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语文教育问题研究之背景探究

2015-03-02孙伟娟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白话文理论语文

孙伟娟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科举制度是维系传统文化和儒家意识的根基,清朝末年,科举制度的骤然废除使得国家这一根基的崩塌,导致传统儒家文化中断,新的思想尚未融入,社会思想文化界形成真空,大批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对前途失望,开始谋求革新。社会变革推动着教育实践的开展,也呼唤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思潮的产生。教育界的先驱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把西方三百多年间孕育产生的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搬了过来,作为自己改造旧教育、培育新人才的思想理论武器。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观点和主张庞杂而不系统,多变而肤浅。这不仅仅是由于学习不够、理解不够、创新不够;更重要的恐怕是近代中国缺乏产生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教育理论的适宜土壤,一部交织着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斗争的近代史,没有为我们的教育家们提供充裕的时间和机遇,去创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学说。[1]

一、语文教育问题研究的萌芽期(1902-1915)

(一)废科举、兴学堂,立学制

在中国,旧式的私塾、学馆,其采用的教材以及学习年限都比较随意,一般采用个别施教的模式,并没有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这种旧教育的目的是使学子走上仕途,为封建王朝培养官隶。由此可见,其教育目的及内容极大程度上受制于科举制度,无法为发展着的时代培养新人,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晚清,一大批清末的先进知识分子和改良派都积极要求发展新学,将兴新学、办学堂作为救国之道。在这些人的强烈呼吁下,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实行的学制——癸卯学制于此时诞生。

废八股,停科举,立学制,在客观上对语文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充实大有裨益;与废止科举制度的历程相比较,兴新学、办学堂的发展过程就顺利多了。这一切客观上为语文教育初步探究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二)学日风潮及观念更新

清末民初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与近邻日本有着极大的联系,地理位置的相近以及国内局势的相似性使得被甲午战争惊醒的中国人趋向于学习日本的教育。在社会变革的形势下,知识分子迅速地感受、选择并吸收新的思想文化,在其引领下展开他们的实践活动,实现其理论思维,这个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对新的思想有高度敏感性,也接受过旧中国的传统教育,其研究成果于本国的教育具有相当大的实际操作性。

与此同时,各种西方的教育理论与学说在教育研究者的引领下纷至沓来,但由于时代所限,研究者的觉悟性不高,因此,这一时期对西方教育往往是形式上的模仿与学习,本国的研究缺乏结合本国实际的深刻理解,很多理论拿来即用,不合便弃,虽有一定的语文教育探索,但是没有创造出成体系的新的理论学说。

(三)清末白话文运动

清末时期文化上不断更新与发展,但是其活跃的范围较小,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群体中。尽管在一系列的改革背景下,文言文仍然占有较大比重。“当语文学科在新式学堂中独立设科之初,所定学科名称始为‘词章’,继为‘中国文学’,后为‘国文’,要求学生读的、写的,仍然都是文言文。在此期间,文字和语言,即‘文’和‘言’是分离的、脱节的”。[2]这种情况,对于培养和造就服务于现代社会的新一代国民殊为不利。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刺激了白话文与文言文之间的论争,大量学者及教育者在这种背景下作出大量研究。

二、稳步发展期(1915-1927)

(一)科学化思潮的影响

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展开,语文教学研究也逐步实现科学化发展,我国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开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五四运动之后教育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研究室、实验室,教育家们在各地建立了实验学校,打破了原有研究的狭小格局。一批积极的教育家们都自觉地运用实验的方法对国外引进的理论和教学方法加以验证。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要结合我国语文教育的具体特点,开展了宏观或微观的研究。穆济波、陈鹤琴、廖世承、舒新城等是教学实验的代表人物,这些前辈教育学者值得我们景仰和追随的,不仅是他们实践并总结了大量的实验成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胸襟坦荡的承认一些实验的失败或无效,以科学的态度公然宣布他们曾经追捧的某些西方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引进国外的教育科学方法对中国的语文教育界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启迪了他们革新语文教育的科学思路,可惜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中的问题。

(二)杜威主义的传播及教育转向

中国的新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盛行杜威教育学说之前,赫尔巴特的教育阶段论大行其道。不过,对现代教育产生真正影响的依然是杜威的学说,杜威的教育论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五四时期正是杜威倡导并推动的“进步主义教育”风靡全球时期。他以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为基础,颠覆了19世纪在赫尔巴特教育学影响下形成的学科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发展

民国初年,语文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不同方面推动了新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其最深远最直接的影响是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五四运动掌握最有利于交流和表达精神世界的语文工具,无论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新思想,或者对充分诠释大众对民主与科学的渴求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这一时期掀起的五四白话文运动,较之晚清改良主义的白话文运动,有更蓬勃旺盛的生命力。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规定,截止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采用语体文。[3]为了减少对口语一般的偏见,俚语厌恶轻视,为中国文学的文学名称,实施国家语言文学,文学语言的口号,此时,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对于作文及口语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中西思想的强烈碰撞,使得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实现巨大的跨越,更加趋于专业化、科学化,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也更加多样。王森然曾经说过:“国文教得不好,学得不好,学校教育,怎样还说得改进?在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内容工具,似乎都还有可以借鉴于他国先例的地方。独有国文,非由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4]民国时期的教育研究成果是辉煌的,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汲取前任的经验以学习,本文的研究为继续探讨民国时期语文教育问题研究提供背景支撑,也可结合当下的局势综观教育领域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寻找共同之处,以期获得对当下教育界的借鉴与历史依据。

注释:

[1]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3433.

[2]刘国正,顾黄初.中国近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3.

[3]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 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8.

[4]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3.

猜你喜欢

白话文理论语文
坚持理论创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