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蒙学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嬗变轨迹*

2015-03-01李汉潮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蒙学教科书价值

李汉潮

一、清朝蒙学教科书概述

所谓蒙学,是指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它一般只收8~15岁的儿童,大多属于私学性质。蒙学教育自三代而始,经过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各朝的逐步发展,至清朝时已经比较完善、成熟。蒙学教科书又称为蒙书、小儿书等等,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凭借。“蒙以养正,圣功也”(《易经·蒙卦》)点明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是教科书、教科书编写主体与作为学习主体的蒙童之间的一种需求与满足需求关系的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决定特定历史时期的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反过来,特定历史时期的教科书价值取向必须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由于清朝前后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不尽相同,因而其前后时期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也就有所区别。本文以清朝历史演变为线索,将其划分为两个时期,即清朝前期、后期教科书价值取向。对于蒙学教科书,历史学家周谷城在《传统蒙学丛书》序言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蒙学书,同样属于封建文化的范畴,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自不能免;但无论如何,它们绝不比庙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局限和落后。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该被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1]笔者在文中着重分析清朝前期、后期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期望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小学语文的价值取向提供新的视野。

二、清朝前期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清朝前期是我国古代蒙学的成熟期。蒙学教科书洋洋大观,堪称完备。根据河北大学吴洪城教授的研究,清朝前期蒙学教科书主要有《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等。[2]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伦理本位”、“人格本位”以及“知识本位”。

(一)“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是讲究伦理道德的国度。礼仪伦理道德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蒙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其反映在蒙学教材的编选上,体现为以礼仪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诚如朱熹在他编写的《童蒙须知》中指出的“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3]。

1. 对蒙童进行“忠”的教育

“孝”是封建家族中人伦关系的规范,“忠”将这种规范延伸到了社会。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是“孝”的延伸。孔子云:“孝慈,则忠。”《袁氏世范》也要求子孙做到“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4]。“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故而自古有“忠臣出孝门”。清代赵润生的《庭训录》中有“吾辈读书,当以忠孝为本。然求忠臣者,必于孝门之子,是孝又为忠之本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很难想象,他会做到爱人爱国。“忠”的观念常常为统治者所利用,体现在蒙学教科书上。如清李毓秀的《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 对蒙童进行“孝”的教育

孝是人伦之首,是家族伦理的起点,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以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所言之“孝”从事亲开始,“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5],“非孝者无亲,大乱之道也”。[6]因为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中,奉养父母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而家庭的稳定又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儿童从小懂得这些道理,长大后身体力行,将“孝亲”这种美德推广开去,延及社会,便是孟子所赞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道德境界。“孝”是奉养父母,尊敬父母。从广义上讲孝就是奉献社会。这一思想在清代的蒙学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孝经》规定天子之孝在于“事亲”及加于百姓:“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诸侯之孝在于“守贵”、“守富”、“保其社稷”。卿大夫之孝在于“法服”、“法言”、“德性合于先王”。士之孝在于“事母”、“事父”、“事君”、“事长”。庶人之孝在于“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规》有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总序中还有这样一段论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要规劝他们改正,但要和颜悦色、声音柔和。“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幼学琼林》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3. 对蒙童进行“仁”的教育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钥匙,掌握了孔子“仁”的思想,就能够打开他思想的大门,就能够领略到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仁”作为一个重要的德性,具体指与人相亲、爱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也是做人的最高准则。古代家族为维护“仁”,要求家庭成员以“仁”为准绳,甚至不惜牺牲个体的生命来换取所谓的“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清代张履祥的《张杨园训子语》中有这样的论述:“凡做人须有宽和之气,处家不论贫富,亦须有宽和之气。此是阳春景象,百物尤以生长。”“人无论贵贱,总不可不知人。”“贤者必谦恭”、“贤者必敬谨”、“贤者必诚坦”、“贤者必宽厚慈良”。[7]作者在这里着重谈论的是做人要有仁爱宽和之心,指出处家不论贫富,须有宽和之气。无论贵贱,必须知人,亲近贤人,疏远小人。清朝的蒙学教科书也有许多关于“仁”的论述。如《千字文》中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等等。这些主要强调个人要有仁慈恻隐之心,即使在生活颠沛震荡、造次无依之时也不能丢掉。《千字文》还强调统治阶级要有“仁”的思想,即爱民、亲民的民本思想。如“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爱育黎首,臣伏戎羌”等等。

4.对蒙童进行“爱”的教育

从思想发展的历史起源上看,孔子“爱人”的这种思想始于“保民”、“敬民”等周代初期的思想。“爱人”成为君子之“仁”的思想内容关键,并广泛适用于社会生活中。在“仁”的思想内容中,“爱人”的思想清晰地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普遍重视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运行进程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孔子推崇仁德,并以此来要求自己。他认为只有做到仁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孔夫子“爱人”这一思想在清代的蒙学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5. 对蒙童进行“礼”的教育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极为丰富,地位也很重要,有人甚至以为中华文化就是“礼”文化。简要而言,“礼”是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千字文》中所表现的“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为人子人臣之礼:“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二是男女之礼:“女慕贞洁,男效才良。”三是兄弟之礼:“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四是为人妻之礼:“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五是孝亲之礼:“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六是交友之礼:“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七是祭祀之礼:“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从以上所举可以看出,《千字文》中有关“礼”的教育内容丰富、细致、全面。在清代,“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熟悉它的内容,接受它的制约。学童从小接受“礼”的教育,对其人格塑造、情感宣泄、意志表达、为人处世等有很强的规范作用。

6. 对蒙童进行“悌”的教育

以“悌”为伦理基础的传统蒙学教材,把家庭成员的和睦共处作为齐家的一个道德准绳。明清时期学者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写道:“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人不能操其权,而已实自操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即家贫窭终身,而身型家范,为古今所仰,盛莫盛于此。如身无可型,而家不足范,当兴隆之时,而识者己早窥其必败矣!”[8]清朝的蒙学教科书,对家庭成员间的职责、关系都有很多的论述。《幼学琼林》卷二中就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兄弟:“患难相顾,似脊令之在原;手足分离,如雁行之折翼。”意思是说兄弟在患难中互相照顾,好像脊令鸟落在平地,飞鸣而求同类;兄弟手足分离开来,又如鸿雁的行列折断了羽翼。雁行原意为飞雁的行列,这里是指并行、并列而有次序的意思。也就是说兄长弟幼,如雁之平行而有次序。《弟子规》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

清朝的蒙学教科书除了对蒙童进行“伦理本位”价值取向即“忠”、“孝”、“仁”、“爱”、“礼”、“悌”的教育外,还对蒙童进行“人格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

1. 培养蒙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我国古代许多蒙学教育专家都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南宋著名儒家人物、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小学》一书中明确了怎样培养蒙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他认为“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9]也就是说,只要从小对蒙童的行为进行培养、规范,蒙童长大之后才能收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培养蒙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清代蒙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清朝李毓秀所编《弟子规》中“朝起早,夜迟眠,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步从容,立端正。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等等。[10]

2. 培养蒙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清朝蒙学教科书中对于蒙童的要求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伦理本位”教育之外,其他的教育如温和亲切、正直诚实、勤俭节约等等在蒙学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从留传下来的蒙学教材研究中可以得出结论——清朝非常重视培养蒙童良好的个性品质。(1)温和亲切的教育。清代张履祥在《张杨园训子语》中论述到:“凡做人须有宽和之气,处家不论贫富,亦须有宽和之气。此是阳春景象,百物尤以生长”、“人无论贵贱,总不可不知人”、“贤者必谦恭”、“贤者必敬谨”、“贤者必诚坦”、“贤者必宽厚慈良”。作者在这里着重谈论的是做人要有温和亲切之心,指出处家不论贫富,须有温和亲切。无论贵贱,必须知人,亲近贤人,疏远小人。《幼学琼林》则指出:“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2)正直诚实的教育。正直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对诚实品德推崇备至。清代汪辉祖为教育后世子孙而作了《双节堂庸训》。该书全面而精要地阐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原则,涉及到提高自身修养,应对各种人物,治理家庭、教育后代等许多方面。其中谈及到有关诚信的篇章也为数不少。如《勿欺》篇:“天下无肯受欺之人,亦无被欺而不知之人。智者当境即知,愚者事后亦知。知有迟早,而终无不知。既己知之必不甘受之。至于人皆不肯受其欺而欺,亦无所复用;无所复用其欺,则一步不可行矣。故应世之方以勿欺为要。人能信我勿欺,庶几利有攸往。”作者巧妙运用简练的语言,用“勿欺”推及做人要诚信。天下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受到欺骗,千万不要做出欺骗别人的事情,否则一定会对自己不利。(3)勤俭节约的教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劳动为生,以勤俭为本,其家庭养成教育自然崇尚勤劳俭朴。清朝的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幼学琼林》则指出:“唐文宗袖经三浣,晋文公衣不重裘。”

(三)“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清代的蒙学教科书在对蒙童进行“伦理本位”、“人格本位”价值取向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蒙童进行一些知识性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专家认为,蒙学教育必须以对蒙童进行“伦理本位”、“人格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为先,但也不能忽视对蒙童知识性教育。

南宋王应麟曾经指出:“君子耻一物不知,讥五谷不分,七穆之对,以为其洽闻,束帛之误,谓之寡学。其可不素习乎?”如果教出来的蒙童“五谷不分”,则是蒙学教育的失败。因此,必须通过日常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日常的生活知识。

1. 丰富蒙童的生活常识

任何蒙学教科书如果脱离了孩子的生活世界,就会完全蜕变成为特定时期统治者道德教育或者思想教育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被社会淘汰。清朝许多蒙学专家注意到这一特点,在编写蒙学教科书时选用相应的识字教材。如《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急就篇》中的“园菜果蔬助米粮”,“锦绣缦托离云爵,乘风悬钟洞乐,豹首落英兔双鹤,春草鸡翅凫翁濯”,“贳贷卖买贩肆便,资贷市赢匹幅金”,“疆畔畷伯来犁锄,种树收敛赋税租”等等。《三字经》中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2. 丰富蒙童的历史常识

古人很重视对蒙童的历史教育,强调“古为今鉴”。清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编写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数量众多。这一方面适应了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要求,蒙童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事迹,从小就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道德标准的规范;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写文章需用大量的典故,而蒙童从小就有组织地集中学习大量的典故,并利用幼年期加以记忆,可节省时间和精力,日后写作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千字文》中的“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义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

三、清朝后期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进入了多灾多难、备受欺侮的年代,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帷幕,也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帷幕。统治阶层中的开明者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奇技淫巧”在战争与民生中的重要作用,而要学会如何制造“坚船”、“利炮”,则必须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按照《清史稿》的说法,“自五口通商,英法联军入京后,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1895年《上清帝第二书》中就指出:“考泰西之所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1904年 1月13日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从而改变了清朝后期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开始建立近代初等教育制度。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为强迫教育阶段,属普及教育性质,其宗旨是“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高等小学堂4年,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格致科要义“在使知动物植物矿物等类之大略形象质性,并各物与人之关系,以备有益日用生计之用。惟幼龄儿童,宜由近丽远,当先以乡土格致。先就教室中器具、学校用品、及庭院中动物植物矿物,渐次及于附近山林川泽之动物植物矿物,为之解说其生活变化作用,以动其博识多闻之慕念”;规定高等小学堂格致科教育要义“在使知动物植物矿物等类之形象质性,并使知物与物之关系,及物与人相对之关系,可适于日用生计及各项实业之用,尤当于农业工业所关重要动植矿等物详为解说,以精密其观物察理之念”。

《癸丑学制》规定理科要旨“在使儿童略知天然物及自然现象,领悟其中相互关系及对于人生之关系,兼使联系观察,养成爱自然之心”。综上可见,学制规定的各科学教育科目的教育目标基本上都与教育界所呼吁的科学教育应具备的作用相符合——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关乎物质自然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界与人生的关系,以备日用生计及实业之用,并养成初步的热爱自然之心。

科学教育可以使儿童具备基本的自然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养成热爱自然之心。如王朝阳在《高等小学理科教授之研究》一文中指出“研究小学理科教授第一当讨究其目的之安在,即理科教授于教育上究有何种价值是也”。他认为理科教育的价值包含三个方面:“(1)使知自然物自然现象对于人类之关系(人生观);(2)使得自然物自然现象之知识(世界观);(3)养其爱自然爱真理之情(宇宙观)。”侠名发表的《普通教育上之生物学》指出生物学的教育价值也有三个方面:“甲、磨练学生之观察力;乙、就生物界之组成而得其正确思想;丙、养成伦理上之观念。”所谓“就生物界之组成而得其正确思想”即是指生物教育可以使得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界之正确知识并掌握其对于日常生计有用之处;所谓“养成伦理上之观念”则是指用观察、思考等来磨砺学生的心智,用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现象来警示学生进取,用动物界的齐心协力来感染学生,以使其养成敬业爱群之心。由此可见,当时的教育者对于普通科学教育的作用与价值的定位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获得知识、技能,以期投入实用上,而是更加关心普通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宇宙观等方面的作用。

四、结语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意味深长地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史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地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11]本文对清朝蒙学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剖析虽有欠缺,但期望能从理论上弥补清朝蒙学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方面的一些不足,并能在丰富清朝蒙学教科书研究的内容上尽微薄之力。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清朝蒙学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弃其糟粕,汲其精华,对今日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亦有借鉴和启迪价值。

[1] 周谷城.传统蒙学丛书序·龙文鞭影[M].长沙:岳麓书社,1986.2.

[2] 吴洪城.清代前期蒙学教材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7(6):81-86.

[3] 于兴汉.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选特色[J].教育史研究,2000(1):1.

[4][8] 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5][6] 任叔宝校订.忠经·孝经白话精解[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77、152.

[7] 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628.

[9] 朱熹著.小学译注[M].刘文刚译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

[10] 清朝李毓秀著.卫绍生注解《弟子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 -11.

[11] 鲁迅.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A].鲁迅全集(第五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5-256.

猜你喜欢

蒙学教科书价值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日新才能启蒙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