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喻今 德学双馨
2015-03-02江苏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225700沙澄慧
江苏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225700) 沙澄慧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积累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圣人孔子早在《论语》中提出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行忠信同时并举”等德育观点,既然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若将它们结合于班级管理中,借“古”人之良方开展“今”时班级德育工作,岂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搭平台,设理念
一个好的班集体,必须有团结合作的集体理念,这个理念将会指引我们的教育方向,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定位起到关键作用。于是,我将目光瞄准了古圣贤。孔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首先,我在“特色中队”命名活动中为班级确定了名称——“孔子中队”。并依据这一主题,做了相应的班级布置规划:孔子生平事迹、名言区、弟子轶事等。从直观上让学生了解国学,接受孔子。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李白中队”的源远诗歌、“景润中队”的趣味数学、“冰心中队”的温情文学,我班主打的是“借古喻今,德学双馨”,读孔子名句,品儒家精髓,学做人之道。我将《论语》确定为“班书”,让学生细细体味国学深厚的底蕴,瞻仰孔子仁德的光华,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真可谓是:“读其文,修其身!”
二、读名言,明道理
《论语》是汉语文章的典范,它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具有借鉴意义。我从《论语》上选择了一些既易懂又能辅助学生德行的名句让学生每日积累,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里既有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方,又有指引学生如何做人的名言锦句。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有如此精辟的见解,即使在现今,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我每周利用黑板上的“品名言”专栏为学生推荐佳句,然后让他们将其摘抄在自己的“采蜜集”中,熟读成诵。这样既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了宝贵的国学遗产,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些五千余年来经久不衰的文学瑰宝对学生可谓是灵魂的洗礼,学生带着虔诚和敬仰的心情诵读着名言,于无形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可谓是:德育、诵读两不误!
三、讲故事,辨是非
为了丰富德育工作形式,让学生从感观上“正言行,辨是非”,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班会课上举办了“小小故事汇”——古代君子大PK。课前让学生从书本、网络中积累素材,收集古代有关品德修养的小故事,划分为“诚信小故事”“尊师小故事”“好学小故事”“孝道小故事”四个主题版块,分四期举行系列活动。学生讲了很多中国经典的小故事,我们一起认识了《立木为信》中一言九鼎的商鞅、《一诺千金》中因诚得救的季布、《程门立雪》中尊重老师的杨时、《孔融让梨》中礼让兄长的小孔融、《曾子避席》中谦逊恭敬的曾子、《凿壁偷光》中刻苦学习的匡衡、《黄香温席》中孝感动天的小黄香……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评一评谁的德行最让人由衷敬佩,自己最想向谁学习。举办完四期“小小故事汇”后,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以古人为榜样,修正自己的道德标准。
四、记功德,树新风
“功德簿”本是记载古人在寺院捐香火数目的文册。如今,我将之运用在班级管理中,在班上放置一本笔记本,由学生按学号轮流记载班上的“功德”——好人好事,大到拾金不昧,小到借给别人一块橡皮。记载人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只要有闪光点,都记下来。这样既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德育文字材料,也锻炼了学生动笔遣词造句的能力。“功德簿”刚设立没两天,就有学生问:“老师,表现不好的小朋友要记吗?”我肯定地回答他:“既然是‘功德’,那就不应有不好的事,咱们只写好人好事。”环境树人,习惯养人。我坚信,只要道德模范在眼中,道德标准在心中,好人好事在纸上,久而久之,班风一定会越来越好,学风也会随之而浓厚。小小的“功德簿”是我对学生人格的信任,是对他们行为的督促,是对他们道德的鼓励。同时,我也期待“功德簿”是自己班级德育工作的一笔亮色。
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德育工作更是繁重难行。“借古喻今,德学双馨”是我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实践,虽然它并不成熟,但贵在创新,重在实施,借“古”人之良方开展“今”时班级德育工作,让道德的大伞护佑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之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