的水平上翻一番多。

从人力资源看,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养殖户、养殖大户、农民带头人、农民经济人甚至农民企业家的培养。张掖按照一户一个科学养畜明白人、一社一个科学养畜带头人、一村一个科技服务组织的目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认真实施30 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重点项目,对于养殖户、大户、农民带头人、经济人一定的扶持与引导政策;二是畜牧科技研究与推广、疫病防范人才、畜牧业管理人才的多渠道培养。这方面通过成立畜牧兽医局,理顺体制,明确责任,效果是明显的,然而与畜牧业发达的一些省份比,仍然有差距。三是对于外脑的引进与借用,张掖市自2008年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以来,通过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力的推动了地区产业发展。

从科技资源上来看,良繁配种方面以及秸杆氨化等科技项目转化效果是突出的。今后还应该加大畜产品加工科技投入力度。

从资本和基础设施来看,虽然着力引进了大量资本,仍然与内地发展城市差距较大,基础设施也有等提高。

3.2 需求状况

2012年以来是发展牛羊肉的黄金时期,国内牛羊肉需求与供给缺口短期内只会更大,价格上涨仍是定局,虽然当前餐饮消费有所下滑,价格也有所下降,然而从长期趋势看,中国人饮食结构今后更多是在肉类结构内的调整,特别是猪肉消费的下降以及牛羊肉消费的攀升趋势仍将继续。张掖生产的畜产品完全可以在品质上达到较高标准,更有符合少数民族必须清真食品以及传统喜食散养不喜舍饲牛羊习惯的优势,产出优质产品近可供内蒙、新疆等畜牧大省,还可远销其他省份以及中东等伊斯兰教信仰国家。张掖辖管甘肃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张掖湿地是内陆河流域上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加上军马、丹霞、历史名城等优秀旅游资源,旅游规划发展正符合当今旅游业发展趋势需求,未来旅游业发展对畜产品也有非常大的发展需求。

3.3 相关产业

与畜牧业发展相关的上游草产业与饲料工业,以及下游的加工、流通、物流等行业还相对落后。

3.4 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

行业的竞争力最终要落到企业身上,张掖企业尚缺乏例如山东六和、大成等响当当的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非常有限。目前内蒙一直保持着产业优势,河南、河北、山东等相对自然资源不够丰富的地区却通过产业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势迅速发展,值得学习。

3.5 政府行为

从政府以及甘肃省定位来看,发展畜牧业也是人心所向,众志成城,可谓“政通人和”。

4 张掖市现代畜牧业的机遇与发展战略思路

4.1 机遇

甘肃目前还具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优势,价格上也较其他省份低。这种集合优势以及某些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需要尽一步发挥。综上分析,张掖畜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良机和先天的自然优势,然而在科技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略显弱势,资本与基础设施则较为落后,需要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并在竞争策略和龙头企业方面有大的举措和大发展,方能抓住良机,促进双赢。

4.2 发展战略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型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和国际化为主攻方向,以畜禽良种工程、动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健康养殖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调整,稳定保有数量,加速提高质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确定发展重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行“三区四带”的区域布局,逐渐形成畜禽良种、食品加工产业及企业总体在本市和各县,大规模商品性养殖适当向周边外埠延伸,呈现出“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格局。形成合理的养殖布局、饲草业布局、畜产品加工业布局、饲料与兽药加工业布局。

重点抓好畜禽良种工程、规模标准化养殖工程、畜产品深加工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设与饲草料开发工程、畜产品安全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科技示范推广与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工程、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工程,并确定相应目标、内容、重点和措施。

做好相应的包括组织、支持政策、投融资渠道等保障措施,做好重点项目管理、以及加快先进适用畜牧业技术推广,从而保障战略目标的达成。

[1]陈克恭.转型张掖——生态经济之路[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22-46.

[2]中国统计信息网.2009—2012年张掖统计年鉴[DB/OL].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3576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王野,李慧,孙东升.新疆畜牧业生产区域竞争力实证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 (12):17-21.

猜你喜欢

张掖市畜产品畜牧业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映像畜牧业
张掖市第四中学
映像畜牧业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2016年12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