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区属性
2015-03-02司罗红
□司罗红
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区属性
□司罗红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灵魂,凝练概括性、新颖独特性和传递信息性等性质和特点,使之成为“语言特区”的一种。语言特区的属性促使它可以突破一些原有的语法规则而产生一批新的格式,但这些突破又同时受到语法原则或语用原则的限制和约束。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具备创新精神和扎实文字功底的同时,还应善于借鉴“语言特区”其他平台的优秀成果。
新闻标题;语言特区;突破与制约
一、新闻标题的性质和特点
新闻标题指的是新闻报道的题目,不仅包括报纸杂志上的标题,还包括电视新闻、电脑网络等媒体中报道新闻所用的标题。与新闻的其他组成要素相比,新闻标题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凝练概括性
标题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凝练出整篇新闻的内容,包括报道的梗概、影响、意义甚至记者的立场等内容。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新闻标题就是整篇内容的缩影,因此有人将标题称为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必须能够对其报道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凝练,在不影响语义和表达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惜字如金,这一要求促成了新闻标题的选词特点。比如,新闻标题中通常是实词占优势,一些没有实在语义,只具有结构意义的虚词通常省略,例如:《习近平将访英首相乡间别墅,进行中英庄园会晤》(搜狐新闻),这一标题中的定语“首相”和中心名词“乡间别墅”之间结构助词“的”被省略。在新闻正文中则使用“英国首相的乡间别墅”。再比如,新闻标题经常使用单音节词语,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占优势明显不同。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的不成词语素,在新闻标题中也经常直接使用,例如《习近平访美促中美解开“心结”》(中国新闻网),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访问、促使”在标题中采用不成词的“访、促”表达。
(二)信息传递性
信息大爆炸和时间碎片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量的几何式增长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阅读者不可能对报纸或者网页中的每一篇新闻都从头到尾详细阅读,大部分的读者都会选择从新闻标题入手,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线索和消息。传递新信息是新闻标题区别于其他形式标题的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新闻标题的“生命线”。对比新闻标题和商业广告标题不难发现新闻标题的信息传递性。比如,商业广告“李宁——一切皆有可能”这个标题主要是为了宣传它的品牌,吸引读者的眼球以期达到前来购买的目的。公益广告如“常回家看看,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关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标题是为了鼓励或者劝阻人们的某种行为发生。以上两种形式的标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传递了信息,但是其主要目的更多的是用来宣传,带有号召、鼓励、禁止等行动倾向,通常采用充分重复的传播策略和手段影响受众。新闻标题则是对某一事件的描述,如《中秋国庆前后686人被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曝光》(新华网),要传递一个事件给读者,让读者了解这个事件的相关信息,新闻标题时常对事件中诸如“时间、地点、人物、简况”等主要要素进行概括。倘若一个新闻标题丧失了传递新信息的功能,或者传递不具有吸引力的信息,即使它对文章内容总结概括得再好,形式多么有创新性,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
(三)新颖独特性
对同一重大事件,不同媒体人会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报道,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视角,会因标题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关注度。新闻标题的新颖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其表达观点的新颖独特上,更主要地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上。独特性和创新性是决定新闻关注度的重要因素。新闻标题必须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才能迅速抓住读者,令人拍案叫绝。例如《羊城晚报》2014年3月2日头版标题 《网络民意调查:2014,中国两会十大热点破解“十面霾伏”守护“舌尖安全”》,标题在形式上对仗工整,采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新颖独特地表达,有时甚至可以突破句子的制约。例如中国著名网球选手李娜于2011年6月4日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夺冠,对这一重大体育事件,国内不同的媒体纷纷进行报道,报道的内容大体相似。新浪网给出的标题是《李娜夺得法网女单冠军》,传递了事件的基本信息,但标题形式缺乏创新,比较平淡无奇;大众网——《齐鲁晚报》采用的标题是《亚洲有李,娜更精彩》,这样的标题富有创新性,打破了词语的限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很快被“网易”“搜狐”和“东莞网”等多家媒体先后转载。
二、“语言特区”理论下的新闻标题
“语言特区”理论是当下新兴起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理论,[1]它是在“经济特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所谓“语言特区”指的是在特定的语言运用平台上,人们为了某种特定表达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突破某些语言规则的限制。“语言特区”的运用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媒体、诗歌文体和标题口号等。“语言特区”允许使用者进行语言的创新,甚至突破原有的规则制约,但是这种突破也是有限度的,必须在人类语言共同遵循的普遍语法原则的范围内进行创新,而不能超越普遍语法原则,换句话说,“语言特区”中的各种创新只能突破具体语法规则的限制,而不能对语言共性中的语法原则进行突破。
不同平台的“语言特区”由于自身的特点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突破原有的规则制约:诗歌文体主要是诗人用吟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为表情达意和诗歌韵律等方面的需求而破坏原有的句法格式;网络语言是一种书面性的口语,它既有书面语的形式,又具有口语特征,它是网友们进行沟通交流、抒发情怀的一种语言,因此,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开放性、简化性等特点,但是这种突破也不是不受约束的,这种创新也许要符合基本的语法规则,而且能够为读者所接受;标题口号由于受到文体等方面的限制,它的受众面不可能像网络语言那样广阔,但标题口号也有自己的特点,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形式简洁有力、内容凝练概括,这些特点决定了口号标题不能像正常的句法那样满足所有的词法条件、句法条件和语用条件的制约进行创造,但同时它也必须遵循人类普遍语法规则的制约。打个比方来说明“语言特区”。两个人相互殴打几乎在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在散打擂台上,这种行为就算是合法的,打斗双方就可以使出各自的招数来打倒对手,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在比武的时候可以随意打斗,他们还必须遵守不许攻击对方关键部位的限制,这一规则不管在散打场、拳击场还是跆拳道比赛中都必须遵循。这里的擂台就像是一个“特区”,而不管在什么擂台比赛中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就像是“普遍语法”。
新闻标题作为口号标题的一种,受到新闻工作者传递信息和标新立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一种“语言社区”,对语法规则有所突破,但这些突破和格式同时又受到语法原则和语用原则的限制和制约。
三、新闻标题对语法的突破现象
(一)新闻标题对“复杂形容词作定语规则的突破”
根据汉语的语法规则,“程度副词+形容词”组成的形容词复杂式修饰名词性成分时需要在形容词和名词性成分之间加上“的”字。[2]这一语法规则在许多语法学著作中均有提及,也得到语法学界的认可。在新闻标题中这一规则可以被突破。例如:《湖南高考“最牛班” 一个班32人可上北大清华》(《长沙晚报》)、《河南商丘最牛违法车扣1285分 盘点各地“最牛”违法车》(前瞻网)、《宁波现“最牛”请假条:去西甲看入股球队踢皇马》(《钱江晚报》)等。口语中“最牛的班级”“最牛的违法车”“最牛的请假条”,在这些新闻标题中都采用了“最牛”这种“副词+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的格式,突破了现代汉语关于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要求,表面上看确实是违反了语法规则,但是通过新闻标题语料库对大量的新闻标题进行检索,我们发现只有表示最高级别的副词“最”能出现在这一格式中,其他的程度副词“很、非常、极”等均不能出现在这一格式中,“最牛”在语义上容易理解,在功能和语法性质上“最牛”更接近于一个区别词。
(二)“被字句”的创新格式“被×”
前段时间新闻上闹得沸沸扬扬的 “被就业”事件,一时间出现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如《“被就业”的新意在哪里》(大河网)、《毕业生发帖揭虚假就业真相 被就业成网络流行语》(《南方都市报》)、《评论:“被就业”与68%的就业率》(北方网),与此同时,网上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标题,《你今天被全勤了吗》(华商网)、《女明星屡屡“被怀孕”引争议 王菲无奈谢娜无妨》(《广州日报》)。诸如 “被就业”“被怀孕”等格式,我们将之称为“被×”格式,在形式上属于“被字句”,但在语法和语义上都与传统“被字句”存在巨大差异,是一种对“被字句”语法结构的突破。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基本格式是“受事+被+施事+动词”或“受事+被+动词”,其中动词多为可以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但是上述新闻标题中出现在“被”之后的“就业”“怀孕”等为不及物动词或名词,显然违反了语法规则。“被就业”表达的是学生被主观地认为是就业了,属于“主观认定”类;而“被捐款”的意思是说被逼迫捐款,突出句子的遭受义,即句子主语遭受主观不能改变的情况,不能改变的施事显然属于“遭遇逼迫”类。[3]但是从语言本质上讲,句子无论如何省略都保留了焦点信息,仍然符合焦点信息突出的语言原则。
(三)新闻标题中“各种”格式的突破
“各种”是一个指量性的成分,它是由指示代词“各”与量词“种”结合而成,一般而言,现代汉语中指量性成分通常用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例如“各种学生”“各种情况”“各种环境”等。但是在新闻标题中却出现了“各种”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的现象,这显然违反了汉语的语法规则。我们看这样几则报道:《陈乔恩点评各男神:贾乃亮是逗比 黄晓明各种帅》(网易娱乐专稿)、《楼市利好新政策接踵而至 买房卖房依旧遇到 “各种难”》(猎房网)等等。在上述几则新闻标题中“各种”修饰的“帅”和“难”是形容词性的成分,这与指量性成分只能修饰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功能相违背,但是在新闻标题中出现确实合法,这主要是因为指量性成分“各种”在新闻标题这个“语言特区”中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4]“各种”首先从一个指量短语经过词汇化的过程演变为一个词,成词后的“各种”再经过句法化和语义语用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一个程度副词。作为程度副词的“各种”修饰形容词性的成分和动词性的成分是符合我们的语法原则的。
(四)新闻标题中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出现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的,但是新闻标题中却大量出现违背这一语法原则的现象,如《大雪纷飞螺髻山》(新华社)、《龙泉:尽享天然“氧吧” 游客流连官浦垟乐不思蜀》(新华网)等。以上标题中的“纷飞”和“流连”都是不及物动词,但是都出现了带宾语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违反了汉语的语法原则,但是从句子生成的角度来看,它们并没有违反句法规则。究其原因,我们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句子信息焦点的影响,在句子线性结构中焦点性成分通常位于句子的后半部分,不及物动词后的宾语为了成为焦点得到强调而没有发生移位。如“大雪纷飞螺髻山”这个标题按照正常的语法规则应该表达为 “螺髻山大雪纷飞”,但是为了强调事件发生的地点是螺髻山这个地方,同时为了构拟出诗歌般的意境,采用了不及物动词与地点宾语结合的方式表达。[5]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古代汉语为动用法的类推影响而出现不及物动词出现在宾语前的现象。[6]
四、结语
新闻标题要求在简短的文字中传递丰富的信息,得到读者的关注,形成了新闻标题凝练概括性和新颖独特性的特点,进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语言特区”,可以在遵循人类语言原则的前提下对语言的某些语法规则进行有限的突破,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这对新闻工作者有一定的启示。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最主要的素质就是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新闻,真实地报道新闻。但是不管新闻多么有价值,如果出现语法格式错误或表述不准确的情况,那么新闻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新闻报道不但是信息的传递,同时也是美的传递。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新闻媒体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俗语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新闻标题属于“语言特区”的一个重要成员,“语言特区”给我们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胆创新、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新闻工作者们要好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敢于打破常规,做好大众舆论的引导工作。
[1]徐杰,覃业位.“语言特区”的性质与类型[J].当代修辞学,2015(4):20-31.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8.
[3]杨炎华.“被××”的句法化及词汇化[J].汉语学习,2013(3):60-65.
[4]储泽祥.网络语言里“各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兼论网络语言的语法化特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66-85.
[5]刘颖,高瑒.汉语诗歌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汉语学报,2015(3):77-8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