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农户储粮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中部地区农村的调查

2015-03-03

吕 辛

(南京财经大学 粮食经济研究院,南京 210023)

城镇化背景下农户储粮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苏中部地区农村的调查

吕辛

(南京财经大学 粮食经济研究院,南京 210023)

摘要:农户粮食储备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户储粮数量不断递减,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产生威胁,研究农户储粮的具体影响因素存在必要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江苏省中部地区14个主要县市的农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户储粮数量呈递减趋势,并且预期未来仍有减少。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发现务农人数、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粮食年消费量、距离最近的粮食购买点的距离、储备时间以及作为核心变量的储备方式均为农户储粮意愿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户储粮;Logistic模型;储粮方式

一、引言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粮食储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中国的粮食储备主要包括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农户储备三级储备。据估计,农户粮食储备量约占年产量的40%~ 50%。农户储备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有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对我国农户储粮行为进行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超过1%的速度递增[1]。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水平上升,从而引起粮食生产、食品消费结构、农业劳动力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对农户储粮产生相应的影响。其中哪些变化成为影响农户储粮的因素?这些因素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对于我国农户粮食储备数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基本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总体数量的变化趋势的角度,其结论基本一致。方言(2009)、刘红梅和贺军刚(2012)、张瑞娟等(2013)、徐勇等(2013)均认为农户粮食储备数量逐步减少,种植、储备品种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闻海燕、刘李峰认为2002年末以来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储备量增长趋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不同农户储粮水平差距拉大,越来越多农户的粮食消费要依赖市场[2-3]。二是从农户储粮数量可供消费的期限的角度,不同地区农户储粮的数量差别较大。陈伟红对山东、河南和河北三省2005年的农户储备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主产区的农户一般储备维持家庭消费一年左右的粮食[4]。史清华和徐翠萍对长三角地区15个村进行固定跟踪观察,认为平均来说农户家庭的年储粮量仅为3个月的消费量[5]。史清华和卓建伟通过统计1995—2002年农户粮食储备数据,发现江苏省明显要高于浙江省和上海市[6]。从微观调研的角度出发,后一种测算方法对于农户来说可能更加直观。

对于农户储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都不尽相同。David Buschena等(2005)利用河北、辽宁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小麦消费使用跨理论模型,认为家庭财富和潜在的非农收入影响农户小麦储备行为。Park(2006)和张瑞娟等(2013)从多角度出发,建立决策模型:前者在价格和产出风险条件下研究农户生产、储备和贸易三方面决策;后者通过建立农户粮食生产、储备、需求及粮食供需均衡方程组,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我国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黄利会和王雅鹏利用湖北7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7]。Williams 和Wright(1991)、吕新业和刘华[8]研究发现市场价格对粮食储备具有重要影响。万广华和张藕香认为尽管投机活动存在,但价格并不是中国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唯一的决定因素,影响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原因是基于消费安全的考虑,而不是交易成本最小化[9]。柯炳生(1997)认为造成农户储粮不断增加的客观条件是农户人均粮食生产量的增加,对单个的农户来说,储藏设施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Maria Luz C. Georage(2011)则认为储藏技术也会影响到农民储粮数量。如果没有适当的粮食储备技术,农民不得不在产后价格处于低位时出售粮食,以避免储藏损失。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于我国农户储粮的现状描述基本一致,但各省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国内文献中,针对农户储粮的意愿问题和对未来农户储粮预测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对过去的储粮数量和品种的统计分析。在农户储粮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户家庭特征、收入、粮食产量和市场价格等是主要影响因素,收入因素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除此之外,还有地势、与县城之间的距离、生产成本和利率等因素也被考虑其中。另外,有一些学者考虑到农户粮食储备损耗率的问题,这涉及到储粮空间和储粮方式的因素,但是很少有学者将其量化到实证模型中。吕新业和刘华考虑农民储粮采用的保护措施的不同,用存粮效果这一控制变量来衡量,调查结果可能较为主观[8]。现有文献多提到了城镇化对农户储粮的影响作用,但大部分仅是在理论分析的层面上。王航(2014)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城镇化对中国农户储粮影响的区域间差异,该文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建立模型。

二、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对江苏省中部地区的农户储粮行为进行研究,调查区域包括14个主要县市,共211户农户,其中剔除信息空缺和明显不实的样本,总计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通过统计样本数据,可以得出平均每户有3.9口人,其中务农的平均人数为每户1.8口人,务农人数占比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并且务农人数中包括兼业的人口数。其中,农业劳动力年龄多为45岁以上,呈现老龄化的特征,其受教育年限普遍不高,多为6年及以下、7~ 9年,占比约为92.3%。农户的平均总播种面积为3~ 4亩,平均粮食播种面积为2~ 3亩,粮食年产量多在500公斤~ 1 000公斤。在江苏中部地区,农户种植的粮食品种多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占比较低,不到粮食总播种面积的两成,所以农户储粮的主要品种也为稻谷。从农户的收入来看,非农现金收入成为了农户家庭年收入的主要来源,样本主要集中在10 000~ 20 000元和20 000元以上,粮食销售年收入则集中在2 000~ 3 000元。总体来看,粮食销售收入占比不到农户家庭年收入的一成。

三、江苏省中部地区农户储粮意愿分析

图1 近三年粮食储备变化情况占比

(一)近三年粮食储备数量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中部地区农户近三年的储粮数量变化趋势多为基本不变,占比约为样本总数的60%,其次是越来越少,这两者的占比之和超过总数的九成。说明江苏中部地区农户储粮的数量处于递减的过程中。(二)粮食储备品种(原粮、成品粮)及储备时间

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知道,超过95%的农户储备粮食的品种均为原粮。通过样本统计发现,产量越高的农户储备原粮的比例越高,并且储备时间越长。六成以上的农户储粮时间集中在6~ 12个月,其次是3~ 6个月。其中储存稻谷的时间较长,一般均在半年以上,而其它品种的粮食储存时间则较短,一般为3个月左右,这与相应的储粮数量有关。

(三)未来粮食储备数量预期

图2 农户未来储粮数量预期情况占比

与近三年农户储粮数量的变化情况一致,未来计划储粮数量基本不变和越来越少的农户数占比超过总数的95%,其中基本保持不变的比重仍然是最高的。但与过去三年的情况相比,基本不变和越来越多的比重略有减少,越来越少的比重则略有增加,说明江苏中部地区农户储粮情况有减少的趋势,地区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压力增大。然而,影响农户储粮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这些因素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农户储粮的具体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

四、江苏省中部地区农户储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假说

本文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将储粮方式作为模型的核心变量,认为存在以下假说:储粮方式对农户储粮有显著影响。

根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联合调查组2011年的调查,农户存粮损耗一般为7%~ 10%。城镇化引起农户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变化,使得储粮空间受到约束,目前出现“小粮仓”、村代储和“粮食银行”等形式,为农户储粮提供了新的储粮方式,同时可以提高储粮条件和技术,从而降低了粮食损耗率。储粮方式的多样化可能会对农户储粮产生显著影响。

(二)模型及变量选择

由于是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本文更适合建立离散选择模型。一般来说,离散选择模型中有Tobit,Probit以及Logistic三种模型应用较为广泛。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选项设置多为多分类,Tobit模型多适用于二分类自变量,Probit模型则假设随机项服从正态分布,因而本文选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Logistic模型既适用于分类自变量,也适用于连续自变量,并且不同于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不仅可以在样本内进行预测,还可以对样本外的数据进行预测。

从生产的角度来说,农户储备粮食的部分直接来源于粮食生产,因而粮食产量对储粮数量具有直接影响。农户储粮的根本目的在于消费安全,保障家庭生存需求,所以消费因素具有决定性影响。从收入的角度来说,粮食销售收入对农户售粮积极性有正向影响,但当粮食销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极小时,农户售粮积极性可能会相应下降,进而影响储粮数量。另外,粮食储备的条件以及农户个体特征也会对储粮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尤其关注储备方式的影响。

本文将农户的储粮意愿作为因变量,并主要选取四种类型的变量,分别是生产、消费、收入和储备,其中生产包括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务农人数、粮食产量以及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五个变量,消费包括人均粮食年消费量和距离最近的粮食购买点的距离,收入包括粮食销售收入以及非农现金纯收入,储备包括储备时间和储粮方式。具体设置见表1。

表1影响农户储粮的变量设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储粮方式是非有序变量,因此需要设置两个哑变量来表示。第一个设置为家中储粮=0,外部专门机构储粮=1;第二个设置为家中有固定地点储粮=0,家中无固定地点储粮=1。

(三)模型构建

1.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由于本文模型的因变量农户储粮意愿为二项分布,故适用于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一般表达形式如下:

假设因变量Y是二分变量,令p=P(Y=1),影响Y的因素有K个,X1,X2,…,Xk,则称

其多元线性回归表达式为

其中,α,β1,β2,…,βk均为待估参数。

由此,本文的模型可以构建为

Y=α+β1areɑ1+β2areɑ2+β3peop+β4produ+β5edu+β6consu+β7distan+β8income1+β9income2+β10time+β11way1+β12way2。

根据表2可知,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销售收入和非农现金纯收入这些变量表现均不显著,而农户储粮意愿主要受到务农人数、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粮食年消费量、距离最近的粮食购买点的距离、储备时间以及储备方式的影响。

表2Logistic回归方程中的变量分析

2.模型结果分析

务农人数、人均粮食年消费量、储备时间对农户储粮意愿有正向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户储粮的目的绝大多数是用于口粮,口粮消费越多,粮食储备意愿就越强。务农人数一方面是提供了粮食种植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增加了口粮的需求量,因而有正向影响。其中,兼业的农民同样包括在农业劳动力中,实际上应区别于纯农业劳动力,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储备时间来说,在人均口粮消费量一定的情况下,储备时间越长,所需的粮食储备数量越多。

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户储粮意愿有正向影响。通过访谈发现,多数家中存粮的农户所用的方式不尽相同,损耗率也不同。农户不愿存粮的主要原因是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折损问题。受教育年限较高的农户对储粮方式和储粮技术的选择更加理性,并能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储粮知识,能够有效地降低储粮的损耗率。

距离最近的粮食购买点的距离对农户储粮意愿有正向影响。粮食购买点的距离是影响农户购粮便捷性的主要原因,距离粮食购买点越近,农户购粮越方便。考虑到储粮所需的空间、条件和成本,农户更倾向于到粮食购买点购买粮食,因而距离粮食购买点越近的农户越不愿意储粮。

储粮方式对农户储粮意愿有一定影响。储粮方式一代表农户在外部专门储粮机构储粮,回归系数为正,说明这类储粮方式对农户储粮意愿有正向影响。一般来说,村镇代储点、粮食银行等外部专门储粮机构的仓储设施较好,仓储条件较高,可以有效降低损耗率。储粮方式二代表农户家中无固定地点储粮,回归系数为负,对农户储粮意愿有负向影响,这类储粮方式过于传统,折损率高,存储时间较短。从而验证了本文的模型假说。

五、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得,农户储粮方式对农户储粮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在粮食安全威胁加剧的情况下,政府应鼓励农户科学储粮。一方面,加强科学储粮的宣传工作,各村可以开展相关的宣讲会,分发宣传手册,推广简单有效的储粮技术;另一方面,鼓励农户选择科学的储粮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村镇代储点或粮食银行等专业机构。但考虑到粮食产量、运输成本以及专业储粮机构的普及性等问题,可以适当考虑家中科学储粮。近年来,多地政府补助农户购买科学“小粮仓”,有效地降低了农户储粮的损耗率,大大减少了农户储粮的成本,同时可以缓解农户储粮数量逐年递减给粮食安全造成的压力,实现双赢的局面。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类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EB/OL].(2013-03-05)[2015-07-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05/c_114898648.htm.

[2]闻海燕.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主销区的农户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J].粮食问题研究,2004(1):32-34.

[3]刘李峰.对“粮改”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基于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变化的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06(2):17-20.

[4]陈伟红.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31(3):36-38.

[5]史清华,徐翠萍.农家粮食储备:从自我防范到社会保障:来自长三角15 村20年的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09(1):30-37.

[6]史清华,卓建伟.农户粮作经营及家庭粮食安全行为研究:以江浙沪3省市26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4(5):23-32.

[7]黄利会,王雅鹏.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户储粮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1):65-67.

[8]吕新业,刘华.农户粮食储备规模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省不同粮食品种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12):22-30.

[9]万广华,张藕香.中国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决定因素:价格很重要吗?[J].中国农村经济,2007(5): 13-23.

(责任编辑:李晓梅)

Research of Farmer Storage Will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Rural Areas in Central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LYU Xin

(Institute of Food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Farmers’ grain storage for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farmers’ grain storage has been diminishing, which threatens grain security of China. So there is necessity to study the specific factors of farmer storage. The statistics is analyzed from the research of questionnaires from 14 major cities and a county of the central reg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farmers’ grain storage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now and also in the future. By constructing logistic model, it wa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farmers, average years of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er capita grain consumption, distance from the nearest place of grain purchase, storage time and ways of grain storage which is the core variable are all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 storage will.

Key words:farmer storage; Logistic model; ways of grain storage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6-0048-05

作者简介:吕辛(1990-),女,安徽芜湖人,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粮食经济。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农户储粮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农村的调查”(KYLX_0988)

*收稿日期:2015-08-22;

修订日期: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