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沉浸式C形管热交换器传热计算研究

2015-03-03严正宏

压力容器 2015年12期
关键词:热交换器

严正宏

(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8)



设计计算

一种沉浸式C形管热交换器传热计算研究

严正宏

(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浙江 宁波315048)

摘要:对沉浸式C形管热交换器的初始阶段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热力计算的方法,并确定相关计算的传热关联式,编制相关的计算程序,并对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经工程实践证明,有限传热单元法是一种可用于非标热交换器的有效的工程方法。

关键词:C形管;传热计算;传热单元;热交换器

0引言

沉浸式C形管热交换器是某发电厂冷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热交换器由上部的入口封头、下部的出口封头和连接上下封头的C形立式管束组成,整台热交换器布置在大型水箱内。在运行初始阶段,其传热管束浸没于水箱的水面,水箱内的水作为热交换器的冷却介质,即为热交换器热阱。该热交换器传热形式复杂,包括沸腾传热和由于温差引起的自然对流传热,其中沸腾传热又可分为局部的过冷沸腾和饱和池沸腾两种[1-6]。由于形式特殊,该热交换器无法用常规的热交换器计算软件(如HTRI)计算。本文主要研究了C形管热交换器传热的理论计算方法,找出合理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计算公式,并讨论了影响计算结果的因素。

1计算模型

本计算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热交换器在特定的工况下,管侧介质的出口温度。取平均长度的单根换热管(中心管),将其在长度方向上划分为若干个单元,从入口第一个单元开始,逐个迭代计算每个单元的出口温度,从而得到流体沿管长方向的温度分布。 单元计算模型见图1。

图1单元计算模型图

基本假设:

(1)水箱的整体温度为恒定值。

(2)每根换热管的传热特性相同,从而保证了取中心管作为分析对象的合理性。换热管的间距保证了每根换热管的传热不对其他换热管产生影响。

(3)不考虑污垢热阻。换热管材料为镍基合金,在干净的水中不发生腐蚀,且热交换器使用的频率非常低,因而污垢热阻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2计算方法

热交换器一旦投入运行,整个冷却系统的压力和温度都在不停地变化,因此,热交换器的换热是一个非稳态过程。但对于某一特定工况,特定的起始参数,在特定的时刻,可以认为传热是稳态的,即满足能量平衡方程。

图2 换热管传热示意

一次侧流体的热量沿管壁法线方向传递,可分为流体到换热管内壁、换热管内壁到外壁、换热管外壁到池内流体3个环节。如忽略热损失,则根据能量守恒每一环节传递的热量是相等的。换热管传热示意见图2。

(1)流体到换热管内壁的传热公式。

Q=hi·(tm-twi)·Si

(1)

式中hi——管内流体传热系数,W/(m2·K)

tm——管内流体平均温度,℃

twi——换热管内壁温度,℃

Si——换热管内壁面积,m2

(2)换热管壁面传导公式。

(2)

式中Kt——镍基合金的导热系数,W/(m·K)

two——换热管外壁温度,℃

di——换热管内径,m

do——换热管外径,m

(3)换热管外壁与池内流体的传热公式。

Q=ho·(two-tir)·So

(3)

式中ho——管外流体传热系数,W/(m2·K)

tir——管外流体平均物性温度,℃

So——换热管外壁面积,m2

通过上述3个方程的联立,可以计算每个单元管内流体的出口温度,并以该出口温度作为下一个单元的入口温度,从而可算出最终流体出口温度。图3示出一个单元迭代计算流程图。

图3 换热单元迭代计算示意

3传热关联式的选取

方程(1),(3)中的传热系数hi和ho对于传热的计算甚为关键。多年来,人们对传热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计算,从中总结出多个用于计算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如何选取正确的关联式,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以下分别对相关的关联式进行探讨。

3.1 管内强制对流关联式(湍流)

对管内流体的传热研究已相当成熟,一些关联式与试验数据的偏差甚至能达到10%以内,完全可以满足工程应用。

(1)迪图斯-贝尔特(Dittus-Boelter)公式[3]。

Nu=0.023×Re0.8×Prn

(4)

当流体被加热时,n=0.4;当流体被冷却时,n=0.3。流体与管壁温差不大的场合,对于气体,其温差不超过50 ℃;对于水,其温差不大于20~30 ℃;对于黏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油类,其值不超过10 ℃。Re=1.0×104~1.2×105,Pr=0.7~120,管长与管内径之比l/d≥60。所采用的特征长度为管内径d,定性温度为流体的平均温度。

(2)齐德-泰特(Sieder-Tate)公式[3]。

(5)

对于Dittus-Boelter公式,如果温差超过推荐的温差范围,则可采用Sieder-Tate公式进行修正。式中的特征长度为d,定性温度为流体的平均温度,μw表示以管壁温度选取的流体粘度。Re≥104,Pr=0.7~16700,管长与管内径之比l/d≥60。

(3)彼得霍夫-波波夫(Petuhov-Popov)公式[7]。

(6)

其中:

f=(1.82×lgRe-1.64)-2

K1=1.0+3.4f

(4)格尼林斯基(Gnielinski)公式[3]。

(7)

对于液体:

对于气体:

式中,以流体平均温度为定性温度,下标w表示以壁面温度为定性温度,T的单位为K。

应用范围:Re=2300~106,Pr=0.6~105。Gnielinski公式是迄今为止计算准确度最高的一个关联式。在所依据的800多个试验数据中,90%数据与关联式的最大偏差在20%之内,大部分在10%之内。

从计算精度上来说,Gnielinski公式最为精确,但公式比较复杂,尤其是含有壁面温度,给计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计算中,仍采用经典的Dittus-Boelter公式。

3.2 管外传热关联式

管外的流体传热方式比较复杂,受到壁面温度和池内流体温度的影响,呈现不同的传热形式。主要存在池内沸腾和大空间自然对流这两种传热形式。

(1)核态沸腾关联式。

当池内流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且管外壁温度大于池内流体饱和温度时,管外为池内沸腾传热。有许多经验关系式可用于沸腾传热的计算,但至今仍未有普遍适用的计算公式。对于单组分饱和液体在清洁表面上的核态沸腾,可考虑采用罗森诺(Rohsenow)公式[3]。

(8)

式中n——经验指数。对于水,n=1;对于其他液体,n=1.7

Cwl——经验系数,取决于加热表面-液体组合情况。此处取Cwl=0.013

(2)管外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关联式。

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推动,由流体自身温度场的不均匀所引起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当管外壁温度小于池内流体饱和温度时,传热形式为自然对流。这里采用McAdams经验关联式[8]:

Nu=C(Gr,Pr)n

(9)

其中,定性温度为外壁温度与流体温度的算术平均值。C,n值由表1[2]确定。

表1 大空间自然对流中的C和n值

(3)过冷沸腾计算关联式。

当池内流体主要部分的温度未达到饱和温度,而管外壁温度大于池内流体饱和温度时,这种沸腾称为过冷沸腾。一般认为这种形式的传热介于大空间自然对流与核态沸腾之间。其关联式为:

q=α(Tw-Ts)+αc(Tw-Tir)

(10)

其中,αc为核态沸腾未曾发生时加热面与液体之间的单相表面换热系数,如过程发生在池内,则αc可由式(9)求出。α为池内饱和核态沸腾单独存在时的表面换热系数,α值可由式(8)计算。

4编程计算

根据以上的讨论,采用适当的迭代算法,利用VB编程工具[9-10],开发出用于热交换器的热工计算程序(如图4所示)。该程序可计算6种运行工况下,热交换器管侧流体出口温度等参数,同时可以通过更改单元长度和迭代精度,以观察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图4热交换器计算程序界面

5讨论

5.1 计算精度e

每个单元进行迭代计算时,先假定一个出口温度to′,然后根据热量平衡方程推算出出口温度to,当∣to-to′∣

表2 某工况下不同精度、单元长度一次侧流体出口温度 ℃

5.2 单元长度

单元长度决定了换热管分段数。单元长度越短,则段数越多,每个单元出入口温差越小,从而由流体平均温度表征的物性参数越能描述每个单元的流体状态。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当精度为0.001 ℃时,单元长度对结果已无显著影响。推荐的单元长度为0.1~0.5 m。当然,单元长度越小,所需设置的计算精度e也应提高。

5.3 管外传热模式的判别

关于管外传热模式的判定,有一种观点是通过壁面温度、管外流体温度和管外流体饱和温度三者之间的大小,来判定传热处于自然对流、核态沸腾或是过冷沸腾,其中过冷沸腾是通过自然对流与核态沸腾加权得到的,即图5[11]中的CE部分。但对于起始沸腾点的确定仍有争议[12]。另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比较自然对流与核态沸腾的热流密度,取大值作为管外传热的关系式,即用图5中的CD′和D′E代替CE曲线,该方法简化了计算,也相对更加保守。

图5 低过冷区传热计算

注:ONB为起始气泡沸腾点(onset nucleate boiling);FDB为充分发展气泡沸腾点(full developed nucleate boiling)

6结语

传统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已经相当成熟,有很多商业软件(如HTRI)可以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而非标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一直是个难点,尤其是介质存在相变的情况。采用有限传热单元法,通过在长度上将中心换热管进行分段,划分为多个连续的传热单元,在不同的单元处,根据温度参数选择相应的传热关系式,最终得到整个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在工程上是一种足够精确、有效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阳祥,陶文铨.高瑞利数下封闭腔内自然对流的数值模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48(5):27-31.

[2]沈中将,虞斌.冷热圆管在封闭方腔内不同垂直位置的自然对流数值研究[J].化工进展,2015,34(6):1595-1601.

[3]付磊,曾燚林,唐克伦,等.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J].压力容器,2012,29(5):36-41.

[4]靳遵龙,李水云,雷佩玉,等.矩形微通道内单相液体湍流对流流动与换热数值研究[J].压力容器,2013,30(5):7-12.

[5]王昊,方贤德,王润,等.R717 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关系式评价分析[J].流体机械,2015,43(4):80-86.

[6]许光第,周帼彦,朱冬生,等.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及软件开发[J].流体机械,2013,41(4):38-42.

[7]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64-223.

[8]D.皮茨,L.西索姆.传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80.

[9]张红,庄骏.高温热管换热器的研究与工业应用[J].压力容器,2003,20(1):45-47.

[10]赵天宇,仇性启,陈强,等.基于VB语言的热管换热器传热计算程序的研究与开发[J].工业锅炉,2009(1):30-32.

[11]鲁钟琪.两相流与沸腾传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0

[12]杨瑞昌,王彦武,唐虹,等.过冷沸腾起始点和净蒸汽产生点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22(2):229-232.

Research of Submerged C-Tube Heat Transfer Calculation

YAN Zheng-hong

(Ningbo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Ningbo 315048,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theory of heat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C-tube heat exchanger and brings forward a hydrothermal calculation method.A computation program is coded with appropriate heat translation correla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finite transfer element is a useful engineering method for non-standard heat exchanger.

Key words:C-tube;heat transfer calculation;transfer element;heat exchanger

作者简介:严正宏(198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承压设备检验工作,

通信地址:315048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南路1588号A座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E-mail:jerry_pec@163.com。

收稿日期:2015-09-06修稿日期:2015-12-02

doi:10.3969/j.issn.1001-4837.2015.12.005

中图分类号:TH49;TH123;TQ0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837(2015)12-0026-06

猜你喜欢

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的分类及优缺点分析
燃气采暖热水炉冷凝热交换器对比分析
气液热交换器对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影响
核电厂热交换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螺旋折流板热交换器结构改进研究进展
杆式防冲结构对管壳式热交换器性能的影响
海水冷却板式热交换器高效率运行的优化措施
汽车空调实现100%铝合金化,核心材料为钎焊复合铝材
无锡市林源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节能型粮仓降温灭虫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