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护理知识在武汉市某医院老年病房人文关怀护理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5-03-08胡莉萍熊莉娟李凌
胡莉萍 熊莉娟 李凌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科,武汉,43002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武汉,430022
隐性护理知识在武汉市某医院老年病房人文关怀护理中的实践与思考
胡莉萍1熊莉娟2李凌1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科,武汉,43002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武汉,430022
摘要武汉市某医院老年病房2013年3月开始重视隐性护理知识的开发及利用,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搭建多种有效平台、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等方法促进护士隐性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实行隐性护理知识开发及利用之后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5)。在人文关怀护理中重视隐性护理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从而提升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管理;隐性护理知识;人文关怀
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强调要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2012年武汉市某医院老年综合医疗科响应该院护理部“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创建人文关怀试点病房”的号召,全面推进“以人为本,将爱为先”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护理工作。
2013年3月开始,该院老年综合医疗科在实行人文关怀护理中注重隐性护理知识的开发及利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隐性护理知识在人文关怀护理中的实践
老年综合医疗科共包括8个病区,开放床位170张,护理人员110名,均为女性,年龄22-52岁。
1.1 构建学习型组织
成立老年病房人文关怀小组。安排全院第一批人文关怀试点病房的护士长任关怀小组的组长,负责制定全科人文关怀的工作计划、培训实施方案,组织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编写适合老年病区使用的关怀护理行为/沟通手册,进一步规范护士的语言和行为。
实行导师制。安排临床培训老师及高级护士承担5年内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有效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护理技术操作时如何体现对老年患者的关心与理解;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干预的方法。培训方法:低年资护士每天跟随导师到患者床边进行30-60分钟的沟通,观察和模仿导师的关怀行为、语言,从而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关怀行为、提高关怀能力。导师根据低年资护士的学习情况每周进行现场考核,从协助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情感的交流、人道利他价值观的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判,并作点评。
读书报告会。病房购买有关人文关怀的书籍,组织护士学习。每月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分享近期学习的心得,也可以提出在学习时遇到的疑惑,大家讨论解决。
1.2 搭建多种有效平台
人文关怀护理查房。病房每个月开展人文关怀查房1-2次。由责任护士了解分管的老年患者目前存在的关怀需求、心理状况,再对收集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满足其需求的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并实施。病房护士长及临床培训老师对责任护士提出的关怀问题、关怀措施给予指导意见,加以完善。
人文关怀经验交流。①每月组织人文关怀故事分享会,护士将自己在工作时关怀患者的感人故事或自己被同事关怀的故事与他人分享。②将分享会中护士的体验汇编成册,长时间地激励护士的工作。③5.12护士节时举办一次“最美不过夕阳红,患者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将开展人文关怀的所思所见所闻用诗歌、演讲、小品等形式表现出来。④开展5年内低年资护士人文关怀护士操作比赛,比赛注重护士在为患者实施护理时表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⑤举办全国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安排二名护理管理者就老年病区如何进行人文关怀护理实践作专题报告。
1.3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护士长每月对责任护士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并且将此项目得分作为护士绩效考核的其中一项重要评定指标。
每月评选各病区的人文关怀护理明星,并且将该名护士的照片张贴在病区内的人文关怀宣传栏内。
1.4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护理管理者注重对护士的人文关怀,举办生日会,探望生病的护士及其家属,为下夜班的护士提供早餐,业余时间组织聚会、郊游等。
2 效果分析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该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65-88(73.42±6.47)岁;将2013年3月-2013年9月住院的老年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65-90(74.72±6.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年龄≥65岁;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能正常进行交流、能独立阅读或在研究者的帮助下完成所需问卷的填写。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①护士关怀评价:注重隐性护理知识的开发及利用前后应用中文版护士关爱能力调查表对全科110名护理人员进行关怀能力的评价。评价包括3个维度:理解(对自己和他人及周围环境了解程度,14条),鼓励(主动关心自己、他人及处理未知情况的能力,13条),耐心 (耐性和韧性,10条) 。每个条目采用Likert7级评分制,其中非常同意为7分,6-2分同意程度则依次递减,完全反对为1分。②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发放和回收该院护理部自行研制的护理服务质量与人文关怀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操作技术、护患沟通、健康指导等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5个等级,满分100分。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а=0.05。
重视隐性护理知识开发及利用前后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比较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关怀能力评分比较分,x ̄±s
住院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对照组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均分(94.05±3.01),实验组的满意度总均分(97.43±3.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72,P<0.05)。
3 老年病房实施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到多种慢性疾病的折磨,容易出现沮丧、忧郁等心理问题,加之子女不能经常到医院探望,导致患者对亲情的渴望强烈。这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要求护士不仅要护理技术精湛,而且还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关心患者,正确及时地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与爱。
3.1 老年病房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较差
本研究对护士关怀能力的评价采用的是由美国护理专家NKonghon教授编制的护士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其3个维度的分值:鼓励14-98分,<76.4分表示理解维度评分低;鼓励13-91分,<62.5分表示勇气维度评分低;耐心为10-70分,<61分表示耐心维度评分低。由表1可见老年病房的护士的关怀能力较差,尤其在注重隐性护理知识开发前护士的关怀能力明显低于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以往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围绕“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不重视人文和社会知识的教育。
3.2 护士对相关人文关怀的隐性护理知识缺乏共享机制
护士关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相关人文关怀的隐性护理知识只有通过护士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自己总结归纳出来,主观性很强。护理管理者在以往的管理中没有重视此类隐性护理知识的开发及利用,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从而导致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不知道如何去实施人文关怀。
4 讨论
隐性知识最早由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尔尼于1958年提出,并在其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对这种知识进行了系统探讨[1]。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2]。根据获取和传递护理知识的难易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和隐性护理知识。其中隐性护理知识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工作思维经验方法或技术,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判断,是对自我护理行为的更新[3]。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和护理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4]。护士对关怀的认知、关怀能力及对患者实施的关怀行为均属于隐性护理知识,能否将这些隐性护理知识成功地表达出来,并且与更多的人进行分享,这是在实施人文关怀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1 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隐性护理知识具有隐藏性、实践性的特点,无法或难以直接通过语言、文字等表达出来,人们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直接交流才能够逐步体会和掌握[5]。有关调查发现,护士偏重于操作性活动,表达性活动较少,护理关怀知识和理念有待提高[6]。也有学者对老年病房临床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整体关怀能力较差[7]。本研究与上述结果一致。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活动的病区内成立人文关怀小组 、开展读书报告会、汇编老年病区人文关怀护理操作手册、将导师制引入到低年资护士人文关怀培训等,共同构建良好的学习型组织,不但可以增加每名护士的隐性知识的拥有量,同时通过形成这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促进护士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2 搭建多种有效平台,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隐性护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隐性知识具有意会性和垄断性,是个人优势所在。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彼此的信任,知识的拥有者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隐性护理知识与他人进行分享。本研究通过开展人文关怀查房、人文关怀故事分享。通过人文关怀操作比赛、专题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搭建多种有效的平台,护士有机会将自己的经验、直觉、护理体会等隐性护理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显性护理知识与他人分享,集体的知识得到了不断丰富,促进了隐性护理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同时通过人文关怀护理明星评选、落实绩效考核,护理管理者对上述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护士在公开的场合给于表扬,建立良好激励机制,满足了护士的成就感,提高了护士交流的积极性,激发了她们的职业成就感,认同贡献知识是自己的职责,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护士切身体会到关怀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相互的学习知道了如何将关怀10要素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在护理实践充分地体现出来。
4.3 重视隐性护理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可提升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病房在实施人文关怀中重视对隐性护理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虽然与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比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P<0.05)。主要表现在:理解维度方面更容易理解别人,更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别人;鼓励维度方面更喜欢鼓励别人,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在耐心维度方面可以更好地处理未知的变故,更愿意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护理关怀能力不是于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8]。护士的人文关怀行为及关怀能力、意识等这些隐性护理知识具有难以流动性,但并非无法传递,师徒关系就是传递它的重要途径[9]。
对于低年资护士的人文关怀培训,采取导师制指导模式。由导师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年轻护士,教会她们怎样去主动关怀、理解患者,对患者存在的各种问题有足够的耐心去解决。另外在人文关怀实践中搭建各种有效平台,护士通过彼此的交流可以增加相互的信任感,从互相封闭彼此防范中走出来,关怀能力高的护士愿意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护理体会与其他护士进行交流,使隐性护理知识得以开发及利用,提高了护士的关怀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维,田瑞雪.隐性知识的内涵、本征与显性化策略[J].兰台世界,2013(4):143-144.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吕建鑫,余利君,金技丽.低年资护士隐性护理知识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58-59.
[4]颜巧元,张亮.隐性护理知识显性化激励机制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7):53-55.
[5]潘传德.隐性护理知识的开发与利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2):1082-1085.
[6]孙德娟,万学英,张玉璞.老年病房护士关怀照顾行为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5(3):57-58.
[7]肖霞.老年病房临床护理人员关怀能力调查分析中[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35-37.
[8]孙钟,陈红.护理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5(1):79-81.
[9]王红明,王利群,李春卉.隐性护理知识的教学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56-1557.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of Tacit Nursing Knowledge in Humanistic Care in Elderly Ward In a Wuhan Hospital
Hu Li Ping et al
DepartmentofComprehensive,UnionHospital,TongjiMedicalCollege,HUST,Wuhan, 430022
AbstractFrom March 2013, the tacit nursing knowledge was paid more atten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use. To facilitate the exchange and sharing of knowledge, we buil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an effective platform to establish a good incentive mechanism, also create a harmonious working environment. A survey of nursing care capacity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shows that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car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 after the tacit nursing knowledge applied in elderly patients clinical care. Applications of the recessive nursing knowledge in elderly patients' clinical ca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nurse's caring capacity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Key WordsNurse Management; Tacit Nursing Knowledge; Humane Care
(收稿日期2014-09-21;编辑邱心镜)
通讯作者:熊莉娟, slxh0228@126.com。
中图分类号R197.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3/j.yxysh.2015.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