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地方理工科院校实施案例

2015-03-06阎秋生张光宇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育协同

熊 薇,阎秋生,张光宇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地方理工科院校实施案例

熊 薇,阎秋生,张光宇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地方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出培养创新能力,产生创新成果,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提出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瓶颈,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能力提高。

协同创新;研究生创新人才;境内外联合培养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必须在保证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探索优才优教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以此带动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对于地方理工科院校而言,由于科研资源、学科条件等制约,遇到的困难相比于“985高校”更大,但地方理工科院校面临上水平和提高层次的战略任务,必须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养一批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高水平成果,因此,以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实施与培养模式为例,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实践经验。

一、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瓶颈,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社会责任,高等学校需要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所以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更重要的角色是协同各方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和机制,营造创新氛围,而创新的源泉,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则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1]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类人才应该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领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人才。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普遍习得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以传授与灌输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欲望。加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现有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研究生知识面和视野较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因此,为了冲破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障碍,需要整合国内外优质科研资源,构建适合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面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笔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如图1所示的面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把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深度合作。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其主要形式就是境内外资源协同,特别是国内高校与国内各级政府机构、国内高校与境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国内政府部门与境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平台与模式。而把协同创新理论运用到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改革中,具体表现为: 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国家人才培养发展战略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搭建境内外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体制,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科研团队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图1 面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

二、协同创新机制的实践分析

(一)协同创新战略目标与布局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基础是教育。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创新能力培养自然成为广东工业大学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首要目标。

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推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分解培养目标,营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打破多领域边界,构建境内外校、企、政等协同创新模式;打破人才培养的固定机制,以项目为导向,共享多层次资源,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该计划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选拔优质生源、选配优秀导师、借力境内外科研平台,集聚校内外资源,致力于把研究生培育成一流的创新人才,实现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战略布局。

(二)以协同创新理念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l计划”)的总体目标中提到:“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2]具体到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必须整合校内外及国内外各方资源,建立开放的协同创新平台。

1.联合境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境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

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就得让培育对象“走出去”,到国(境)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作研究。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海内外联合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一方面与法国南特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等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双硕士”计划,按照“1+1+1”或“2+1”等模式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另一方面则利用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科研合作关系的海内外高水平实验室,和学校“百人计划”柔性引进的教授,建立海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输送研究生到境外做研究、参加学术交流,以及联合培养。与此同时,还通过“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鼓励研究生积极到境外参加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及到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目前在境外联合培养研究生保持在数十人规模。[3]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整合了世界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让研究生接触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利用国际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全新的科研理念,与既有的知识架构进行新的刺激与碰撞,以此挖掘新的创新源泉,创造更多、更高的科研成果。

2.以学校为主聚多方资源形成共同培育人才的合力

一所具有强大创新生命力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激发人才创新的育人环境。高校的首要责任是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创新。“教育”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回馈社会。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吸引优质生源,配备好的导师,进入好的团队,并送他们到国外大学实验室,接受本学科最前沿的教育,从而做一些有价值、有深度、高水平、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同时,学校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加快研究生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充分调动校内各方力量,集聚各方资源,搭建一个全方位的育人高地。如建设高水平语言实验室,开设“拔尖创新人才英语培训班”,进行英语等级考试的应试技能强化训练,为培育对象到境外联合培养打好语言基础;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指导,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设与“百人计划”等学术专家面对面的研究生创新沙龙Top-notch Salon(简称TNS),让研究生开阔国际视野、分享成功经验、树立远大理想;与图书馆合作,对拔尖创新人才开放国内外文献库;开放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等等。[3]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制机制建设

创新能力培养体制机制的建设,将在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的形成上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产学研结合为载体,建立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行业产业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状,从学科定位、招考制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质量评估体系与质量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建设,从而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过程中,持续激发研究生不断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培育计划制订了严格的滚动考核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将协同创新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在造就具有领军潜质的创新人才上,以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新机制为引领,通过研究促成长,通过研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兴趣、学术情怀和创新素养。

(四)充分发挥研究生执行主体的作用,实现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对象,同时与导师及其团队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执行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才能发挥协同创新机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让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就需要营造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有利于团队协作和人才孵化的环境,形成学术争论和学术批判的浓郁氛围,有赋予师生受到尊重的学术成果的权利,每一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协同作战,勇于挑战与超越。协同创新机制下的团队教学,以团队的形式参与科学研究,参与具有国际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赋予导师组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有更充分的自决权。

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广东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和国内外导师组、学院和学校形成一个创新团队。国内外导师组的角色是“合作、探究、解惑、点拨”,学院和学校的角色是“条件保障”,而研究生本人则是培育的主体,三者协同共存。导师及每一位科研人员把自己特长、学术成就及发展动向通过科研过程传授给研究生,让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术态度、科研方法和学术洞察力的结构内化。在开放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下,研究生博采众长、拓宽视野和思维空间,在接受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知识点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及观点,并自由发挥,创造具有独创性的科研成果。

(五)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初步效果

基于“面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的培养模式,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共发表SCI论文38篇、EI论文27篇、专利获授权4项、申请专利26项,22人前往国(境)外联合培养、参加国际会议,短期学术交流等,1人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2013年广州菁英计划”。所取得的成绩表明基于此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营造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构建校、企、政等协同创新模式,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努力为社会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成为一流的创新人才,必须使其具备钻研精神、创新热情、科学素养三要素。针对地方理工科院校在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局,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实施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初步的成效,为提高学校学术水平贡献了力量,为全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示范作用。

[1]成立,施卫东,刘会霞,等.“2011计划”与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机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64-68.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OL].[2013-01-06].www.edu.cn/gao-jiao-788/20120423/t20120423-768746.shtml.

[3]赖红英,黄伟,熊薇,广东工业大学优选研究生培养对象,实施特殊培养——“拔尖计划”孵育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4-05-12(3).

(文字编辑:贾俊兰 责任校对:邹红)

2015-09-03

■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15JDGC013);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课题项目“基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协同管理模式研究”(2014-JY-124);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深化产学结合技术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模式研究”(2014JGXM-MS15)。

熊薇(1980—),女,汉族,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经济管理。

熊薇,阎秋生,张光宇.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地方理工科院校实施案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6):84—87.

G643.0

A

1671-623X(2015)06-0084-04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育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协同进化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