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抗日斗争
2015-03-03陈艳平
●文/陈艳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抗日斗争
●文/陈艳平
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灭亡危机。日本侵略者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在短短的4个月内,即侵占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主要城镇和铁路线。之后,日本侵略者操纵建立了伪满洲国,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设立了伪兴安省,逐渐占领了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部等内蒙古中部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还在内蒙古中西部沦陷区策划建立了伪蒙疆政权。日寇在内蒙古各地野蛮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残酷镇压抗日力量,大肆抓捕、迫害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群众;掠夺物资,发行货币,强征劳工,施放毒气,蹂躏妇女和儿童,毁坏和窃取文物,给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损失,给草原文明造成了空前的破坏。
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历史重任,站在抗战最前列,在内蒙古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拿起武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抗敌御侮、气吞山河的壮丽篇章,成为内蒙古抗战的中流砥柱。
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抗日战争的战略要求决策并领导创建的,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在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乃至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8年,毛泽东电示八路军120师贺龙、关向应等,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120师抽调358旅715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由李井泉任支队长兼政委,姚喆任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9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总动委会及第四支队,约2300余人,跋山涉水千余里,在大青山面铺窑子与一直在当地坚持抗日的蒙汉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
八路军指战员面对数十倍的日伪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逐步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三块游击区,建立了游击政权。在最艰险、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在大青山地区坚持英勇卓绝的斗争。他们露宿深山,化冰雪止渴,烧篝火取暖,以莜麦糊、土豆、灰菜籽充饥。一大批干部、战士、革命群众牺牲在大青山地区。他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成为内蒙古地区坚持抗战的重要力量。
蒙汉抗日游击队的建立
蒙汉抗日游击队是在日寇统治区,共产党领导下蒙汉各族人民奋起抗日的民族武装。“七·七”事变后,日寇沿平绥铁路西进,沦陷区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民族存亡之际,纷纷拿起武器与来犯之敌展开了坚决的抗争。
1937年冬到1938年春,一直在归绥郊区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刘洪雄、杨植霖,决定在归绥一带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他们动员地方开明绅士,得到了几只枪和一些弹药,又从溃退下来的国民党士兵手中缴获了部分枪支,这支新生的抗日力量简单武装起来。后几经波折,这支抗日力量联合到归绥周边有抗日倾向的零散武装,并动员被日伪洗劫一空的地主张有聚,组建了40多人的“抗日团”。滕家营一带的高凤英、王之的也发动蒙汉族农民组建了游击队。两支抗日武装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抗日力量,张有聚任队长,杨植霖任参谋长,高凤英负责政治工作。由于这支抗日武装中有汉族,也有蒙族,当地群众便贴切地称之为“蒙汉抗日游击队”。
蒙汉抗日游击队成立后,凭着熟悉的地理环境以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大青山山区、平绥铁路沿线及归(绥)武(川)公路两侧与敌人周旋,从小到大,在战斗中由几十人发展成为100余人的骑兵抗日武装。蒙汉抗日游击队经常抓住机会出其不意地袭击日伪军,伏击敌人火车、汽车,袭击伪警察所、骑兵团、保甲团、军马场等,屡获胜利。这些行动,打击了投靠日寇的反动势力,进一步扩大了蒙汉抗日游击队的影响,鼓舞了绥远敌占区蒙汉各族人民的抗日信心,震动了日本侵略者。到1938年8月,蒙汉游击队发展到230余人,大青山东段西起白石头沟、东至旗下营,北起武川县、南至凉城县的500里山川沟壑,成为游击队活动自如的游击区。
承平宁地区的抗日斗争
1938年下半年,八路军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1941年,陆续从冀东抗日根据地派出部队和工作人员挺进热河南部地区,在包括赤峰、宁城、喀喇沁旗在内的热河南部开辟抗日游击区。到1942年5月,建立了4个区级抗日政权。
1942年11月13日至17日,冀东地委和军分区发动热南战役。高桥、周嘉美、杨思路率11团、12团主力一部,向承平宁地区的日伪军发动攻击。热南战役取得胜利,歼敌300余人,缴枪160余支。1943年5月,冀东地委成立承平宁联合县,又先后建立了8个区级抗日政府。冀东军分区组建了500余人的三区队在承平宁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44年2月6日,抗日武装攻克宁城县。日本关东军加紧讨伐承平宁地区,三区队在队长高桥带领下在宁城八素台沟双庙村与日伪军激战,高桥等9人在此役中壮烈牺牲。1945年1月,恢复了承平宁联合县建制,派出武工队发展抗日游击斗争。5月,成立了宁(城)赤(峰)联合县。6月,派3个北进支队,逐步恢复了热南抗日游击区。
抗联三进呼伦贝尔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和殖民统治,激起了东北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抗日活动和武装斗争此起彼伏,从未停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从1939年底至1942年,三进呼伦贝尔广大地区,同呼伦贝尔各族人民一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1939年12月,抗联第3路军总指挥部成立西北远征军指挥部,任命冯治纲为指挥,王钧为政治部主任,率100多名抗联战士,越过冰封的嫩江,到达呼伦贝尔莫力达瓦旗北部。1940年2月4日,抗联队伍在阿荣旗三岔河流域的五马架屯与乘30多辆汽车的日军展开遭遇战,消灭30多名日军,因敌众我寡,冯治纲等5名同志壮烈牺牲。1940年9月,中共北满省委决定继续开辟呼伦贝尔游击区,抗联第3支队第二次进入呼伦贝尔。抗联第3支队进入阿荣旗后,袭击了宝泉镇伪警察署,后转入边壕以北活动。11月30日,3支队在阿荣旗西南鸡冠山与日军展开激战,击毙1名日军高级指挥官,伤日军多人,高禹民等8人壮烈牺牲。1941年7月,抗联3支队奉命第三次跨过嫩江进入呼伦贝尔,在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巴彦旗、博克图、牙克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他们袭击日本公司,解救劳工,消灭日伪军上百人,后转战到牙克石以北的扎敦河一带。
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地区,历经艰难困苦,前仆后继,与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消灭日伪军150多人。抗联部队在战斗中也付出了重大牺牲,200多名抗联干部战士长眠在呼伦贝尔的广袤土地上。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胡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