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需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15-03-02周德水
钱 浩,周德水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需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钱 浩,周德水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状况是衡量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对安徽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供需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新农合门诊和住院补偿比例偏低、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下、地方医疗救助能力不足,是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要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增加财政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医疗救助能力,从而促进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新农合;医疗救助;供需问题
安徽省自2010年以来,逐步进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公益性医疗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整体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是衡量农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基本医疗改革面临重大考验。[1]长期以来,受限于二元经济结构差异,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低下,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2]因此,本研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需现状,得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为提升我国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建言献策。
一、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需现状
(一)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现状
1.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医疗服务供给主体
农村居民患病后,一般会选择距离最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在村卫生室不能满足患者医疗需求时,乡镇卫生院就扮演了重要角色。截止到2013年底,安徽省共有乡镇卫生院1387个,诊疗人次0.43亿人,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数49781张,卫生技术人员41770人。安徽省现有村卫生室1.53万个,乡村医生4.84万人,村卫生员3275人。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可以较好的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只能满足农村居民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并且缺乏基础医疗设施和卫生工作人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主要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其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的政策制度对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完善起关键作用。[3]2014年,安徽省对新农合参合人员的财政补助标准增至320元/人,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90元/年。参合农民门诊补偿比达44%,住院补偿比达60.12%,在省级医疗机构中推行按病种付费的常见疾病达51种, 66个县试对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试点运行。随着筹资标准提高,安徽省进一步提高了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水平。新农合大病补偿实行分段补偿比例,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在政府政策的支撑下,新农合的覆盖范围和参合人数不断扩大,农民大病医疗报销也有了政策保障。
表1 新农合大病保险合规可补偿费用分段补偿比例(%)
3.医疗救助供给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和新农合制度共同构成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提高农村困难居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4]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包括资助贫困农户参加新农合和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资助贫困农户参加新农合主要指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参加新农合给予资金补助,提高新农合的参合率;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主要指对因病致贫的农村困难居民提供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受地方财政压力的束缚,民政部门资金筹集困难重重,从而农村医疗救助的范围和能力非常有限。2013年,安徽省直接医疗救助人数87万人次,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98.50万人,直接医疗救助支出80668.60万元,资助参加新农合医疗支出12223.60万元。人均医疗救助金额927.23元,人均资助参合金额61.58元。同全国其他省市横向比较发现,安徽省人均医疗救助金额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农民地区的医疗救助水平有待进一步体高。
(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现状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主体是农民,其健康运行的重要前提是广大农村积极参加新农合。随着农民医疗需求的增长,医疗费用支出逐渐增加,就需要医疗保险来化解因健康恶化而带来的财务风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了农民的首要选择。截止2013年底,安徽省参合人口达5149.60万人,参合率达100.60%。新农合基金达2326102.60万元,农民缴纳额达到309303.10万元,基金总额1775727.80万元,同比基金支出增长19.54%。可以看出新农合的基金整体情况是收支相抵,略有结余。新农合住院补偿水平不断提升,住院补助比例达59.8%,参合农民的住院需求有了进一步保障。安徽省新农合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参合农民的医疗需求有了基本的保障。
2.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状况
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折射出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水平。2014年上半年,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接诊2729.80万人次,出院人数101.70万人。从安徽省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情况来看,乡镇卫生院的实有病床数在增加,截止2013年底,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实有病床数为49781张,病床工作日227.80天,病床使用率达62.42%。可以看出,随着病床使用率的提高和乡镇卫生院病床数的增加,农民的医疗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安徽省农村常住人口数3141.54万人,农村人口数众多,农村居民患病后大多会选择乡镇卫生院就诊,这就要求乡镇医疗机构提供更多医疗设施以满足参合农民的医疗需求。从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实有病床数来看,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表2 安徽省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情况
3.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状况
财政支持是提升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政府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越多,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提升水平也就越快。地方财政卫生支出是反映财政对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投入情况,是地方政府对医疗卫生重视程度的体现。2013年,安徽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361.80亿元,占当年省财政支出8.32%。从2010年以来,随着安徽省经济实力的增强,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的比重呈增加趋势,表明安徽省对医疗卫生事业和居民健康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安徽省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整体偏低,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3 2010-2013年安徽省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及其占比
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需面临的问题
(一)新农合门诊和住院补偿比例偏低
新农合是以互助共济的方式给患病农民提供医疗补助,新农合的补偿比例直接关系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安徽省新农合的整体补偿程度偏低,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门诊报销方面,庐江县参合农民实施门诊统筹总额预算。农民门诊就诊费用补偿比50%,单次门诊补偿封顶线40元,人均门诊补偿每年不超过40元。农村五保户门诊补偿达100%,但五保户每人每年最多补偿200元。在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设计中,参合农民在乡镇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达85%,县级医疗机构报销70%,而在市级医疗机构报销60%,乡镇、县和市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逐次降低。我国的优质的医疗资源都汇集在城市,农民患重大疾病后,县、乡级医疗机构很难满足参合农民大病医疗需求,参合农民需要去城市医疗机构看病,而市级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相对较高,较低的报销比例无法解决患病农民的资金需求。农民依旧面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偏低
农民患病后一般都会选择医疗费用较低,距家较近的医疗机构就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他们的首要选择。但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无论在基础医疗设施还是在医疗人才方面,都与城市医疗机构存在巨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农民患大病后,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满足患病农民的医疗需求,一般会选择到城市更高一级的大医院就诊,城市大医院的就诊费用相对较高,加重了患病农民的财务负担。安徽省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整体偏低,2013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2.52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2.63人,每千人职业助理医师1.10人、每千人注册护士0.91人。很明显,现有的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众多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三)地方医疗救助能力不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民,新农合却难以满足其医疗需求。而农村医疗救助则对贫困农民的健康需求起到了保障作用。现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其覆盖范围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农村五保户,用以资助这部分群体参加新农合,以及对没有能力就医治疗的贫困农民实行救助。但有些农村居民不在医疗救助范围内,却因患重大疾病而致贫,这部分人群也需要医疗救助以改善自身健康状况。安徽省农村医疗救助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撑,大部分地区财政入不敷出,很难实现对需要医疗救助人群的全覆盖。此外,目前医疗救助的水平仅局限于基本的医疗需求,对大病医疗救助的水平还远远不足,农村居民的大病医疗救助依旧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
三、解决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需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
首先,要放宽新农合门诊封顶线。现阶段,新农合门诊补偿水平较低,封顶线设置不合理,很难满足参合农民的门诊医疗需求。要提高新农合门诊补偿的封顶线水平,根据地区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制定门诊补偿封顶线,提高参合农民的门诊补偿待遇。其次,建立完善的医疗费用补偿机制。提高新农合的社会统筹层次,省级主管部门要合理配置新农合基金,制定合理的新农合住院和门诊补偿比例,适度提高财政支持力度,维护新农合健康运行。再者,提高对参合农民教育力度。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不仅要提高资金补偿水平,还应提高参合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对参合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参合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其道德素养,让更多的农民合理享受住院和门诊补偿待遇,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
(二)提高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财政投入
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维护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基础。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保的财政补助由320元提高到38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同时将人均基本卫生服务经费的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安徽省目前基本实现了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覆盖,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一方面,要改善农村基础医疗设施条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政府财政支出要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改善农村基础医疗设施。同时,要吸引优秀的医务人员去农村工作,建立城乡医务人员流动机制,为留守农村的医务人员提供更高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乡村医生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人力资本存量,更好的服务农村居民。
(三)提高农村医疗救助能力
首先,引入社会慈善力量,扩大农村医疗救助的供给主体。目前农村地区的医疗救助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地方财力有限,难以有效发挥农村医疗救助的作用。要引入社会慈善机构参与到农村医疗救助中来,发挥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村医疗救助,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救助的水平和能力。其次,增扩医疗救助覆盖面。要将慢性病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以及门诊救助纳入救助范围,同时要拓宽覆盖人群,将因病致贫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救助范围。最后,要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基金制度。要进一步拓宽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筹资渠道,建立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双向合作机制,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的监督管理,真正发挥农村医疗救助的作用,提高农村贫困群体医疗保障水平。
[1]韩俊江,王胜子. 试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2):72-76.
[2]张卫静. 我国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4(7):182-187.
[3]王胜子,韩俊江,白明艳. 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及对策[J]. 税务与经济,2014(3):70-73.
[4]王建聪.辽宁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问题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1):71-75.
C913
A
1672-4658(2015)04-0028-04
2015-07-17
钱 浩(1989-),男,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