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比较分析

2015-03-01洪建国

城市观察 2015年6期

◎ 刘 亮 洪建国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比较分析

◎刘亮洪建国

摘 要: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与偏离份额模型,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进行分析,发现各组成主体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但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先下降后上升。武汉城市圈第一、二产业具竞争力优势,第三产业具有结构优势;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二产业具有结构与竞争力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第二产业具有结构优势,第三产业具有竞争力优势。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 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 偏离份额法

一、引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等三个省会城市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城市群各组成主体同属中部地区,且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比邻,产业结构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差异之处。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城市群,对其各组成主体之间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优化各组成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群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可为其他城市群之间的相互合作提供经验。

现阶段关于城市群内部区域(省域或城市)之间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程尔聪、李光龙(2011)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对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者之间产业结构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其他关于

产业结构的研究多以省、市等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区域,并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鲍华俊(2005)对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长三角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水平有关。韩颖、倪树茜(2011)等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产业优化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二是对产业结构与某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熊洪福(2014)利用西北五省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发展不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三是对省际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张培(2009)采用1997至2007年西北五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五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并对其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孙东琪、朱传耿、周婷等(2010)对江苏、山东两省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两省产业结构发展较为平衡,相似程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省的产业结构变化程度较高,江苏的产业结构变化程度超过山东。四是对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何雄、陈攀(2008)使用区位熵和资金利率偏离率对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金融业发展迟缓是制约武汉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核心原因。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一是研究主体的视角创新。本文首次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组成主体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其组成主体包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国家级两性社会实验区,也包含环鄱阳湖城市群这一省内城市群,为我国首个跨区域城市群。二是采用偏离份额法对研究区域产业状况开展动态研究。现阶段城市群区域内部之间产业研究多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同构现象的指标,虽然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产业结构同构状况,但该指标为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产业结构状况,而本文除采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对各城市带进行静态分析外,还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动态研究。

二、产业比较分析方法与组成主体数据来源

(一)分析方法

本文从静态与动态两各方面对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静态分析采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对各组成主体产业结构相似情况进行比较,动态分析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对城市群组成主体的产业结构优劣状况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Sij)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它以某一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为标准,通过计算相似系数,将两地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被比较区域的产业结构,计算公式为:

其中Sij代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n代表产业部门,Xin、Xjn分别代表产业部门n在区域i和区域j中所占比重。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的值0 ≦ Sij≦1,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越靠近1也就意味着

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越小也就意味着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低。

2.偏离份额模型(SSM)。该模型是由美国学者Daniel与Creamer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相继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并引入中国。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目前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方面有着广泛的作用。它是将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参照区域作比较,以揭示被考察区域经济波动的原因,分析产业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确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偏离份额模型,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表达式为 Gij=Nij+ Pij+Dij。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经济总规模为 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 bij,0,bij,t(j=1,2,…,n)表示区域 i 第 j 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 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

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这样,在[0 , t ]时段内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 N`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三个分量,依次表达为:

Nij为地区增长份额,是指区域i的j产业部门规模如按照全国或上一大区的结构比例分配,并按全国或上一大区的整体产值增长速度增长所应当发生的变化量。Nij越大说明区域i内任一产业按照所在区或全国部门的结构比例和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越大。

Pij为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是指区域i的j部门比重与全国或上一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的j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或上一区域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是排除了区域产业增长速度与全国或上一大区的平均速度差异,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此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指区域i的j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或上一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j部门的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说明区域i的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需要说明的是,竞争力偏移分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因素,它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产业构成以外的一些因素,主要

有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结构等。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2009-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武汉城市圈数据来源于2010-2014各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武汉城市圈部分。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数据来源于2010-2014《城市统计年鉴》。其中城市带国内生产总值为组成城市加总量,各产业占比使用组成城市平均值代替。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湖北、湖南、江西加总量,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江西省统计年鉴》。

三、各组成主体产业静态与动态分析

(一)各组成主体产业静态分析

如表1与图1所示,2009-2013年各组成主体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均在0.97以上,说明各组成主体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最高值为2013年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相似系数高达0.9995,最低值0.9709,为2011年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圈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

从横向上来看,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最高,且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断增高的趋势。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相似程度位居第二位,相似系数均在0.9980以上,产业同构程度较高,但小于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相似程度位于第三位,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该城市带结构比较中,产业相似系数均值次于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武汉—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相似系数均值。

从纵向上看,2009-2013年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初期的0.9954上涨到末期的0.9995,产业相似程度极高。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由初期的0.9910、0.9770变化为末期的0.9933、0.9898;2010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下降,但自2010年后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不断升高,主要原因是由于2010年环鄱阳湖、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2009年发生明显下降,而武汉城市圈2010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进而使得武汉城市圈三大产业占比较2009年发生改变,产业结构较之前有所优化,因此使得2010年武汉城市圈与其余两城市主体产业趋同程度降低。

(二)各组成主体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1.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偏离份额分析。将环鄱阳湖城市群各组成城市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偏离份额表(表2)。总偏离量PDij由结构偏离量和竞争力偏离量两个部分构成。该区第一、二产业增长水平低于长江中游省份(湖北、湖南、江西)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高于平均水平。分产业来看,环鄱阳湖城市群第一产业总偏离量为负值,结构偏离量与竞争力偏离量都为负值说明该区第一产业结构劣于长江中游省份的平均水平,同时竞争力也较弱,第一产业不是该区域发展的主要产业。第二产业的偏离总量为正值,总偏离为正值主要是由于结构偏离的正面

效应大于竞争力偏离引起的负面效应所引起的,由此也能看出,该区第二产业结构优于长江中游省份,但竞争力不强,同时也能发现第二产业对经济贡献最大。第三产业的总偏离量为负值,主要是由较大的结构偏离负效应导致的,该区域第三产业结构偏离量为负值,说明其结构劣与长江中游省份,但竞争力分量为正说明该区域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

表1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表

图1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结构发展态势

2.武汉城市圈偏离份额分析。利用武汉城市圈相关产业结构数据得到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偏离份额表(表3)。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各产业发展较为平稳,第一、二产业增速高于长江中游省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速低于平均水平。该区内第一产业总偏离量为正值,其中结构偏离量为负值,竞争力偏离量均为正值,说明武汉城市圈第一产业不具结构优势,但竞争力优于长江中游城市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总偏离量为正值,结构偏离量为负值,竞争力偏离量为正值,可以得出武汉城市圈第二产业结构不具优势,但竞争力均优于长江中游省份均值,且竞争偏离所产生的正面效应能够完全抵消结构偏离所产生的负效应。第三产业总偏离量为正值,该产业结构偏离量为正,竞争力偏离量为负,但结构偏离产业的正面效应,抵消了竞争力偏离所带来的负效应,说明该区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势较为明显,但竞争力处于劣势。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各产业发展较为均衡,且产业竞争力优势明显,可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3.环长株潭城市群偏离份额分析。如表4所示,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一、三产业增速小于长江中游省份平均水平,第二产

业增速高于平均水平。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总偏离量为负值,且结构偏离量与竞争力偏离量均为负值,说明该区第一产业结构与竞争力都不具有优势。第二产业总偏离量为正,结构偏离量与竞争力偏离量均为正,说明该区第二产业竞争力与结构都优于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总偏离量为负值,且竞争力偏离量与结构偏离量均为负值,说明该区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劣势明显,且不具有竞争力。

表2 环鄱阳湖城市群Shift-Share分析表 单位:亿元

表3 武汉城市圈Shift-Share分析表 单位:亿元

表4 环长株潭城市群Shift-Share分析表 单位:亿元

(三)组成主体带际产业结构比较

如表5所示,总的来说,各个城市带均具有自己的产业优势,但优势差异明显。环鄱阳湖城市圈在第二产业上具有结构优势,在第三产业上具有竞争优势,为城市群中唯一第三产业超出平均水平的组成主体,因此该城市带应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并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作为城市群产业主要发展的方向。武汉城市圈产业优势明显,第一、二、三产业较其他主体而言均具有优势。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大城市,以武汉为中心城市的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与农业基础,因此武汉城市圈应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主体,保持各产业均衡发展的态势,为城市群发展提供工业产品与农产品。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二产业具有结构优势与竞争优势,且总增长量高于其余俩组成主体,但其第二产业结构与武汉城市圈不同,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二产业产值中高新企业占比较大,自2010-2013年三年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连续三年全国增速第一,区内拥有如中国南车、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一大批高科技装备制造企业,且该区内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因此该区应继续保持产业优势,不断提高其竞争能力。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自2009年初,各组成主体城市带产业结构均呈现“二三一”的产业布局,即第二产业占比最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不断压缩,也与最优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仅差一个阶段,同时可以看到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表5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优势表

2.除2010年环鄱阳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武汉城市圈产业相似程度呈现短暂下降之后,三城市群组成主体三大产业相似程度不断增加,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劣势进一步凸显。

3.三大组成主体各年区域增长份额(区域区位偏离量)均为正值,由此说明,各组成主体区域优势日益明显,各组成主体均位于中部地区,也进一步说明了中部崛起战略使得中部地区区位优势较之前有明显增强。

4.各城市带产业优势各异,环鄱阳湖城市群第二产业具有结构优势,第三产业具有竞争力优势;武汉城市圈第一、二产业具竞争力优势,第三产业具有结构优势;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二产业具有结构与竞争力优势。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环鄱阳湖、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两翼的产业布局,使得整个城市群产业能够相互补充,发挥各自产业优势。

(二)讨论

由于产业细分数据较难获取,使用第一、二、三产业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进行分析时,产业细分数据不足,使得各组成主各产业发展规律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在下一步研究中,应收集各组成主体产业细分数据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比较各组成主体细分产业。

参考文献

[1]王怡,谢家泉.基于产业结构相似度和VAR模型的深圳市产业结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1): 133-135

[2]程耳聪,李光龙.产业特征的比较研究-基于皖江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J].江淮论坛,2011(5):30-36

[3]姚芳,周密,孙林岩等.偏离-份额法的修正及中国工业竞争力分析[J].软科学,2005,(6).

[4]史春云,张捷,高薇.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5]孙东琪,朱传耿,周婷.苏、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0(11):1847-1835

[6]张培.西北五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9(11):18-21

[7]熊洪福.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西北五省的面板数据[J].商业经济, 2014(03):19-26

[8]王建.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京津冀都市圈工业结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20):131-135

[9]刁培莲,邓智团.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模型的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8):106-109

(责任编辑:李钧)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Mainstay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Liu Liang, Hong Jianguo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mainstay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oth in statics and dynamics and util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and the shift-share model,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onvergence of each individual component of industrial industry reflects a higher degree, whi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ot in complete accord, ring of Chang-Zhu-Tan—ring of Poyang Lake urban agglomeration’s level of similarity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presents an ascending trend.The level of similarit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Circle—ring of Poyang Lake, Wuhan Urban Circle—ring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cends first and then descends.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ustries of Wuhan Urban Circle have the superiority in competitiveness, the tertiary industry has the superiority in structure; the secondary industry of ring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superiorities both in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secondary industry of ring of Poyang Lake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the superiority in structure,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has the superiority in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dustrial 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Shift-share method

作者简介:洪建国,博士,华中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刘亮,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青年教师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CNU15A05026)。

【中图分类号】F061.5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5.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