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血粉酶法制备氯化血红素工艺研究

2015-03-02李得信师希雄文鹏程张炎汪月张忠明张卫兵

中国食品工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血红素酶法氯化

文 / 李得信,师希雄,文鹏程,张炎,汪月,张忠明,张卫兵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牦牛血粉酶法制备氯化血红素工艺研究

文 / 李得信,师希雄,文鹏程,张炎,汪月,张忠明,张卫兵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为研究牦牛血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试验以牦牛血粉为原料,采用酶法制备氯化血红素。研究了酶解温度、pH、时间、酶添加量等因素对氯化血红素制备的影响。试验表明,酶法制备氯化血红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5℃、酶解pH8.0、酶解时间5h、酶添加量为0.6%。此条件下氯化血红素的得率达到15.203mg/g。

牦牛血粉;氯化血红素;酶法

氯化血红素是吸收率最高的生物态铁剂,已经成为比较理想的抗贫血药,并且其药理已被临床证实。同时,氯化血红素在医药行业中已被广泛应用于血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制备[1-3]。从动物血液中制备得到的血红素产品一般为氯化高铁血红素(即氯化血红素Hemin)[4-5]。我国牦牛数量多,牦牛血资源丰富。牦牛血中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从中提取制备氯化血红素,原料独特丰富,成本较低,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8]。当前,氯化血红素的制备方法很多为有机溶剂提取,而这些方法多数存在毒性大、成本高、工艺烦琐复杂、安全性低等缺点。用酶法制备氯化血红素,利用酶对蛋白的水解能力,从而将氯化血红素从中释放出来,具有生产成本低和生产方法简单、环保的特点[9]。

本试验以牦牛血粉为原料,对氯化血红素的粗提取工艺进行初步探索与研究,旨在探索出一种以牦牛血粉为原料提取制备氯化血红素的技术方法,从而为氯化血红素的低成本企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试剂

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牦牛血粉:兰州天和生物催化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氯化血红素标准品:Sigma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盐酸:分析纯,白银良友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碱性蛋白酶: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试验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PHS-3C型数显酸度计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AL204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MR 3001磁力搅拌器 Heidolph;HWS26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试验方法

2.1氯化血红素制备工艺流程

牦牛血粉 → 加酶 →调节pH→ 水解5小时 →煮沸灭酶→调pH至3.5 → 离心→氯化血红素

2.2不同酶解温度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加入2.0g血粉/100mL水,0.4%加酶量(即0.4%酶底比),分别选取温度为45、50、55、60、65℃,调节溶液pH7.5,5h水解,95℃煮沸灭酶15min后,调溶液pH到3.5,在4000r/min条件下离心15min,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得率。

2.3.不同酶解pH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加入2.0g血粉/100mL水,0.4%加酶量,酶解温度55℃,分别选取pH6.5、7、7.5、8、8.5调节溶液,5h水解,95℃煮沸灭酶15min,调溶液pH到3.5,在4000r/min条件下离心15min,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得率。

2.4不同酶解时间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加入2.0g血粉/100mL水,0.4%加酶量,酶解温度55℃,调节溶液pH7.5,分别选取2h、3h、4h、5h、6h进行酶水解反应,95℃煮沸灭酶15min,调溶液pH到3.5,在4000r/min条件下离心15min,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得率。

2.5 不同酶添加量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加入2.0g血粉/100mL水,分别选取0.2%、0.4%、0.6%、0.8%、1%的酶添加量,酶解温度55℃,调节溶液pH7.5,5h进行酶水解,95℃煮沸灭酶15min,调溶液pH到3.5,在4000r/min条件下离心15min,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得率。

2.6正交试验设计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和酶液添加量4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采用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以进一步优化以牦牛血粉为原料酶法制备氯化血红素的工艺参数。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见表1。

表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2.6样品中氯化血红素的测定

取经过105℃干燥至恒重的氯化血红素样品,研成粉末;精密称取适量样品,置于100mL烧杯中,加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将溶液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至刻度,摇匀,过滤。取滤液1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以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为空白,在390±1nm处测定样品的吸光度。根据血红素标准曲线计算得到样品中氯化血红素的质量,计算样品中血红素的纯度和得率[10-13]。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酶解温度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酶解温度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酶解温度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由图1可以得出,温度对酶水解的影响很大,氯化血红素的得率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温度为45℃-50℃范围内,氯化血红素得率增幅较大,当温度升高到60℃时达到最高。当处理温度达到55℃时,氯化血红素的得率达到14.937mg/g。当处理温度到60℃时,氯化血红素得率升高不显著,为15.101mg/g,温度为65℃时,得率下降。由于生产中要节约成本,应该选择的酶解温度为55℃。

3.2不同酶解pH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不同酶解pH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酶解pH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由图2可以得出,当酶解pH在7-8的范围内,酶解效果较好,氯化血红素得率都在13mg/g以上,其中当pH为7.5时,氯化血红素的得率最高,达到15.037mg/g。当酶解pH高于8时,由于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氯化血红素未能完全释放出来,得率明显下降。因此取酶解pH为7-8较为适宜。

图3 酶解时间及酶的添加量对氯化血红得率的影响。

3.3不同酶水解时间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由图3可以得到,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更多的血红蛋白被分解为多肽和血红素,使产物的纯度升高,氯化血红素的得率也逐渐增加,当到5h时,得率达到14.978mg/g,超过5h后,得率增加缓慢,只有0.1左右的增加幅度,由于生产中要尽量缩短生产周期,所以选用的酶解时间为5h。随着时间的延长,碱性蛋白酶会将更多的血红蛋白分解成多肽溶解到溶液中,从而血红蛋白的含量会减少,总质量降低,纯度降低。

3.4不同酶添加量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

酶添加量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

图4 酶的添加量对氯化血红得率的影响。

由图4可以得出,随着酶添加量的增加,氯化血红素得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当酶添加量为0.6%时,氯化血红素的率达到最高14.773mg/g,超过0.6%时,酶量使底物逐渐饱和,抑制了反应,降低了氯化血红素的得率。

3.5正交试验

正交试验结果和方差分析分别见表2和表3。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表2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

由表2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酶添加量。得到提取制备氯化血红素的最优参数组合为A1B2C2D2,即酶解温度55℃,酶解pH8.0,酶解时间5h,酶添加量为0.6%。由表3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酶解温度和酶解pH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非常显著(P<0.01),酶解时间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较显著(P=0.013),而酶的添加量对氯化血红素得率的影响不显著。

4、结论

结果表明,以牦牛血粉为原料酶法制备氯化血红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5℃、酶解pH8.0、酶解时间5h、酶添加量为0.6%。在最优组合的时,氯化血红素的得率达到15.203mg/g。

[1]于长青,张丽娜,李夫庆.肉牛血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有机农业与食品科学,2005,21(11):74-77.

[2]Hawwm O. Sadi Y.A.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Heme and Non-heme Irons in Food[J].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part a, 2008,39(2): 114-120.

[3]靳义超,吴海 ,胡凯等.藏羊血液中血红素的制备[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1,41(5):1-3.

[4]郑文杰,李天舒,李红卫等.金属卟啉在医学和催化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2001,16(3):20-21.

[5]Frederic L.Anne B. Solubility of heme in heme-iron enriched bovine hemoglobin hydrolysat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98, (46): 5017-5025.

[6]刁治民, 杜军华, 马寿福.动物血液的开发利用[J]. 青海科技,2000,7(3):7-10.

[7]尹兆明,段黎萍,杨勇.从动物血液中提取血红素的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01102839.4,2001-8-1.

[8]何如喜.牦牛血液资源利用技术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24(12):11-13.

[9]于美娟,马美湖,万佳蓉.复合酶水解猪血液工艺条件的研究[J].肉类工业,2005,5:14-17.

[10]李兴春.氯化血红素的性质和检测方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3,4:58.

[11]钟耀广.猪血球中卟啉铁的提取方法及血红素修饰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6:20-23.

[12]钟耀广.利用冰醋酸提取血红素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4):90-95.

[13]王君,陈红亮, 张向东,等.氯化血红素提取新工艺[J].当代化工,2010,30(3):125-127.

兰州市科技局项目(2014-1-144) ;甘肃农业大学SRTP项目(20141030)

猜你喜欢

血红素酶法氯化
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工艺与技术经济
CCl4和HCl气体氯化铀氧化物
鸡血血红蛋白酶法提取血红素工艺优化
低镍锍氯化浸出试验研究
氯化提金试验研究
酶法改性提取黑豆皮可溶性膳食纤维及性质的研究
氯化血红素与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复合胶团的催化氧化性能
响应面法优化凤尾草中木犀草素的酶法提取工艺
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对氟尿嘧啶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超声波结合CMC-Na对马血中血红素提取工艺效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