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2015-03-01朱江红
朱江红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朱江红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文章从新疆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管控机制、外部性、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研究层面回顾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现状,总结出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的特点与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一、新疆网络舆情研究文本分析
(一)新疆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研究
首先,针对新疆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效应研究,新疆财经大学张菊兰教授认为新疆网络舆情具有六大特点[1]:第一,区域性延展特征。在新疆网民中农村网民仅占11%左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第二,“群体极化”特征。在新疆突发事件的舆情总是漂浮在“群情激荡”的漩涡之中,理性的声音常常被淹没,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网络群体在公众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第三,时间性特征。事件发生之初舆情区域聚集,发生之后迅速蔓延。第四,有集合与放大的特征。新疆民族文化心理是新疆网络舆情的集合与放大器。第五,突然性特征。一个热点事件加之情绪化的意见就是点燃舆论的导火线。第六,敏感度特征。新疆复杂的区域环境使得网民具有天然的敏感性。
其次,在新疆网民特征及舆情工作研究层面,陈华郡等人认为新疆网民有以下结构特征[2]:性别结构上,新疆网民中女性所占比重比男性网民所占比重高;民族结构上,新疆网民中汉族和维吾尔族占比较大;年龄结构上,年轻化特点比较明显;学历结构上,就整体而言网民有较高的学历水平;职业结构上,新疆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王伟认为[3]新疆互联网舆情工作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少数民族语言网络舆情监控任务突出。二是境外网络舆情监控任务突出。王秀丽从另一角度分析认为境内外敌对势力网站数量多;新疆网络舆情监控任务重,少数民族语言网站监测难度大;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缺乏科学的分析工具。
(二)新疆网络舆情的管控研究
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层面裴红娟、蒲丽霞认为[4]新疆网络预警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于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游击化等新特点,人机结合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与处理办法将会受到挑战。其次,由于新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目前的工作更多是工作人员凭借经验完成,这无疑使得对未来暴恐案件的研判缺乏主动性,出现研判滞后现象。最后,在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预警联控处置阶段,新疆目前缺少具体部门向民众公布政府舆情预警安全报告,且向政府部门发的网络舆情预警缺乏可操作性。
在新疆网络舆情建构、路径选择上,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蒲丽霞等提出新疆网络舆情建构的快速反应、信息公开、约束引导等基本原则。并建议增强政府网络危机意识,增强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建立新疆网络舆情联动机制。帕哈尔丁·赛福丁、蒲丽霞认为新疆网络舆情建构应注意[5]:完善新疆政府与民间网络舆情互动机制建设,强化网络舆情主渠道功能;构建和提高新疆互联网信息评论管理水平;提高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动性,完善政府的决策机制;对于敏感时期和事件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化解和疏导。
(三)新疆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研究
新疆网络舆情外部研究主要涉及公民意识、民族关系、文化安全、群体事件等领域。张秀红、丛裴兵认为网络舆情对新疆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把双刃剑。由于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隐匿性等特点,对培养公民意识起了积极作用。但如果监管不力会影响意识形态安全,扭曲公民国家和民族意识。桑华认为[6]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有:多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文化认同教育的影响;各宗教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价值认同危机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郭亚萍、朱瑞海提出建立民族关系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和应对措施。
在新疆,网络舆情与群体事件密切相关。郜玉金、李彩霞认为[7]涉疆暴恐事件中,自媒体舆情变得异常复杂,暴恐舆情在网上的演变过程受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媒体在网民与政府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自媒体、网民及政府的三角互动对暴恐舆情在网上的演变产生一定影响。
(四)新疆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建构研究
王伟初步提出建设新疆互联网舆情监测体系要建立畅通的数据流通制度和途径,培养互联网舆情监测师,建立第三方的舆情监测机构,全国权威互联网舆情监测机构建立联系等观点。王秀丽则认为[8]要建立联系协调、快速反应的舆情分析处理机制,健全新闻发布机制,从而牢牢把握党对突发事件的舆论主动权;注重网络舆情机制研判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语种网站的舆情监测力度,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加快与国际媒体的国际合作。
二、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的特点
首先,从研究者来源看,目前为止研究者均为新疆境内学者,疆外学者并未涉足新疆网络舆情研究领域。从研究者的职业来看,研究者多为高等院校教师。从研究者的专业背景来看,作者多具有思政专业背景。研究者具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的研究成果有七篇论文,大众传播背景的有两篇,计算机背景的有一篇,作者是少数民族史背景的有一篇。
其次,从选题来源看,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课题阶段性成果。12篇文章中有一篇独著,1篇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成果,6篇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3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1篇教育部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构与社会稳定研究》(项目批准号:1ZAzz006)就发表三篇阶段性成果论文。
最后,从论文发表期刊看,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学报上,且发表在作者所属院校学报上。从已知文献看,发表的期刊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新疆财经大学学报、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学理论、边疆经济与文化、特区经济、时代教育、青年记者。
三、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的不足和发展建议
(一)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的不足
目前为止,新疆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规范性研究层面,缺少实证性研究与技术性研究。在已有文献中只有《新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统计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法对新疆网民特征进行分析,并以“乌鲁木齐BRT建设”为舆情话题对新浪微博进行个案研究。但其他研究均局限于规范性研究层面,网络舆情的技术分析层面的相关研究欠缺,仅仅在一些文章中提及。
网络舆情研究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国内的舆情研究均缺乏科学体系的支撑。新疆网络舆情研究没有专门的学科体系,大多研究是基于已有的学科知识进行相关领域研究,缺少系统的联系性的信息本身的研究。且研究过于学究,策略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研究与现实脱钩,所提出的建议与对策可操作性低。
新疆网络舆情研究刚刚起步,研究人员构成过于单一,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就其研究人员的构成看多数研究者为高校教师,研究生尚未涉足该领域研究。新疆网络舆情每个层面的相关研究目前为止基本只有一种研究成果,很难形成对比,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疆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建议
首先,在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实证研究。依靠个人力量进行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困难很大,应该与相关单位合作。新疆社会科学院是网络舆情研究的主要单位,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大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带动新疆网络舆情研究工作。
其次,网络舆情研究要着眼于现实,摆脱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状况。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13个世居民族,8个跨国民族,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再加之新疆的经济基础不如发达地区,网络舆情的系统、设备、技术很难一日改变。在提出策略时应当立足现实,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最后,目前研究人员与研究成果都相对单一。若要打破这种局面,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支持新疆网络舆情研究工作,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各抒己见,最终形成科学的新疆网络舆情研究体系。首先,增加新疆舆情研究的课题项目,让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其次,从现有成果发表期刊看缺少舆情类杂志,因此政府可借鉴《首都网络舆情》杂志的经验,通过高校与网管办等相关部门合作创办新疆独有的舆情研杂志,解决研究成果发表难的问题,并同时提高新疆舆情研究的影响力。
[1] 张菊兰.新疆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效应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2(4).
[2] 陈华郡.新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统计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1).
[3] 王伟.关于建设新疆互联网舆情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4.
[4] 裴红娟,蒲丽霞.探析新疆网络舆情预警存在的问题[J].特区经济,2014(9).
[5] 帕哈尔丁·赛福丁,蒲丽霞.新疆网络舆情机制的路径选择[J].时代教育,2013(3).
[6] 桑华.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新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探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1).
[7] 郜玉金,李彩霞.涉疆暴恐事件自媒体舆情的演变[J].青年记者,2015(4下).
[8] 王秀丽.新疆网络舆情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13(7).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21-01
朱江红(1989—),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