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中有民 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
2015-03-03傅振坤
●文/傅振坤
做心中有民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
●文/傅振坤
作为领导干部,要摒弃“不作为”思想,树立“打拼”意识,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多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主动作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心中始终装着百姓,以百姓的福祉为己任,情系基层、心存敬畏、善谋敢为,才能凝聚多元合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聚合更多“正能量”。
常存一丝敬畏之意,权为民所用。
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只有常存一丝敬畏之意,在用权上牢记一心为民的责任担当,才会“不作秀”“不作孽”。
一是敬畏官德。官德是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是各级官员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古代官德将“公、善、慎、廉”奉为圭臬,要求官员用心公,持身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谨言慎行,抑制私欲。无论是高级领导干部还是“芝麻官”,做官先做人,崇官先尚德。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尤其要把警示教育作为时刻提醒自己拒腐防变的“清醒剂”,常敬为官之德,常思前车之鉴,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将官德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一以贯之于自己的用权行事中。
二是敬畏法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肩负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责任,前提是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树立法律敬畏意识。”领导干部要防微杜渐、心存敬畏,自觉成为严守法纪的表率。务必经得住诱惑,慎微慎欲、自警自省;务必耐得住清贫,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务必守得住底线,坚持原则、秉公用权。
三是敬畏权力。领导干部要时常自问,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权为民赋,责重山岳。敬畏手中的权力就是敬畏人民百姓。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共产党手中的“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搞一次特殊就会降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会失一片民心。为此,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权力意味着责任,领导就是服务,公仆就是奉献的观念。端正对权力的基本态度,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摒弃私欲,洁身自好,永葆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善持一份进取之志,利为民所谋。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异化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无为”思想,奉行“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不作为”思想,导致尸位素餐这种官场积习。“不作为”实际上是官员缺乏责任担当与奉献意识,是另一种形式的腐败。作为领导干部,要摒弃“不作为”思想,树立“打拼”意识,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多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主动作为。
一是思想观念要刷新。“官本位”思想是亟待解决的思想观念问题。领导干部应该把为百姓解困谋利作为执政第一要务。要树牢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统一的观念,在领会上级意图的基础上,想问题、做决策要始终对下负责,多考虑基层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少琢磨上级高兴不高兴、能不能挂号;要树牢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观念,在责任明确的基础上,该下放的权力一定要及时下放,不要步入“权力级级往上收,责任层层往下推”的怪圈;要树牢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观念,在党委集体领导下,充分尊重下级对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杜绝“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二是制度保障要更新。领导干部“不作为”有制度机制方面的原因。各级组织部门要打破干部评价、选拔、培训机制上的固化思想,有所更新。要进一步完善“评估制”,细化考核标准,完善科学体系,通过平时表现、任务担当、定期考核等方式,对干部的德才品行、谋略水平、体能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评估,选优汰劣;要善用“问效制”,通过制定“时间表”、签订“责任状”、严守“奖惩令”等方法,畅通干部“上下”渠道,保证想干事的干部敢干事,让“不作为”的干部能“出局”;要拓展“培训制”,通过采取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岗位练兵相补充、“请进来教”和“走出去学”互动的方式,使干部始终处于“充电”状态,走在思维、眼界、能力、素质的最前沿。
三是作风养成要创新。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领导干部要弘扬率先垂范的作风,带头学习、带头搞调查研究、带头进行整改,形成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要弘扬“内视反听”的作风,提高认识,班子成员要经常“自己画像”;加强监督,党委内部要经常“互相会诊”;尊重部属,让基层官兵经常“说长道短”。要弘扬“持之以恒”的作风,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为民谋利,基层至上”的长效机制,推动改进工作作风,使善于作为、敢于担当的作风常态化、长效化。
深怀一颗爱民之心,情为民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心中装着百姓、时刻想着百姓、处事贴近百姓,始终是领导干部的应尽职责。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领导干部如何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承诺,如何情系基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是我党我军始终要牢记并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是领导干部情系人民,前提要“身”入基层。心有所念,方有所为,领导干部的爱民之心,体现在把基层视为自己工作的舞台、服务的平台。要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忧愁和疾苦,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朋友。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撩起袖子,与他们打成一片,知民爱民,接地气。
二是领导干部情系人民,关键要“心”入基层。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吓”基层,更不是扰基层。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官架子,坚持用普通百姓的视角下基层。到田间地头,看看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农民到底得到了多少实惠;走进厂矿一线,看看工人兄弟的生命安全有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走访贫困群众,看看他们是不是充分享受到了社会福利政策。只有用心融入基层,才能有所悟、有所感,更加准确地掌握基层实情,凝聚人心。
三是领导干部情系人民,重点要“力”入基层。在“身”入、“心”入的前提下,领导干部或调查研究,或下乡锻炼,要把所感所悟转化为实际的改进措施,对基层反映的问题,能立即改的立即改,不能立即改的限期改。要授之以“鱼”,加大物力、财力等硬件的实际投入;更要授之以“渔”,注重科技、教育等软件工程的扶持开发,联系实际,帮助百姓想法子、找路子致富,推进基层建设全面快速发展。
(作者系预备役某师政治委员)
(责任编辑/王英楠)
相关链接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组建于1983年,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预备役官兵为基础的武装力量。预备役部队实行统一编制,师、旅、团授有番号、军旗。预备役部队平时隶属省军区,战时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转为现役部队,归指定的现役部队指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预备役部队已成为一支具有数十个师兵力,包括步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和舟桥部队以及海军、空军等专业技术兵种在内的诸军兵种合成的新型预备役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