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对接模式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5-03-07齐艳娟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大学生

齐艳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9)



校企对接模式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齐艳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校企对接模式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的任务。文章在进行企业人才需求、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基础上,从高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校企对接;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关注的首要问题,已成为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比2013年增加29万,称作史上更难就业季。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在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文科专业(如中文、哲学、历史、社会工作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二)就业质量不高。据调查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的倒数十名。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为例,2013年至2014年就业率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近60%的毕业生只能选择在东三省等中等城市就业。纵观整体文科生情况,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能力不足问题仍很突出。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2013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为例进行分析,数据如下表:

一、文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竞争力不足。相对于理科生而言,文科生因所学专业特点、应用性不强等原因不能像理工科生那样在岗位上直接创造价值,缺少所谓的“硬本事”“一技之长”。由于供需矛盾突出、用人单位认识偏差等原因而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成了就业市场上“冷馒头”,遭遇就业招聘会冷遇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三)性别差异导致就业不乐观。文科大学生男女比例中,女生普遍居多。虽然当代社会逐渐改变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资、管理、销售、文员等岗位时还是倾向于招聘男生,这就迫使文科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四)实习、就业流动性大。文科毕业生在实习、就业中稳定性不强,根据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大庆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工作的145名毕业生调查发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企业发展前景、个人发展空间、薪金水平、福利待遇、经验积累。他们对企业最为满意的依次是:发展平台、工作环境、领导重视程度、员工素质;他们对企业最不满意的依次是:员工福利待遇及生活条件、未来发展空间小,不能全面认知员工能力、按资排辈晋升规则、员工业余生活枯燥。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人职匹配的就选择辞职,造成文科生频繁跳槽,同时面临着二次就业的巨大压力。

二、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关联性分析

(一)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等城市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笔者对哈尔滨市、大庆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型企业中抽样选出的60家企业进行调研,涉及建筑、房地产业、金融、银行、保险业、服务业、教育、咨询培训、文化等多领域。

根据调查显示,所选60家企业2014年企业需求人才数量为476人,其中本科生需求量为260人,占总需求量的54.62%。但是,企业通过校园招聘、大型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招聘的本科生往往难以满足企业需要。企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最多的专业分别是管理类、经济类、人文类和土木建筑类;在相同条件下,企业会优先聘用有工作经验、有学生干部经历、专业对口的应聘者;而对于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四六级证书,企业认为这些材料与实际工作能力的相关性在40%~59%之间,认为两者有一定相关,但只能作为参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如此;在招聘人才时,企业最关注的四个方面分别为:吃苦耐劳精神、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和学历;而应聘人员面试没有成功的原因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差、工作不积极、团队协作能力差;企业对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看法是:能力知识宽而不精、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不能很好的衔接、吃苦耐劳能力较差、不愿从基层做起且缺乏主动性、心浮气躁、要求过高和对自身素质认识不够;企业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素质能力的建议是:努力学好学精理论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注重仪表同时提高修养、参加多人合作的学校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调研,总结出现代企业人才观的共同标准是:第一,品德素质高,“德才兼备”当然是企业最理想的人选,从职业道德来思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也是企业员工的基本品质。一个品行不正的人即使有较高的智商,企业也是不欢迎的。第二,较高的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胸有大志,能够不断地学习、总结与创新,这样的人才是企业所渴求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关联性。在当今更难就业季,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企业招人难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海信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说:“海信集团收到2011届的毕业生10万份简历,但实际上最终签约的学生是八百多人,其实不是现在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合适人。”面对2015 年700多万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大军,大学生就业市场仍然存在着毕业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难招人的尴尬和矛盾,“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错位的现象。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重能力、重素养、重品德,而大学生在校期间考试获得的分数不足以证明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力培养不相匹配,出现了脱节现象。因此建立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就业质量、为企业提供合适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习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对接培养人才是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根本要求,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这种合作培养人才的综合性社会功能显示出,它不仅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更有利于大学生就能力提升,有助于提高就业率。校企对接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通过学校、企业、学生个人三个层面来完成,具体路径分析如下:

(一)学校层面。

1.结合社会需求开展大学生人才培养。办学定位要体现社会需求。高校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确定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体现地方性和应用型,建立起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关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融入最新科技成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宝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贯穿在教学中,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跟上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脚步。

课程设置要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理论需要予以实践中,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安排实习实践学时,校企双方均应重视实习实践中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下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务实求真的职业素养。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指企业委托高校培养对口型的人才,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学生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二级院系依据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凝练专业方向、加强课程教育与督导、培养“双师型”教师,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有“3+1”“2.5+1.5”等形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已经开展“3+1”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在大学学习三年,在大四时进入到企业进行专项培训和学习,在毕业时由企业负责推荐工作单位和岗位。

2.量身定做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校企对接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求更加具体、细致、有针对性。需要在学生大一时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大三进行规划目标和路径调整,在大四时进行企业规则、岗位职责和企业文化的认知指导,职业指导向企业认知、岗位认知拓展。就业指导需要从宏观、微观角度进行针对性指导。

开展校企合作宣传。校企对接模式下,学校、院系应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就业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定期向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以及相关的岗位应聘条件,为学生及早作好相关准备提供必要的信息,为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提供服务。

开展就业训练营。校院应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开展专项就业训练营,例如简历工作坊、面试工作坊、礼仪交流坊、服装搭配交流坊、就业能力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专项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也可以依据学生兴趣组建的学生社团来有目标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二)企业层面。

1.科学设计实习程序,满足学生实习体验。企业实习程序设计要体现岗位技能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根据技能训练的特点进行实习时间和实习强度的安排,以达到最佳效果。

根据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个人和组织之间要建立相互适应的关系。即个人必须要满足组织在技能、素质等外在方面的需求,而组织同时也需要满足个人在待遇、发展平台等内在的需求,双方要实现互相满足。同时,在校企对接背景下,企业的实习过程也要满足校企对接对人才培养的合作初衷。而现在校企均为达到此相互关系,只是在学生实习、就业等层面上进行,只是为企业安排实习工等,校企忽视了学生的实习体验的感受,实习过程不系统、缺乏完整性。

2.建立实习保障系统,实现人岗匹配。校企对接条件下的实习,是多方位和深层次的对接,需要学校、企业为学生均提供保障条件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实现双方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应为实习活动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持,以满足实习前的基本需求。企业要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生活、安全、实习条件,按照组织管理要求,对实习生进行管理和考核,通过实习实践的开展,最终实现人岗匹配。

人岗匹配是校企对接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核心,高校人才的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校企对接下,企业要依照用人的普遍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可迁移技能、特殊技能、求职技能、职业适应等。让学生真正体验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学生充分了解岗位需求下,实现人岗匹配,最终为企业遴选出合适人才。

(三)学生个人层面。

1.科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观念不科学,缺乏合理就业定位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未能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长远人生职业规划。校企对接背景下,需要大学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及早对学业、就业、职业进科学规划,利用所学,实现自身价值。

2.增强实践锻炼,培养综合能力。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包括专业素养、品质修养、包括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的通用技能、可迁移能力等。参加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的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在学识、品德、综合能力等方面全方位锻炼自己,才能达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同时,需增加校内外实践锻炼,大学生可以参加高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还可主动参加校内外各类不分劳动岗位的实践锻炼,体验每个岗位角色,提升就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勇.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型的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马鑫民,朱现磊.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供给错位问题探析[J].职业指导,2012(36).

[3]黄士华.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4]刘芳.新媒体环境下文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人民论坛,2014(1).

[责任编辑郑丽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6- 0139- 03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齐艳娟(1980-),女,黑龙江肇东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学院分团委书记,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