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参政引导机制的建构

2015-03-02盛婉玉李飞虎

新闻爱好者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参政政治大学生

□盛婉玉 李飞虎

大学生网络参政引导机制的建构

□盛婉玉 李飞虎

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制度建设的缺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尚不成熟。为此,亟须建立系统化的引导机制,对其参政情绪进行科学疏导,对其参政意见进行及时回应,对其参政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以保障网络政治秩序的稳定有序。

网络参政;情绪疏导;意见回应;行为规范

网络参政是实现大学生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网络民主政治尚处于新兴阶段,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尚不成熟。为此,需要在政府主导、学校引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进行规范和引导。

一、健全大学生网络参政情绪的疏导机制

情绪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基本要素,是指在参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的总和。姆斯·G.马奇和约翰·P.奥尔森认为,“每个组织人的行为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每个政治人都成为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时,他们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自我的”。[1]根据这种制度适应性规律,大学生的网络参政情绪会在内外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变化,它既受网络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研发网络参政情绪的动态跟踪系统

大学生的传统政治参与一般为组织型参与和动员型参与,其主题明确而稳定,其参政情绪的引爆点大多集中在参政过程的初期,波动幅度并不剧烈。而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参政活动多是自发型、主动型参与,其参政热情高,参政情绪更为饱满、丰富。并且,网络政治参与的引爆点大都是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甚至一些偶然事件也可能触动他们的兴奋点,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参政情绪易随着网络事态发展呈现出较大波动。“在创造环境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同一个政治人以往行为的回应。”[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得到正确引导,明确了参政方向,其参政热情就能够沿着合理、合法的路径释放,成为网络政治发展的积极因素。如果他们为商业组织所拉拢,其参政热情就有可能转化为某种网络营销的手段。更糟糕的是,如果他们为敌对势力所诱导,其参政热情就会被异化为网络政治暴力的工具,对网络政治秩序起到破坏作用。为此,我们应关注大学生网络参政情绪。可以由校方和网络管理方协同运作,构建大学生情绪动态跟踪系统,以便对其变化进行实时掌握。网络动态跟踪系统应由跟踪软件和分析软件两部分构成。跟踪软件具有事件跟踪功能和语言跟踪功能,对诱发网络突发事件的各种现象及诱发网络语言暴力的各种言辞均能产生敏感反应。跟踪软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即发出提示信息,启动分析软件进行甄别、分析和评价,并由此作出警示。情绪动态跟踪系统对大学生网络参政情绪的预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证相关部门提高大学生网络参政情绪的预判、分析能力,及时调整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引导对策。

(二)研发网络参政情绪的分级响应系统

分级响应机制根据动态跟踪系统的输出信息和数据,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情绪的酝酿、发展及可能发生变化的全过程进行监测、评估,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后果而组建应对机制。分级响应系统一般由分级软件和响应软件两部分构成。分级软件分别按照规模变量和程度变量进行分级处理。一方面以网络参政情绪可能波及的范围为主要依据,将其划定为超大范围、大范围、较大范围、一般范围四个等级;另一方面按网络危机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四个级别。响应系统与分级系统一一对应。对网络参政情态,按照“尽早发现,及时矫正;不同情态,区别响应”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对大学生网络参政情绪实施紧急疏导。

(三)建立大学生网络参政情绪的应急联动机制

在网络参政活动中,大学生情绪变化动因十分复杂,情绪传递及放大规律很难把握,因而仅靠局部监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急联动机制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由高校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统一调动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对大学生网络参政情绪进行整体应急布局。联动机制采取联合行动(joint action),“当人们将自己的活动同其他人的活动协调一致,以及在其他人所做的事情中‘回应’他们时,他们作为个人所欲求的和实际导致他们交流的往往是两件很不相同的事情;简言之,联合行动导致了不可预测意外(unintended)结果”[3]。基于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应成立应急指挥中心作为联动机制的中枢,负责应急体系的总体协调。另外,政府网站、高校网站、公共网络平台可分设各业务机构具体负责情绪疏导。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跨部门、跨地区的网络应对体系,其核心功能是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以权变管理应对常规管理。而且,应急联动机制意味着大学生网络情绪疏导不仅仅是学校或政府的责任,亦是全社会的任务,要将其纳入网络政治安全的整体战略之中。

二、健全大学生网络参政意见的回应机制

回应是民主的核心价值,是公共行政实践的产物。它是在公众政治参与下引发的来自政府或其他权威方面的回复和反应。大学生网络参政意见的回应机制,应当是由政府主导,在网络平台中运行,包括政府发言人、高校意见领袖、社会政论专家等各方权威参与的一体化机制。

在当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由于参与者的人数难以测定,其所形成的公共意见能量难以评估,决策者对舆论压力缺乏应有的预期导致回应滞后或无回应,一些基于情势演变仓促做出的回应也存在互动不充分、公信力不足的弊端。为此,引导大学生网络参政,建设网络回应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网络回应的时效性

对于网络回应机制而言,其第一要素应是时效,即对政治意见回应的时间及效率要求。回应时效性是判断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的标志性要素,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影响其政治参与的持续性。网络回应的时效性主要体现为主动回应和及时回应。

首先,主动回应。主动回应是针对重大政治事件,为争取网络舆论支持、营造网络舆论氛围而采取的积极举措。这些重大政治事件往往按照既定的方案和程序进行,有设定的目标,可能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需要确保网络意见的统一。因而在其发生之时,权威部门应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规模化之前,以权威发布的形式主动介入大学生网络协商。当前,网络中对政府迟缓行动、无力作为的批评声音不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政府主动回应的期待。政府要做到主动回应,就应定期向公众征询意见,只有洞悉先机,才能前瞻性地解决问题。主动回应发生在多数性网络意见尚未形成之前,因而可以成功避免在对已经达成的公共意见进行引导、矫正时面临的话语困境,从而有效地引导舆论。

其次,及时回应。及时回应往往是针对一般社会问题或网络事件,为引导网络舆论、控制网络舆情而采取的应对举措。“决策灵敏地回应了相关者,准确地反映了他们所表达过的利益。决策本身和他们显示出的动机是重要的,独立于其执行过程。”[4]马奇和奥尔森的决策理论认为,公共政策是在各种不同意见的对话中形成的。为了确保对话不至于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而无法形成有意义的公共政策,及时回应是十分必要的。网络传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其传播速度、规模及影响范围均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在第一时间回应大学生的网络诉求。大学生的网络诉求往往源于在一定的情况下由社会现象延伸为网络问题的公共事件,有特定的背景、环境及起因。随着网络事态的演进,大学生的个别观点、看法经由“酝酿—讨论—多数一致”的过程,逐渐形成公共意见,通过网络渠道向政府、高校及有关部门形成问询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权威部门的及时回应对引导舆论起着重要作用。

(二)提升网络回应的权威性

权威性是指在一定的网络政治环境下,政府通过对网络意见的有效回复和积极执行在公众中赢得的信誉度和影响力。网络回应的权威性是获得大学生网民信任与支持的关键。获取网络回应权威的关键在于:

首先,回应选择应科学、合理。当前,我国网络回应机制并不健全。网络回应与否取决于网络公共事件由网络空间向现实空间转换的政治压力大小,具体表现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人数及网络影响。近年来,“郭美美事件”“表哥杨达才”“雷政富事件”等网络公共事件,因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大,故而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相反,那些参与人数少的零星意见,不足以形成外部压力,很难得到回应。这反映了公共决策的一般规律,即由于政府应对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政府决策回应具有选择性。因而在现实条件下,建立全面覆盖、有问必答的自主回应机制并不现实。权威的回应是以科学选择为前提的,应对网络意见进行广泛搜集、合理评估、科学排序,将那些关注度高、影响面广的问题置于优先的地位,做出有效回复。有效回复具有代表性和坦诚性,它不必面面俱到,但须切中要害,使针对同一问题来自不同观察角度、思考深度的各方质疑、揣度均能在网络回应中得到方向性提示。

其次,回应内容应客观、明确。大学生的网络意见,受主体人格、网络氛围等因素影响,其观点、主张不尽相同,其语气、用词差别明显。与网络意见的多样化、具体化不同,网络回应由权威部门面向大学生网民发布,其内容、形式均有特殊的要求。在回应内容上,权威部门应依靠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地位优势,针对特定事件、特定语境下的行为,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说明。在语言使用上,应有预先的推敲、演练,做到客观平实,清晰准确。同时,要避免几个误区:一要避免夸张随意的网络用语;二要避免宏大抽象、机械划一的宣传用语;三要避免模棱两可、不知所云的外交辞令;四要避免不确定的、失实及武断的言论。在语气使用上,应切合情境的意向性,考虑问题发生的具体情况,顾及大学生的利益及情绪等,做到语气温和、态度真诚。在一定的语境下,还应兼具幽默、风趣的亲切风格。

再次,回应执行应积极、有力。政府回应不仅包括信息回应、话语回应的过程,在一定情况下也应该包括行为回应的过程,即对大学生在网络中反映的问题给予合理解决和具体落实。这就是说,网络回应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还应落实到行动中,其执行的重点,就是把网络回复或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政治问题。回应执行并不是政府单方面的垄断作为,而是要根据大学生网民的意向,结合政府现行的施政方针,制定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方案,通过合理、合法的处置方式解决纠纷及问题。有力的执行才是实质性的回应过程,是政府有作为的表现,它能激发大学生的理性意志和积极反应,赢得他们的行政认同。

可见,经过科学选择、有效回复、积极作为的政府回应,能及时规约和引领大学生的网络参政,扩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能量。

(三)构建良好的互动机制

网络回应是政府及权威部门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它通过“诉求与反馈”的不断反复,建构起回应主体与回应客体之间的双向沟通关系。其中,回应主体通常为做出回应的政府及相关权威部门,回应客体则是参与网络政治、等待回应的大学生。

首先,通过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争取政府回应。“在简单的工具性层面上,政治制度和其中的政治人需要和大众进行沟通,以说明他们所做出的决策是合法的。要建立其政策的合法性,需要表明完成了适当的政治目标,或者表明政策是以恰当的方式制定出来的。”[5]网络回应是“与大众进行沟通”的重要环节。它建立在大学生利益诉求的前提下,是由政府及权威部门基于大学生网络表达的指向做出的回应。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大学生的诉求,相关部门就没有回应的必要。而且,并不是所有大学生的网络诉求,都能改变公共决策,只有那些参与广泛、内容合理的网络意见才能影响公共决策。可见,只有在大学生的诉求环节,扩大讨论范围,提升舆论质量,推动大学生的网络意见经过媒体的报道成为最紧迫的社会问题,才能引发政府的关注和回应,从而启动互动机制。

其次,通过良好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的回应效能。在网络中,政府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一个过程的完结,而是无限个过程的循环往复。其中,政治信息与政治能量通过不断转换而发生变化。“在竞争环境下,信息是有策略的行为者的一个工具。信息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但不管怎样,信息总是服务于某种目的。”[6]其具体过程是:大学生汇聚相关网络信息后,通过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参与形成网络公共意见,输入给决策者;决策者整合网络公共意见,以及从其他传统途径获取的公众意见,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新的政治考量和决策,然后以信息输出的方式传达政府回应。这种重新返回网络中的政府回应就会变成一种能量,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能量放大效应,它有正向与负向之分,有效的政府回应会激发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汇聚更大的网络意见能量,形成新一轮的有效参与,这是正向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政府选择不回应,就会使大学生产生失落感,对其政治功效意识产生负反馈,形成负向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此导致大学生参与率降低。

再次,运用多样的沟通载体提高政府的回应效率。“政治人物要通过象征决策质量的方式进行决策,以证明自己是好的决策者。他们向相关民众进行咨询,研究备选方案,收集政策信息,行动果断而谨慎。计划、信息收集、分析、咨询及其他可观察到的各种特征,与其解释为有利于决策结果,不如解释为表明优先进行决策的象征和信号。”[7]网络发言人回应的对象,一般处于潜隐状态。尽管双方在原则上地位均等,但在舆论场中实际形成的往往是“一”与“多”的关系。与此相适应,发言人采取的信息收集、分析、咨询等网络行为必然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才能优化决策,如在政府网站上注册账号,开通互动栏目;或通过政府E-mail、QQ、MSN开通在线交流;或利用网络论坛、博客、官方微博扩大互动覆盖面。网络发言人综合利用这些媒介工具,能够实时向大学生网民发布相关信息,实现高效的信息回复和处理,通过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多层次互动达到好的沟通效果。

三、健全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的规范机制

在网络政治领域,大学生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权利,同时也应承担遵纪守法的义务。大学生在权利和义务之间,应处理好坚持原则性与适度灵活性的关系,既不能因过度行使政治参与权利而损害其他政治主体的利益,也不能在网络法规法纪约束下无所作为。因此,对于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的规范,既要借助刚性的法律制约,也要激发大学生的高度自觉;遵循内外兼顾、刚柔相济的原则,建立多重机制。

(一)实名注册制

注册参与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准入环节。主体在进入政治平台进行评论、转发前必须要通过注册程序。一般而言,注册参与没有实名限制,主体可以以公民身份进行实名注册,也可以以虚拟的网络身份顺利通过注册审查。这种注册参与的程序意义远远超过规范意义。网民不必暴露真实的身份信息,这种隐蔽性消解了网民的政治责任,使得其网络言论及行为难以得到必要的约束。

首先,实名注册是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进行规范的必要措施。实名制是在特定的技术支持下对大学生进行身份认证以规范其网络行为的注册制。它要求大学生必须以真实身份进行网上注册。目前,实名制在各主要政治平台并未普遍推行,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制度对真实身份的要求可能会导致点击率、参与率的大幅下降,对于一些商业网站而言将会影响其经济效益;而对一些政治平台而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政治覆盖面。然而,实名认证实质上是对大学生法定权利的审核和确认,是保证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步骤。尽管实名制表面上可能导致一些政治主体的流失,但其所履行的政治选择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政治主体的优胜劣汰。

其次,实名注册的关键是技术问题。实施实名注册参与的目的不在于限制大学生的参与自由,而在于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护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权益。因而,实名注册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注册真实性与隐私保密性的关系,二是规范大学生参政行为与扩大大学生参政范围的关系。这就需要借助技术创新来探索后台实名与前台匿名相结合的操作路径。在后台网站登记时,大学生要登记真实信息、经过审核程序;而在网页显示时,大学生则可自主选择使用网名或实名。这种部分实名,既保证了网络主体质量,也消除了大学生对于个人隐私泄露的疑虑,保护了大学生的参政积极性。同时,应做好注册信息安全保护的技术开发,实现定期升级,防止注册信息的泄露,或被黑客盗取。此外,还应开发信息识别技术,加强对于盗用他人信息的注册行为的鉴别,监测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行为,维护网站信誉。

实名注册适用于政府网站、校园网站、公共政治媒介等网络政治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各类政治平台建设中推行实名注册制,通过数字认证系统确认网络民意的真实性,有助于政府、学校准确评估网络舆情,及时采取对策。

(二)文明承诺制

大学生网络参政应自觉遵守文明规范,言谈有礼,行为有度,养成文明友好的参政风范。然而事实上,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行为存在诸多不文明现象,这与其自身自律不足有关。

首先,网络参政行为失范与自我放任有关。一般而言,如果没有政治势力或其他外部力量的介入,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行为大多不会突破法治的界限,一些反动言论、恶意行为一般不会起源于大学生;而大学生在遭遇严重违法、侵权的言论及行为时,也会给予必要的抵制。这体现了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与学校教育及其自身修养有关。然而,与相对严谨的法律边界相比,大学生的道德边界则相对宽松。尤其是在网络自由文化氛围的熏染之下,大学生的政治激情与民主热情在渐入佳境的对话、讨论中被全面激发,其话语更为率直、随意,其行动更为果敢、泼辣。在民主机制的作用下,由于政治论辩的失控、直接民主的失度,以及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某种政治认同的危机被相继引发,在网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政治牢骚的广为流传和政治盲从、政治冷漠、政治狂热的交相往复,大学生政治言论行为失当也就在所难免。在并未触及法律边界的情况下,这些失当的言行被解读为另类的政治热情,并未引起各方的重视。

其次,实行文明承诺制是解决网络政治参与失范问题的必然选择。文明承诺制的宗旨是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愿,由大学生本人自动做出守则承诺。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主行动。大学生文明参与政治依赖一定的网络政治、文化条件,同时也与参与主体的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有关,这是大学生文明参与政治、实现网络自律的前提。当前,在大学生中间推行文明承诺制,关键是要制定文明标准。文明承诺制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这就要求网络参政的文明规范应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接轨,使大学生各种网络参政行为都能有章可循。同时还应进行文明教育,使大学生明确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与原则,了解网络政治参与的言谈、行为的道德底线,预知网络侵权的后果及法律责任,远离有悖道德的网络政治活动。

(三)联合督导制

大学生网络参政应遵章守纪,自觉维护政治秩序。然而事实上,一些大学生在网络参政中的秩序意识淡薄,极端行为时有发生。其实质是非制度化的必然结果,与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有关。

首先,大学生网络参政失序是制度缺失的必然结果。“在自由政治竞争和即时之选的经典理论框架中,行为是复杂混乱的。谁也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谁将在何时对何人做些什么。”[8]由于网络的自由开放,大学生的言论行为基本不受刚性的约束。“他们现在拥有了直接进入政治对话的手段,也可通过不同的多媒体形式,如可视图文、视频会议、一流的延时监控录像机、有线服务、电子邮件和网络等,形成见解。”[9]这就使得信息无政府主义得以滋生。在网络中,管理者重点维护的是网络的正常运行,只有一些论坛的版主、政治网站的管理者,对一些出位的吐槽者、拍砖者有时会采取“踢出”的简单做法,以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但这种处置措施本身并未经过警告、通知、申诉的程序,使受处分者既无心理接受的机会,也无心理接受的准备,不能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总之,“踢出”的简单做法对于网络参政失序缺乏治理成效。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度,必须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其次,联合督导制是保证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度的必然选择。联合督导制是针对大学生网络参政失范行为建立的监督和矫正机制,是在制度与技术因素的共同支持下对传统政治监管方式与网络政治特点进行有机结合的产物。其运行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开发网络监控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具有随机性、自主性的特点,这就带来了一定的监管难度。由于传统的监管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开发新的监测技术。同时,还要开发针对网络行为的监测技术,建立侵权行为或非法行为举报平台,对于讽刺挖苦、造谣中伤、谩骂诽谤等网络侵权行为早发现、早制止。

二是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尽早解决问题。由高校、社会、网络各方协作,组建高素质的网络督导团队,负责对大学生网络参政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按照分校区、分网站的方式下设分支机构,进行分区管理。同时,明确各方的职责分工,加强督导的整体性、协调性。在具体的督导工作中,要本着“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原则,按照学生所属的行政机构或教学机构安排专人进行教育。在维护大学生参政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榜样引导、权威示范等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参政中的不当言论、过激行为进行矫正。而且,督导机构还应为大学生设计体制内的参政渠道,引导大学生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参与政治,降低其体制外参政的可能性。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引导机制是一个有机体系,其情绪疏导、意见回应、行为规范的各个环节应前后呼应,互为辅助,才能使其引导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1]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约翰·P.奥尔森(Johan P. Olsen).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45.

[2]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约翰·P.奥尔森(Johan P. Olsen).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45.

[3]布赖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M].郭忠华,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40.

[4]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约翰·P.奥尔森(Johan P. Olsen).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48.

[5]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约翰·P.奥尔森(Johan P. Olsen).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48.

[6]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约翰·P.奥尔森(Johan P. Olsen).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0.

[7]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约翰·P.奥尔森(Johan P. Olsen).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48.

[8]詹姆斯·G.马奇(James G.March),约翰·P.奥尔森(Johan P. Olsen).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M].张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0.

[9]布赖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M].郭忠华,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5.

(盛婉玉为燕山大学教授;李飞虎为燕山大学助理研究员)

编校:赵 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有序引导研究(项目批准号12BKS082);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网络参政的失序及其矫正(项目批准号HB12MK019)]

猜你喜欢

参政政治大学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颜回之乐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