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恩图下的数集关系与语言迁移
2015-03-02吴慧
吴慧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韦恩图下的数集关系与语言迁移
吴慧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复杂的问题,而数学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早已被应用于语言的分析中,借助于数学集合中的韦恩图来对语言迁移进行分析,结合各种语言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动态的语言学习迁移的变化和影响,对二语迁移这个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和理论,指出迁移是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语言学习能力的表现,迁移本身是学习的必然过程。
迁移;韦恩图;集合;二语;母语
一、引言
语言迁移是一直是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等领域研究的焦点,其指目标语与其它任何已经习得(或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异同所产生的差异与影响,又称为语际影响。根据 Rod Ellis(1997),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Odlin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源于母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目标语间的异同,即将母语的语言特征无条件地运用于要建立的目标语语言系统中。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80年代之前,迁移作为一种影响因素,被用于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行为和过程。80年代之后,迁移作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现象开始受到关注,研究者关注迁移发生的具体过程和条件,将迁移研究从表层现象描述推向对迁移产生机制的深层解释。90年代之后, 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该研究的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王文宇1999,戴炜栋 王栋2002,唐承贤 2003,俞理明 2004,俞理明等2012)。这些成果都从不同的视角对语言迁移这个问题做出了一定深度的讨论,但是依然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者们去思考和探索。
二、数学与语言
语言学在人文学科中是最容易与数学建立联系的,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开始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其中俄国数学家布里亚科夫斯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都提到了数学与语言研究的相关性和在语言学习中能够发挥的首要作用。在科学和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方法被大规模运用到语言的研究中来,乔母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韩礼得的系统语法、兰姆的层次语法等都是非常严谨的,在数理的基础之上推理而来的。特别是语言学家布列斯南和和卡普南提出的词汇功能语法,处处都使用了数学论证的方法,是语言学和数学相互交融的产物。
三、集合理论与语言迁移
(一)动态学习过程中的迁移集合理论
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语言迁移这个问题可以尝试从新的视角来思考更能帮助研究者们理解语言学习的深层问题。在各项学科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学被广泛应用到各门学科的研究应用中,其中发展了数理语言学。研究者本人发现用集合理论来研究语言迁移能更好的理解迁移这个复杂的问题。其中韦恩图是用来说明各个集合之间关系的图,它能帮助我们在直观上理清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思考和推理。
语言既然是由一些彼此不连续的离散单元组成的,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离散单元看成集合的元素,采用集合论的方法来研究它。(数学与语言)
集合是指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集合B,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b,c,d,…
从集合理论来看,汉语可以看做是集合A,英语可以看作是集合B,当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由初级到高级,语言就逐步发生。如图所示:集合A={拼音,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成语,文化…},集合B={音标,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动名词,合成词,外来词,主谓宾句型,文化…}。
图1
如图1所示,初级的语言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时候,母语集合A与英语集合B发生重叠产生交集C。从图片上来看,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交集C里的元素还不算很多,其元素主要是英语和汉语所共有的相同的元素交集例如:转换生成语法,主谓宾简单句型等,另外就是语言学习者大脑中所吸收和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汉语相对应的辅助其英语学习的知识,可以简单列举出C={英语单词,汉语词义,英语语音,汉语拼音,文化…},从学习过程来看,此阶段的交集C在大小上远不能和集合A和集合B相比,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的影响在这个阶段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母语与英语拥有共同元素,但是共同元素相对于母语的庞大的其他元素相比是远不能比较的,母语的影响阻碍了英语元素的学习和吸收,在此阶段语言学习者所吸收的英语知识还不是很多,相对于原有的汉语知识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相提并论,因此此阶段的母语知识起到了支配性的作用,大部分的迁移属于负迁移。
图2
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进入中级语言学习过程,交集C里的元素逐渐增多,相对于初级阶段母语元素影响在逐渐减少,图2里原有的交集C里的元素已经变成图3里面中间的巩固部分。从这种过程分析来看,随着交集C的扩大母语的影响正逐渐减少,学习者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英语语言库,并尝试着利用自己英语语言库来吸收更多的英语知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这个阶段应该是母语的正负迁移都正在伴随着学习过程而发生。
图3
进入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交集C里的元素比以前更多了,整个体系也趋向成熟,母语A和英语B里的很多元素都逐步吸收进入交集C,成为交集C的一部分,从这个动态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部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减少了,而日益完整的交集C里面的元素则更加容易促进集合B的推进,高级的语言学习者受到更多的是母语正迁移的影响。这一点从很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得到验证。(文献资料)
(二)生成语法下的语言迁移与集合理论
1.语言接口与语言迁移
普遍语法(UG)之说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人们的大脑中都存在着一套潜在的语法规则来帮助学习语言。对于双语学习者来说,他们是利用普遍语法来理解掌握第二语言的语法,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义和语音系统,因此语言的学习中出现了障碍和问题。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中一个常见的问题,生成语法的研究者们从语言接口问题来看待语言学习的问题。
从语言接口来观察,语言迁移首先从接口的互相影响和迁移开始,从图形4(宁春岩2011)上来看,迁移是分别从语音,思维系统开始的。这两种迁移应该是同时出现的。但是从表面来看,由于语音是最先外露出来的,因此语音的迁移是首先表现出来的。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语音的迁移是首先发生的。
图4
2.普遍语法与语言迁移
在生成语法理论下,每个人都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套潜在语法规则来帮助人们学习语言。这个理论被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么可以快速的学习各种语言。这个潜在的语法规则帮助人们理解不同的语言,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有独特的语法系统,语义和语音系统,因此迁移就发生了。正是由于UG的存在,所以才有迁移的发生,迁移的发生促进了语言学习的产生,语言学习的产生又进一步导致迁移的发生。换句话来说,交集的产生是因为有UG作为基础,交集C的产生导致了迁移的发生,而迁移的发生也是UG存在的证明,如果UG不存在,也就没有迁移的发生,也不会有交集C的产生。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C={正迁移,负迁移,语言元素,……}
(三)标记性理论下的语言迁移与集合理论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由布拉格语言学派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Trubetzkoy和Jakobson首次提出,又由Anderson,Lyons以及Chomsky等人继承发展,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Eckman,Zobl,Kellerman,Ellis(1994) 等人从标记理论的角度研究语言迁移现象, Eckman提出了“标记差异假说(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他认为可通过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有别于语言差异)的比较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困难区域。Zobl(1984)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避免母语有标记形式的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规则模糊(即有标记)时易求助于母语,从而导致迁移,但是这种模糊性源自第二语言规则在类型上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或者是不一致性。
Given提出了区分标记性的三个标准:结构复杂性——有标记项比无标记项的结构更复杂;认知复杂性——有标记项对思维努力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的要求更高;频率分布——有标记项出现的频率比无标记项更低。
对于语言的标记性在迁移中的影响,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他们认为这是个复杂的过程。笔者本人认为如果用韦恩图来看这个动态的问题,可以了解得更透彻和清晰。
首先,从标记性理论来看,语言是由有标记性语言和无标记性语言所构成的,标记性高的语言在集合中占到一小部分,大部分语言元素是无标记性的,而从语言的整体来看,无论是目标语还是母语都有标记性语言存在,由于标记性语言占到语言的一小部分,所以属于子集。
如图5,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会借助于母语集合A来帮助其学习语言,按照学习由易到难的规律,与母语相似的元素会首先吸收进来,而与母语不一样的难度大的目标语标记性语言D会阻碍语言的学习,而目标语的标记性高的语言E也会阻碍学习,也就是说无标记性的语言迁移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容易发生,我们可以推断,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集合A和集合B初次相交,无论目标语有没有标记性,都会有语言迁移发生,这一点与Ellis的观点不一致,Ellis总结为当母语是无标记而目标语是有标记时,就会发生迁移现象。而从韦恩图来看,这个观点是不够完善的,因为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目标语的标记性的高低,并不能够决定迁移是否发生。只能影响迁移发生的数量多少。
图5
语言学习的中级阶段,由动态图可以看出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母语标记性语言开始有迁移发生,虽然标记性语言属于语言中的难点,但是依然会有影响和迁移发生,但是这种发生相对无标记性语言所发生的迁移来说,只是占到一小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要思考:母语标记性语言的迁移发生是否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了大的提高?笔者认为,母语标记性语言迁移的发生是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的一个象征,是语言能力朝着更高水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正是由于学习者可以将母语中难点的吸收掌握,无论这个迁移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都说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随着克服母语中标记性高的语言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图6
随着语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在学习的高级阶段,从图6上来看,无论母语和目标语是否有标记性,都不影响迁移的发生,目标语的标记性不是学习者学习的阻碍,学习者能够很好地处理母语的标记性和目标语的标记性问题,这个阶段的迁移大部分属于促进语言学习的正迁移。
四、结论
从这些韦恩图来看,迁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伴随着学习过程的一种语言学习能力。无论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都是学习者内在场是着建立自己语言库的一个必然过程。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并不是所有的迁移都是负迁移,随着学习的加深,学习者逐渐掌握了语言的规律能更加有效的使用证迁移来促进学习,二语迁移是个心理和认知的复杂的过程。
该研究同时展示了迁移的动态过程中的一些方面,对于迁移中正负迁移是如何转换的,特别是微观层面上迁移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
五、教学意义
对于大学英语课堂,该研究也提出了对课堂用语的思考,到底是纯英语的课堂好呢?还是有汉语的课堂好?英语和汉语的比重到底要如何分配才算合理呢?怎么样的分配才是合理的英语课堂呢?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汉语进行教学,作为老师本人,要对汉语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扎实的汉语功底,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思维和认知上的差异有所理解和比较,才能进行有目的研究和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正确地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能对所有的错误都持有否定的观点,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然的进程。这时就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来促进语言学习是当代老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1]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Pedagogy[M].Av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2.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Odlin,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1989.
[4]Zobl, H. Markedness and the Projection Problem [J]. Language Learning,1983,(33):293-313.
[5]戴炜栋,王栋. 语言迁移研究: 问题与思考[J]. 外国语,2002, (06).
[6]郭红霞. 二语词汇习得中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J].外语学刊,2011,(02).
[7]冯志伟.数学与语言[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8]姜孟.概念迁移: 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 宁夏大学学报,2010,(03).
[9]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5) .
[10]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 回顾、反思和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12]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教学, 1999,(1).
[13]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14]宁春岩,什么是生成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77.
H319
A
1672-4658(2015)04-0124-04
2015-08-18
湖北省教育厅2012人文社科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双语者心理词汇研究下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迁移.项目编号:2012Q044
吴 慧(1978-),女,湖北孝感人,硕士学位,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